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知识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68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基础知识 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基础知识 2.docx

化学基础知识2

化学基础知识

1.质量的概念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常用m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ilogram),即kg。

2.体积的概念

体积:

是指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占据一特定容积的物质的量。

单位:

3.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概念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整体名词。

其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比,即n=N/NA。

它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

其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数目的多少。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

摩尔

符号:

mol

标准:

0.012kgC12所含的碳原子数

4.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内部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

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转

原子的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5.气体的标准摩尔体积的概念

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即“气体摩尔体积是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从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学表达式为:

气体摩尔体积(Vm)=

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0)。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L。

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22.4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22.4L是有特定条件的。

这些条件就是:

(1)标准状况,即0℃和101.325kPa,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L。

因此,22.4L是1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

例如,“1molH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是错误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3)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

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

0℃转变成热力学温度为273.15K(K为国际单位),上述温度单位均为K。

6.液体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种类的物质的密度不同,与颜色、形态、软硬等物质特性相同,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可以通过密度区分不同物质。

液体密度是单位体积液体的质量.即密度=质量/体积

7.相对密度的概念

物质的密度与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称之为相对密度.大部分情况下,标准物质是水,也就可以理解成,同体积物质的质量和同体积的水的质量之比.

8.液体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kg/m3)。

9.平均相对分子量的概念

平均相对分子量是指混合物总的物质的质量和混合物总的物质的量之比。

10.气体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种类的物质的密度不同,与颜色、形态、软硬等物质特性相同,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可以通过密度区分不同物质。

气体密度是单位体积气体的质量.即密度=质量/体积

11.气体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kg/m3)。

12.温度的概念

一般说来,温度是对一个物体的热的程度或冷的程度的度量。

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开氏度(K),华氏度(℉);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换算式是:

5(F-50º)=9(C-10º)式中F-华氏温度,C-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和开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K=tC+273.15式中K-开氏温度,C-摄氏温度

13.临界温度的概念

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4.临界点的概念

临界点以下,物质是有相态之分,比如气态,液态或固态,而在临界点以上,物质就没有了相态之分,介于各个相态之间。

而物质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所对应的是相点,比如,沸点,凝点,熔点等。

15.放热反应的概念

H为焓,等于固定压力下的热传导能量。

以ΔH表示能量差。

ΔH的单位为千焦耳或千卡。

如果ΔH计算为负值,则反应能量通常会释放出来形成热,即为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会自发性产生。

16.吸热反应的概念

H为焓,等于固定压力下的热传导能量。

以ΔH表示能量差。

ΔH的单位为千焦耳或千卡。

如果ΔH是正值,完成反应须吸收能量。

即所谓的吸热反应。

17.元素化合价的概念

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

比如,一个钠一定是和一个氯结合。

而一个Mg一定是和2氯个结合。

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成为稳定结构。

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又由于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

化合价的概念就由此而来,那么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就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就是为了方便表示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而设置的。

学习化合价时你应该了解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定。

另外,规定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不论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均为零。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正负化合价用+1,+2,+3,-1,-2……0等要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学习时要熟记,H(+1),O(-2),Na(+1),K(+1),Mg(+2),Al(+3),Fe(+2,+3),S(+4,-2,+6),Cl(-1)这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然后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利用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出不熟悉元素的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钠钾氯银氢,

二价钙镁钡氧锌铜汞,

三铝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铜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二四碳

18.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

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

(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他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

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

19.溶解的概念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

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质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20.结晶的概念

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

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

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

21.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分类:

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难溶物质.可见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22.饱和蒸气压的概念:

一定的温度下,与同种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处于平衡状态的蒸气所产生的压强叫饱和蒸气压,它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如:

放在杯子里的水,会因不断蒸发变得愈来愈少。

如果把纯水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并抽走上方的空气。

当水不断蒸发时,水面上方气相的压力,即水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就不断增加。

但是,当温度一定时,气相压力最终将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数值上,这时的气相压力称为水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力。

