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11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docx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笔记

第一篇先秦文化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古籍中?

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哪一部?

答:

保存神话的文献资料有经史子集。

经——《诗经》、《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史——《左传》、《国语》

子——《淮南子》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山海经》(四库提要将其归入子部的小说)

集——《楚辞》(屈原、楚国人和汉初一些人的辞集)【《四库提要》: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

”】

《天问》屈原作品。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的民族精神

1.上古神话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

上古神话主要有六种类型

A.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盘古垂死化身

B.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简狄生契(商族始祖)《史记·殷本纪》姜嫄生后稷(周始祖)《诗经·大雅·生民》

C.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

D.战争神话:

黄帝战炎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E.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发明弓《山海经·大荒南经》

F.英雄神话: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简介《诗经》的概况

答:

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名称:

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作品产生的时代: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作品篇数:

305

编定时间:

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

2.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古人有什么说法,哪些比较可信?

A“献诗”之说: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天子献诗、陈诗,评议政治的得失。

“献诗”之说有史籍可考,此说可信。

B.“采诗”之说:

1.《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汉书·食货志》也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木铎:

木铃铛。

3.《春秋公羊传注疏》“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采诗”之说是汉代人提出来的。

此说关于“采诗”的具体程度和细节的描写虽然未必确切,但有一点值得肯定。

即《诗经》中的许多作品是有一个收集、整理、加工的过程的。

“采诗”之说基本可信。

C.“删诗”之说:

《史记·孔子世家》:

“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中,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后之缺。

”(“诗三百”成书之时,孔子只有八岁,孔子“删诗”说不可信。

3.揭示“风”“雅”“颂”。

《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宋代学者郑樵认为“风士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160篇):

各诸侯国的音乐,大部分是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

(诗最好的作品集中于此)

雅(105篇):

西周王畿(周天子的都城)的音乐。

颂(40篇):

宗庙祭祀的音乐。

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哪四家?

今本诗经属于哪家?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

鲁、齐、韩、毛。

鲁诗(今文):

出自鲁国人申培

齐诗(今文):

出自齐国人辕固

韩诗(今文):

出自燕国人韩婴

毛诗(古文):

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鲁齐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称为官学,兴盛一时,但后来亡佚,毛诗在西汉末被称为官学,盛行于民间,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

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

周民族史诗——《大雅》中的五篇:

生民(后稷)、公刘(后稷的重子孙公刘的功绩)、绵(绵绵瓜瓞周民族绵延不息和文王御敌的故事)、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大明(明明在下,赫在上)。

二、农事诗:

反应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

代表作:

《七月》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近四百字,叙述了农夫一年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

三、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作:

《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

四、怨刺诗:

反映丧乱,针砭时政。

1.《大雅》中的《板》、《荡》批评周厉王暴虐无道以致天下动乱,周室将亡。

《板》云:

“上帝板板(反常),下民卒(通“瘁)瘅。

出话不然,为犹(谋)不远。

《荡》云:

“荡荡(狂放)上帝,下民之辟(bi君主)。

周厉王作为万民之主却放荡骄横,若不听劝谏,必将覆灭。

这两首诗影响很大,后人用“板荡“一词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例如: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魏风》中的《伐檀(tan)》《硕鼠》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横征暴敛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3.《鄘风·相鼠》痛斥统治者寡廉鲜耻,首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4.《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强娶儿媳的乱伦行为。

5.《齐风·南山》讽刺齐襄公与其妹文姜的淫乱。

6.《王风·黍离》故国之思。

五、战争诗:

慷慨从征,厌战怀乡。

1、《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体现了士兵们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2、《小雅·采薇》体现了行军作战的艰苦和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3、《豳bin风·东山》强烈地表现了士卒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六、徭役诗:

对徭役的愤慨和厌倦。

代表作:

《唐风·鸨bao羽》、《卫风·伯兮》

七、爱情诗:

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诗在《诗经》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占3/1以上。

1、追求:

《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2、幽会:

《邶风·静女》

3、思念:

(1)女子的思念(思妇诗):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郑风·子衿》

(2)男子的思念:

《王风·采葛》

4、新婚:

《唐风·绸缪》新婚的喜悦。

5、恩爱:

《郑风·女曰鸡鸣》首二章

6、背弃(弃妇诗):

(1)《卫风·氓》女子在婚后无辜被弃,悔恨当初看错了人,痛斥男子“二三其德”,并奉劝天下女子“无与士耽”,表现出决绝的态度。

(2)《邶风·谷风》女主人勤劳善良,却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她满心委屈,却怨而不怒,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

2、解释赋比兴。

答:

赋、比、兴的运用,即使《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关雎》

1、“好逑”如何读,有怎样的含义,

答:

第一种读音及意义:

好逑(haoqiu)理想的配偶。

第二种读音及意义:

好逑(haoqiu)好:

爱,逑:

结为配偶,意为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结为夫妇。

2、《关雎》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答:

《关雎》的艺术特色有以下方面:

第一,比兴手法的应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既是比兴,又是比喻。

第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一见钟情而“寤寐求之”可见爱之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见相思之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可见幻想之美,幻想之乐。

恋爱中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在诗中被展现得真切细腻。

第三,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人物形象和抒情效果得到强化,窈窕淑女采荇菜的形象在诗中反复出现,这样重章叠唱的效果是,一方面,有力地突出了女子的美,另一方面,也有力的表现了男子的思念。

《氓》

1、“氓”的含义是什么?

