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20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docx

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材预习全解

趣味情景导入

北美的凯巴森林中生活着种类丰富的生物,曾有4000多只黑尾鹿,还生活着以鹿为食的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生物和谐地生活着,森林里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了保护黑尾鹿,1906年,美国开展了一场捕狼行动。

到1930年累计猎杀了6000多只狼,狼在凯巴林区不见了踪影。

鹿失去了天敌,种群数量急剧增加。

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数量锐减,鹿群也陷入了疾病和缺少食物的困境中。

兴旺一时的鹿种群走向衰败。

为消除灭狼带来的恶果,美国政府制订了“引狼入室”计划,并在1995年实施。

随着狼的引入,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凯巴森林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学习目标导航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相关知识链接

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水以及温度;生物因素包括影响其生活的各种生物,如动物、植物,还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如草原上兔吃草、狼吃兔,草和狼的变化都会影响兔的生存。

教材内容全解

想一想,议一议

(见教材第19页)

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

的鸟又往往被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地被网罩起来以后,

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知识点一什么是生态系统(重点)

1.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举例:

生态系统的类型非常多,它们的范围有大有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多有少。

一片森林,

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

注意

生态系统要包括一定的空间范围及此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单纯的环境、单纯的生物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例1(2014•安徽巢湖)巢湖享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湖中的水B.湖中的大闸蟹C.湖中的芦苇D.湿地风景区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湖中的水只是一部分环境;大闸蟹和芦苇只是生物:

而湿地风景区既包括了湿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故选择D选项。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教材第20页“资料分析”全解

(1)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啄木鸟被称为“森林医生”以树木上的天牛、吉丁虫、透翅蛾等害虫为食。

啄木鸟的食量非常大,每天能吃掉约1500条害虫。

啄木鸟的喙强直如凿,舌长且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适于凿破树皮,啄取害虫;脚有四趾,两前两后;尾羽的羽干坚硬而富有弹性,适于支撑身体;

(2)腐烂的树桩上长出许多真菌:

腐烂的树桩含有一定的水分、有机物,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真菌可以在上面生长,把树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腐烂的树桩慢慢地消失了。

讨论

(见教材第20页)

1.昆虫的幼虫吃树干中的有机物,啄木鸟吃昆虫的幼虫。

2.会。

树桩中的有机物会被真菌、细菌等分解成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无机盐)。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2.生态系统的组成(重点)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物部分

①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营养方式为自养。

②消费者:

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作消费者,其营养方式为异养。

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③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的营养方式也为异养。

它们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等,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拓展

①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生物组成成分。

②只有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才能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③在生态系统中,一般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但也有特殊情况。

例如,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依靠吸取被寄生植物的营养物质生活,属于消费者;蚯蚓、蜣螂等虽然是动物,但是它们不直接取食新鲜的植物,而是以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等为食,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属于分解者;而细菌和真菌中的寄生种类依靠吸取被寄生生物体内或体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消费者。

例2(2015•山东济宁)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的过程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机环境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能将秸秆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可见秸秆变为肥料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故选择C选项。

(2)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3.教材第20页“插图”全解(图1-15)

苹果的果皮虽然有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是有限的。

特别是当果皮受损时,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就附着在苹果上,分解苹果内的有机物,从而使苹果腐烂。

4.教材第21页“插图”全解(图1-16)

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供给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转变为自身物质储存下来。

农业害虫(消费者)以绿色植物为食,它们摄取的植物中的有机物被自身生命活动利用或转变成自身的物质,害虫又被比它强大的鸟(消费者)吃掉。

绿色植物、害虫、鸟死后,它们的遗体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分解掉,转变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可供给绿色植物(生产者)利用。

由此可以看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旁栏思考题

(见教材第21页)

现在的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消费者已经成为这个统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说是可有可无的。

例如,许多植物要靠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许多植物就不能繁殖;消费者能够加快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

例3(2014•贵阴)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阳光、空气、水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故选择A选项。