当气相压力的数值达到饱和蒸气压力的数值时,液相的水分子仍然不断地气化,气相的水分子也不断地冷凝成液体,只是由于水的气化速度等于水蒸气的冷凝速度,液体量才没有减少,气体量也没有增加,液体和气体达到平衡状态。

所以,液态纯物质蒸气所具有的压力为其饱和蒸气压力时,气液两相即达到了相平衡。

饱和蒸气压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和温度。

饱和蒸气压越大,表示该物质越容易挥发。

23.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给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量达到最大时的溶液。

溶质溶于溶剂的溶解过程中,首先是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作用,在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开始溶解,进而扩散到溶剂中。

被溶解了的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不断地运动,当它们和固体表面碰撞时,就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可能,这种淀积作用是溶解的逆过程。

当固体溶质继续溶解,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到某个数值时,淀积和溶解两种作用达成动态平衡状态,即在单位时间内溶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数,和淀积到溶质表面上的分子或离子数相等时,溶解和淀积虽仍在不断地进行,但如果温度不改变,则溶液的浓度已经达到稳定状态,这样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其中所含溶质的量,即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由此可见,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率与它从溶液中淀积的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即已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

如果在同一温度下,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即尚未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称“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质是气体,还要指明气体的压强。

24.溶解度的概念: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3、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4、特别注意: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而不是没有单位

25.氧化反应的概念:

物质失电子的作用叫氧化反应。

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

氧化时氧化值升高;。

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

氧化也称氧化作用或氧化反应。

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作用叫氧化;。

物质与氧缓慢反应缓缓发热而不发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如金属锈蚀、生物呼吸等。

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叫燃烧。

一般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时放热,个别可能吸热如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电化学中阳极发生氧化,阴极发生还原。

  

26.还原反应的概念:

物质得电子的作用叫还原,狭义的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有机物的反应引入氢或失去氧的作用叫还原。

27.氧化剂的概念:

氧化剂是氧化还原反应里得到电子或有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氧化剂从还原剂处得到电子自身被还原变成还原产物。

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相互依存的。

氧化剂在反应里表现氧化性。

氧化能力强弱是氧化剂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不是得电子数目的多少,如浓硝酸的氧化能力比稀硝酸强,得到电子的数目却比稀硝酸少。

含有容易得到电子的元素的物质常用作氧化剂,在分析具体反应时,常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进行判断:

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为氧化剂。

28.还原剂的概念:

还原剂是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失去电子或有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自身被氧化变成氧化产物,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氢气失去电子被氧化变成水。

还原剂在反应里表现还原性。

还原能力强弱是还原剂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如钠原子失电子数目比铝电子少,钠原子的还原能力比铝原子强。

含有容易失去电子的元素的物质常用作还原剂,在分析具体反应时,常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进行判断:

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为还原剂。

常见的还原剂有:

H2,C,CO

如:

氢气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

29.氢氧化钠的性质:

化学式NaOH

式量40.01。

密度2.130克/厘米3,熔点318.4℃,沸点1390℃。

钠(N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为第11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ⅠA族(第Ⅰ主族)第3周期,属于碱金属族(该族元素均呈强碱性,氢(H)元素除外)。

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1(1s2,2s2,2p6,3s1),最外层3s1电子为其价电子,Na元素很容易失去3s1电子而形成正一价的钠离子(Na+),故呈强金属性。

Na元素与水反应(与水反应时,应用烧杯并在烧杯上加盖玻璃片,反应时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呈球状,游于水面,有“丝丝”的响声,并有生成物飞溅),生成强碱性NaOH溶液,并放出氢气。

固体NaOH中OH以O-H共价键结合,Na与OH以强离子键结合,溶于水其解离度近乎100%,故其水溶液呈强碱性,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或使PH试纸变蓝等。

