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880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06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

2011年06月20日10:

46:

22 来源:

《辽宁日报》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突破,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7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4.8亿元,年均增长2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43亿元,年均增长30.5%。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实现了不低于振兴以来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优势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势头强劲。

  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辽西北“三年见成效”目标基本实现。

县域经济总量占比超过4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东北四省区等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红沿河核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实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哈大、沈丹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沈阳地铁一号线投入运营,1443公里滨海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全线贯通并成功输水。

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辽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0.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接近1∶1。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6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棚户区改造、农村安全水源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1.4%和9.3%。

  总体来看,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

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及资源环境等约束越来越大,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传统社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从省内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在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基础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

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历史性难题基本化解,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两块“短板”逐渐拉长,为全面振兴铺平了道路。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期,为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力保障。

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为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

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有待提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把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章总体发展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为确保主题主线的贯彻落实,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基本要求是:

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发展;力求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统一,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力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有机统一,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力求强省与富民有机统一,保障全省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第二节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和东部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城镇净增就业4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2%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70%左右。

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0.8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120万亩。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4.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5%以上。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森林蓄积量达到3.2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0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

完成国家下达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沈阳经济区建成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

第三节战略重点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把主题和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使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集约发展、协同拉动的轨道,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重点转换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的轨道。

战略重点是:

  加快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物质资源、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大力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文化新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生态文明。

  加快推进以消除体制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农村领域的改革,深化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全面实施新增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昌图等36个国家级粮食大县产能建设。

完善农田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实施优质水稻提升工程、以花生为主的油料建设工程,培育阜新、黑山等花生产业示范县,把阜新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花生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以突出特色、增加效益为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把朝阳市打造成全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市。

实施优质水果工程,加快渤海湾优质水果产业带建设。

继续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小区(场)建设,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发展林特产业,稳步提高肉蛋奶、水产品、林产品和蔬菜产量,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效益。

认真抓好“米袋子”、“菜篮子”。

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质量检测、购销、储备运输、监督预警体系,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推动一批龙头企业提高层次、扩大规模,带动生产基地和种养农户扩大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协作,做大做强农业“一县一业”,每个县至少形成一个知名品牌。

加快辽南无公害农业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率先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入实施科技特派行动,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

实施农业种子创新工程,加强种业资源整合,推进良种培育,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加快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动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第二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到2015年,力争1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围绕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明确园区发展方向,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清晰产业定位。

  依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县域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富有发展潜力和吸纳就业能力的中小企业,拉长产业链,加快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积极建立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到2015年,每个县(市)和郊区至少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全省力争创建10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60%以上。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新一轮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制度,进一步扩大县级自主权、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限。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

鼓励县域产业园区加快建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3县域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名录

  

(1)新民包装印刷;

(2)辽中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3)法库陶瓷;(4)康平塑编及纺织;(5)瓦房店轴承;(6)普兰店服装服饰;(7)庄河食品精深加工;(8)长海(皮口)渔业加工;(9)海城菱镁新材料;(10)台安化工新材料;(11)岫岩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12)清原输变电设备高新技术;(13)新宾林木加工;(14)抚顺农产品加工;(15)本溪绿色食品;(16)桓仁葡萄酒产业;(17)东港再生资源;(18)凤城硼铁资源综合利用;(19)宽甸矿产资源采选及精深加工;(20)凌海金属冶炼压延;(21)义县电力电器;(22)北镇工业炉及配套;(23)黑山农副产品深加工;(24)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25)盖州汽车配件;(26)阜新食品及农产品;(27)彰武板材家具加工制造;(28)灯塔皮装裘皮和日用化工;(29)辽阳高压共轨;(30)调兵山矿山设备;(31)铁岭有色金属;(32)开原起重设备;(33)昌图换热设备;(34)西丰医药保健品;(35)北票粉末冶金;(36)喀左冶金铸锻;(37)凌源建材;(38)建平陶瓷;(39)朝阳镍、锆(钛)、锰生产与加工;(40)大洼装备制造及配套;(41)盘山新材料;(42)兴城临海产业;(43)绥中数字技术;(44)建昌锰系精深加工。