知识点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

初中生物教材所说的食物链仅指捕食食物链,即以生产者为起点,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

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鹰捕食蛇,蛇捕食青蛙,青蛙捕食蝗虫,蝗虫又吃小麦,这就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在捕食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生物成分,不包括分解者。

(1)食物链的写法:

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之后是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中间以“→”连接;箭头指向“吃”的一方,箭尾从“被吃”的生物发出。

如兔吃草,狼吃兔可写成:

草→兔→狼。

(2)营养级:

作为食物链起始环节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

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构成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依次类推,还有第四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等。

如草→兔→狼→狮这条食物链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兔属于第二营养级,狼属于第三营养级,狮属于第四营养级。

例4(2015•江苏连云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作食物链。

下列

各项可表示食物链的是()

A.兔子→狼→狮子B.阳光→草→兔子→狼

C.食草昆虫→青蛙→鹰→草D.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答案】D

【解析】兔子、食草昆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C两项不正确;

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是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不包括非生物部分,B项不正确:

D项正确表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食物链,D项正确。

故选择D选项。

2.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全解

教材图中列举出了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多条食物链,如图所示。

讨论

(见教材第22页)

1.提示:

图中可形成多条食物链,如图所示。

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这些食物链之间是

相互关联的。

2.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吃虫的鸟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食物网

(1)概念: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形成的原因: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捕食,这样就使得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1)物质流动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包括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生产者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将碳储存在体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返回空气中。

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

(2)能量流动物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以后开始的,生产者的能量一般来自太阳光,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其上一个营养级,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不可逆转的,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

可见,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统一的整体。

点拨

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中的物质(有机物)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5.有毒物的积累(难点)

(1)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一些不易分解、难以排出的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而且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有毒物质逐渐增加,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2)教材第23页“资料分析”全解

从教材所示的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最多的是大鱼,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

而大鱼又是人类的食物。

以上“资料分析”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所以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讨论

(见解析第23页)

1.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排出,这样就会积累在生物体内;图中的大鱼比小鱼营养级别高,大鱼一生会吃掉许多小鱼,这些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都积累在大鱼体内,结果导致大鱼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比小鱼多。

由此可见,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例5(2015•黑龙江龙东)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牙买加盛产甘蔗,但是鼠害非常严重。

当地人为了控制老鼠的繁殖,引进了老鼠的天敌——獴(是一种肉食性的哺乳动物)。

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没有天敌,獴大量繁殖。

虽然老鼠数量得到了控制,但是獴也大量捕食鸟类,从而导致了甘蔗甲虫泛滥成灾,对甘蔗造成严重危害。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甘蔗属于__________者,獴属于__________者。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

(依据题图,至少写出三个环节)

(3)如果浇灌甘蔗的水源被污染,那么该生态系统中,体内含毒素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消费

(2)甘蔗→老鼠→獴(或甘蔗→甲虫→鸟→獴)

(3)獴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甘蔗是植物,属于生产者,獴是肉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图示有两条食物链:

甘蔗→老鼠→獴,甘蔗→甲虫→鸟→獴。

(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是逐级积累的,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图中獴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故有毒物质是积累最多的。

规律总结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故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种群数量往往越少,获得的能量也越少;有毒物质是不断积累的,所以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知识点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重点)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也叫作生态平衡。

这种稳定来自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例如,草原上的兔和狼的数量在自然状态下能保持相对稳定,它们的数量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例如,人们为了保护放养的牲畜,消灭了狼,结果却使野兔大量繁殖,破坏了草场。

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并且建立了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例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图示的生物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填“生产者”或“消费者”或“分解者”)

(2)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与图中所处的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_。

若该草原发生严重鼠害,会导致草场植被被损坏、土地沙化等,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1)分解者

(2)草→鼠→蛇→鹰

(3)强自动调节

【解析】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

(2)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

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故自动调节能力强。

图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若某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就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知识点五教材第24页“技能训练”全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因此,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发现问题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青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这一问题开始的。

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平时要训练自己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发展创造力。

通过观察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不一样”这个问题。

2.提出问题

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评价提出问题的质量应从三个方面看:

一看是否为科学命题,二看表述是否明确、具体,三看是否有探究价值。

针对我们的发现,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兔的双眼为何位于头部两侧,而猫的双眼却生在头部前方呢?