纯的无水氢氧化钠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

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溶液呈强碱性,具备碱的一切通性。

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

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

氢氧化钠还易溶于乙醇、甘油;但不溶于乙醚、丙酮、液氨。

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热量;与无机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能产生大量热,生成相应的盐类;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

能从水溶液中沉淀金属离子成为氢氧化物;能使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相应的有机酸的钠盐和醇,这是去除织物上的油污的原理。

氢氧化钠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化学实验中,除了用做试剂以外,由于它有很强的吸湿性,还可用做碱性干燥剂。

烧碱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烧碱。

使用烧碱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的制造,其次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

另外,在生产染料、塑料、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制金属钠、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也要使用大量的烧碱。

工业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209-93;工业用离子交换膜法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1199-89;化纤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11212-89;食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5175-85。

在工业上,氢氧化钠通常称为烧碱,或叫火碱、苛性钠。

这是因为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溅到皮肤上,会腐蚀表皮,造成烧伤。

它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由于其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与酸烧伤相比,碱烧伤更不容易愈合)。

用0.02%溶液滴入兔眼,可引起角膜上皮损伤。

小鼠腹腔内LD50:

40mg/kg,兔经口LDLo:

500mg/kg。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溅到皮肤上,尤其是溅到粘膜,可产生软痂,并能渗入深层组织,灼伤后留有瘢痕;溅入眼内,不仅损伤角膜,而且可使眼睛深部组织损伤,严重者可致失明;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绞痛、粘膜糜烂、呕吐血性胃内容物、血性腹泻,有时发生声哑、吞咽困难、休克、消化道穿孔,后期可发生胃肠道狭窄。

由于强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予以注意。

大量接触烧碱时应佩带防护用具,工作服或工作帽应用棉布或适当的合成材料制作。

操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口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橡皮围裙、长统胶靴等劳保用品。

应涂以中性和疏水软膏于皮肤上。

接触片状或粒状烧碱时,工作场所应有通风装置,室内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为中国MAC0.5毫克/米3(以NaOH计),美国ACGIHTLVC2毫克/米3。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处理泄漏物须穿戴防护眼镜与手套,扫起,慢慢倒至大量水中,地面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碱液触及皮肤,可用5~10%硫酸镁溶液清洗;如溅入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硼酸水溶液清洗;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给饮蛋清、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医,禁忌催吐和洗胃。

固体氢氧化钠可装入0.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包装容器要完整、密封,应有明显的“腐蚀性物品”标志。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防潮防雨。

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锈蚀、破裂、孔洞、溶化淌水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不得与易燃物和酸类共贮混运。

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各种灭火器扑救,但消防人员应注意水中溶入烧碱后的腐蚀性。

30.PH值的概念:

PH值用来量度物质中氢离子的活性。

这一活性直接关系到水溶液的酸性、中性和碱性;常见物质的PH值:

唾液6.5-7.5胃液1-3血液7.3-7.5尿5-8牛奶6.3-6.6醋2.4-3.4橘子汁3-4苹果汁2.9-3.3葡萄酒2.8-3.8啤酒4-5

31.硫化氢的概念:

化学品名称:

硫化氢(H2S)

分子结构:

S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V形分子、极性分子。

化学品描述:

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毒性气体。

当空气中硫化氢的体积分数过0.1%时,就能引起头疼晕眩等中毒症状,故制备或使用硫化氢是必须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

水溶液(氢硫酸)为弱酸性。

化学式H2S。

式量34.08。

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密度1.539克/升3。

熔点-85.5℃,沸点-60.7℃。

有毒、恶臭的无色气体。

当空气中含有0.1%H2S时,就会引起人们头疼、晕眩。

当吸入大量H2S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与H2S接触多,能引起慢性中毒,使感觉变坏,头疼、消瘦等。