  第三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重点做好村屯统筹规划,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活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快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水电、农村道路、农村邮政、清洁能源、危房改造、信息畅通等工程建设。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农村民主管理。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做好垃圾、粪便、污水清理治理工作。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做好庭院净化、街道亮化、路面硬化、周边绿化、村屯美化工作,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专栏4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省计划投资50亿元,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完善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解决58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农村交通建设: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乡村路网,加强养护维修。

积极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农村邮政建设:

新建130个乡镇邮政局所,实现乡镇邮政服务全覆盖。

  农村能源工程:

改善农村居民用能环境,有序推进农村分布式能源设施建设,积极创造适度集中供热供气条件。

继续扶持秸秆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新建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0处,秸秆沼气工程20处,新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300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万个,发展吊炕60万铺。

  农村安居工程:

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国有垦区、林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

  农村清洁工程:

重点围绕农村田园清洁、村落庭院生活环境清洁、村民水源清洁等工程,全省建成农村清洁示范工程500处,建设农村清洁示范村1000个。

  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集中整治1200个建制村,创建100个生态乡镇、1000个生态村。

  新农村绿化工程:

对村屯校园四旁、周边四荒、农田林网、河流沟渠等区域统一规划布局。

到2015年,每个村庄植树

  达到1万株以上,全省乡镇村屯和农村校园绿化达标率90%以上。

第四章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抢占工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塑工业大省形象。

  第一节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大幅提高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基础制造装备。

围绕争创国内领先、世界先进,加快研制高速高精复合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特种加工数控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等核心技术,积极发展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主机产品。

  重大成套装备。

推进特高压输变电、石油及化工、冷热连轧及涂镀层加工、大型清洁高效发电、大型煤炭综采、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系列化和成套化。

加快发展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全路面起重机等大型、新型施工机械。

发展节能环保重大技术装备、汽车工艺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及食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

交通运输装备。

加快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的自主化水平。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全系列轿车、MPV多用途汽车、客车及自动变速器、高性能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加强现代造船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推广现代造船模式,大幅提高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比例,把辽东湾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船舶制造基地。

加快建设沈阳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支线飞机、通用飞机为主导方向,集研发、设计、部装、总装、维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民用航空产业。

力争到2015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4000亿元,造船能力达到1600万载重吨。

  配套产品制造。

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石化重型容器等铸锻件,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等基础部件。

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及各类加工辅具。

  第二节建设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

  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原则,推进原材料工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工深度,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长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高端冶金产品。

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新能源用钢及不锈钢等产品。

推进丹东硼铁资源综合利用、抚顺新钢铁环保搬迁改造、本钢淘汰落后产能、丹东特钢等项目。

支持鞍钢、本钢、抚顺新钢铁等企业联合重组。

支持辽阳建设工业铝型材基地。

加强铜铅锌冶炼短流程工艺、共伴生矿高效利用、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等前沿共性技术研发。

发展高档耐火材料、镁化工产品以及高性能镁产品,提升镁质材料产业整体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7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石化产业。

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精细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工等高端石化产品,培育从炼油、乙烯、芳烃、三大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原料到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大连长兴岛石油化工园区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和恒力石化项目、抚顺乙烯改扩建工程、葫芦岛和盘锦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锦州和丹东PTA、辽阳200万吨芳烃、葫芦岛TDI二期和MDI等一批石化项目。

推进阜新、铁岭、朝阳大型煤化工项目,构建生态型辽西北煤化工产业基地。

力争到2015年,全省乙烯、芳烃产能均达到200万吨/年,化工精细化率达到50%。

  新型建材。

加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

支持玻璃生产企业提高原片质量,发展节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太阳能玻璃。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新型防水密封、新型保温隔热、新型装饰装修等复合型、节能型、多功能型高品质新型建材,加快建设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力争到2015年,新型建材增加值占建材工业的比重达到70%。

第三节做大做精轻型工业

  坚持走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照明电器、工艺美术、乐器以及棉纺、印染、化纤、针织等行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中高档服装,加速实现高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多功能复合材料以及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

建设我国重要的中高档品牌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加强食品、家具、玩具和装饰等行业质量管理,保障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

  专栏5年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业集群名录

  

(1)沈阳铁西机床及功能部件;

(2)沈阳大东汽车及零部件;(3)沈阳沈北农产品深加工;(4)大连湾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