(1)”“猫和兔的双眼生长位置不同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2)”。

相比较而言,问题1只描述了一种现象,没有较高的探究价值;而问题2则从比较深的层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

典型例题剖析

题型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例1(2014•海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没有

画出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是()

A.分解者B.消费者C.生产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的草是生产者,鼠、蛇、兔、鹰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故选择A选项。

题型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2(2015•辽宁营口)仔细阅读下文,参考图,回答问题。

在稻花飘香的季节里,我们漫步在田间的小路上,经常会看见飞翔的鸟儿,青蛙在忙着捕食害虫,偶尔还能遇见在草丛中穿行的小蛇。

到了夜晚,老鼠的天敌猫头鹰就会出现在田间的树上,忠实地守护着这片农田。

(1)在上述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

(2)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__________。

(3)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

(4)如果人们大量捕捉青蛙,会导致__________数量增多,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动物,遵循生态规律,共创和谐家园。

【答案】

(1)稻、草、树(至少答出其中两个)

(2)稻、草等植物→鼠→猫头鹰

(3)太阳能

(4)害虫自动调节

【解析】(l)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所以,此生态系统中的稻、草、树等都属于生产者。

(2)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该生态系统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稻、草等植物→鼠→猫头鹰,稻、草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稻、草等植物→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稻、草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稻、草等植物→鼠→猫头鹰。

(3)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根据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分析,若大量捕杀青蛙,则食草昆虫失丢了天敌的控制而大量繁殖,草会大量减少,造成植被减少,进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由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动物,遵循生态规律,共创和谐家园。

题型三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例3(2014•福建龙岩)在某一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大量死亡,如图中最符合较长

时间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曲线是()

【答案】B

【解析】在食物链“植物→野兔→狼”中,若野兔的天敌大量死亡,野兔的数量会增多,植物(野兔的食物)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以野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多而增多,一段时间后,野兔的数量随着植物的减少或以野兔为食的动物的增多而减少。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较长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还会保持动态平衡。

故选择B选项。

知识能力提升

重点内容总结

易误易混警示

1.误认为生态系统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影响生物生活的一些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空气等。

判定某些成分组成的是不是生态系统时,主要就是看是否具备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

试题中往往故意漏掉生态系统的某个成分,最常见的是缺少分解者或非生物部分。

只要牢记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就不会被迷惑。

例(2014•辽宁鞍山)下列各项中,能够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B.森林中的全部高大乔木

C.农田中生长的全部农作物D.海洋中的所有藻类和鱼类

【答案】A

【解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既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森林中的全部高大乔木、农田中生长的全部农作物、海洋中的所有藻类和鱼类,都只是指生物部分,没有包括生物所生存的环境,不能成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择A选项。

2.混淆能量和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

能量一旦被消耗,便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越积累越多。

综合提升训练

1.(教材内容全解例1变式)(2015•四川自贡)下面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农田B.一片小麦C.一群大雁D.一堆蘑菇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一块农田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一片小麦、一群大雁、一堆蘑菇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故选择A选项。

2.(2014•山东菏泽)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经检测这4种生物

体内残留某种有机农药的情况如下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

有机农药浓度

A.丁→丙→乙→甲B.甲→丙→乙→丁C.丁→乙→丙→甲D.甲→乙→丙→丁

【答案】B

【解析】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会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

根据表中信息,甲的有机农药浓度最低,是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丁的有机农药浓度最高,是最高级消费者。

故选择B选项。

3.下列对如图所示某校园生态系统部分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有3条食物链B.食物链为光→植物→虫→鸟

C.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是可以循环的D.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图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虫和鸟是消费者,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植物→虫→鸟。

故选择D选项。

4.(2015•山东泰安)诗歌词赋是我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