工业生产上,要求空气中H2S的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升。

H2S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

化学性质不稳定,点火时能在空气中燃烧,具有还原性。

能使银、铜制品表面发黑。

与许多金属离子作用,可生成不溶于水或酸的硫化物沉淀。

它和许多非金属作用生成游离硫。

用途:

H2S可用来分离和鉴定金属离子、精制盐酸和硫酸(除去重金属离子),以及制备元素硫等。

它是一种好的还原剂。

制法:

可由硫蒸气和氢直接化合而成;也可由金属硫化物同酸作用来制取。

硫化氢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低浓度接触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全身作用较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硫化氢具有"臭鸡蛋"气味,但极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很快引起嗅觉疲劳而不觉其味.采矿,冶炼,甜菜制糖,制造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以及皮革,硫化染料,颜料,动物胶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有机物腐败场所如沼泽地,阴沟,化粪池,污物沉淀池等处作业时均可有大量硫化氢逸出,作业工人中毒并不罕见.另外,硫化氢对眼和呼吸道粘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硫化氢吸收后主要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

轻者主要是刺激症状,表现为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脱离接触后短期内可恢复;中度中毒者粘膜刺激症状加重,出现咳嗽,胸闷,视物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有明显头痛,头晕等症状,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肺部闻及干性或湿性锣音.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或有片状阴影;重度中毒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吸入极高浓度(1000mg/m'以上)时,可出现"闪电型死亡".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

硫化氢能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

在较高温度时,硫化氢分解成氢气和硫H2S==H2+S

硫化氢是一种可燃气体,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硫化氢能完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SO2.如果氧气不足,硫化氢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水和单质硫.

2H2S+3O2==2H2O+2SO2(条件为点燃)

2H2S+O2==2H2O+2S(条件为点燃)

在硫化氢中,硫处于最低化合价,是-2价,它能失去电子得到单质硫或高价硫的化合物.上述两个反应中,硫的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硫化氢具有还原性.

硫化氢的水溶液叫做氢硫酸,是一种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当氢硫酸受热时,硫化氢会从溶液里溢出.

在实验室里,通常用硫化亚铁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

FeS+2HCl==FeCl2+H2S↑

FeS+H2SO4==FeSO4+H2S↑

32.金属钝化的概念:

金属表面状态发生变化,使它具有贵金属的低腐蚀速率和正电极电势增高等特征的过程。

金属与周围介质自发地进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金属钝化称为化学钝化或自钝化作用  。

通常强氧化剂(浓HNO3、KMnO4、K2Cr2O7、HClO3等)可使金属钝化。

钝化后的金属失去原有的某些特性。

若金属通过电化学阳极极化引起钝化称为阳极钝化。

例如将Fe浸于H2SO4水溶液中作为阳极和甘汞电极作为阴极,并与外电源连接构成电解电池,连续改变阳极电极电势(j),观察电流(I)与j变化得出结果如图所示。

曲线AB表示金属按正常阳极溶解规律进行,称活化区。

在CD段,I数值很小且与j无关,称为钝化区。

这时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耐腐蚀的保护膜处于钝化状态。

DE段为过活化区,可能在进行某种新的阳极反应。

维持阳极电极电势在CD范围就能防止金属腐蚀。

金属钝化主要理论为:

①吸附理论。

认为在金属表面上生成氧或含氧离子表面吸附层。

②成相膜理论。

认为在金属表面上生成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氧化膜,其厚度约为10-10~10-9米。

吸附层或氧化膜都是把金属和溶液隔开,降低金属的腐蚀速率,使金属成为钝态。

33.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化物、氰化物等除外。

除含碳元素外,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氢元素,有些还含氧、氮、卤素、硫和磷等元素。

已知的有些化合物近600万种。

早期,有机化合物系指由动植物有机体内取得的物质。

自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界线随之消失,但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有机”这个名词仍沿用。

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  ,主要是由有机物组成的。

例如:

脂肪、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酶、激素等。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

此外,许多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例如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天然和合成药物等,均属有机化合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