答:

氓—流亡之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据《辞源》)引申义:

外乡人。

2、《氓》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答:

第一: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男主人公的虚伪、狡诈、自私、粗暴、薄情。

女主人公的真诚、天真、善良、勤劳、痴情都在诗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第二:

充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一、二章用赋的手法讲述恋爱,订婚。

三、四章都使用比兴手法抒情,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婚后的不幸。

第六章以赋的手法为主,兼用比兴。

第三:

抒情,议论与叙事的结合。

一、二章以叙事为主,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述恋爱、求婚、订婚的过程。

以后各章以抒情为主,以被弃后的怨愤之情为主线,婚后的事件是在抒情和议论的话语中发达出来的。

第四:

对比手法的运用,有人物之间的对比,例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女之眈兮,不可说也。

”这是两种人物的对比,还有人物自身的对比,例如:

男子在恋爱时的“信誓旦旦”和婚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的对比。

女子“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

种种对比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黍离》

1、根据《黍离》的创作背景解释“黍离之悲”(或“黍离之叹”)

答:

西周灭亡,平王东迁。

一位大夫,在行役途中,路过镐京看到往日的宗庙宫殿已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禾黍,触景伤情,写了《黍离》。

因此,后世称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或“黍离之叹”)

2、《黍离》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

第一,即兴起兴,以景托情,黍稷之景唤起了诗人的忧思,并使诗人的忧思越来越沉重。

第二.由表及里,形神并重,抒情主人公的悲伤不仅体现在“行迈靡靡”的外在形象,更体现在“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神态。

第三,反复咏叹,层层递进,三章在叠唱中变换,在变换中加强,把忧愤之情推向高潮。

《蒹葭》

1、关于《蒹葭》的主旨有哪些说法?

你以为《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答:

关于《蒹葭》的主旨,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体有两类说法:

其一:

招隐说,《诗序》认为: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的内容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夫在水边寻觅一位知周礼而隐居江湖的贤人。

伊人之难寻,正说明襄公未能用周礼,以致伊人远遁不出。

其二,怀人说,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是怀人之作,至于伊人究竟是谁不能确定,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的诗,但不能确定伊人是男是女。

《采薇》

1、《采薇》最后一章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答:

这一章在艺术上的特点是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创作了凄迷深婉的意境。

令人回味无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称为《诗经》最佳诗句。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什么是甲骨卜辞?

答: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将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上,此即甲骨卜辞。

2、什么书被称为记言叙事文之祖?

答: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被称为记言文之祖。

《春秋》被称为叙事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3、什么是“春秋笔法”?

答:

《春秋》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这种笔法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4、什么是“春秋三传”?

答: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齐人公羊高所著)、“谷梁传”(鲁人谷梁喜)

“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

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相并论。

5、《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哪里?

答:

《左传》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1)数百次战争写的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2)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6、《左传》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

答:

第一、《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这类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第二、《左传》的叙事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史通·叙事》)

7、《左传》在文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答:

《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8、《国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答:

《国语》是成书于战国初的一部国别史。

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所记时代为西周初期至春秋末年。

因《春秋》以鲁为内,以诸国为外。

《国语》所记为外国所传之事,故又称《春秋外传》。

《国语》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体现了史书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其文学成绩比《左传》稍逊一筹。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9、《战国策》在文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答:

《战国策》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10、《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怎样的成就?

答:

《战国策》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人物塑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以虚构、想像、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3)以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

(4)以传神的形态和细节塑造人物。

11、《战国策》表现了怎样的思想?

答: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城濮之战

1、《城濮之战》是如何描写战争的?

答:

一、以道德化、神秘化的方式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原因。

A:

道德化,例如,楚王所说的《军志》之言:

“有德不可敌。

”揭示了晋军胜利的原因。

晋侯观师时所说的: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以及君子对战役的评价:

“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都体现了道德化的评价方式。

B:

神秘化。

例如:

子犯释梦:

“吉,我得天。

楚伏其罪。

吾且柔之矣。

”梦可以预示成败,成败的原因具有神秘性。

再如,子玉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把琼弁玉缨送给河神,子玉之败也具有神秘性。

但是,同时也具有道德化的倾向,即子玉的行为是“不勤民”的表现。

二、从政治、外交等方面展示战争的酝酿过程和战争胜负的原因以及战后的结果。

晋“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欲激怒楚。

子玉并未怒而宣战,却是“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当晋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之后,“子玉怒,从晋师。

”晋楚之间的战争终于爆发。

在叙述战争的酝酿过程时,充分展现了双方的政治、外交策略和各国关系的变化,对战争的前奏做了深入、细致的表现。

此外,对战争的尾声,即战争的结果,也作了充分的介绍。

郑国归附于晋、天子去晋侯的奖赏和加封、子玉的死、卫侯的复位以及卫国的内乱等等,这些都是战争产生的种种后果,文中都一一做了交代。

三、在叙述战争的同时穿插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

例如:

国老皆贺子文而为贾不贺(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

蒍賈尚幼,後至,不賀。

)便具有戏剧性。

魏犨[chōu]束胸跳跃从而免死。

更具有戏剧性。

此外,晋侯之梦和子玉之梦也是很有戏剧性的情节。

这些情节使叙事富有趣味,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

四、以顺时序叙述为主,间用倒叙、预叙等手法。

例如,在叙述晋将伐曹、卫,“作三军,谋元帅。

”之后,追叙“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以义、信、礼。

追叙结束之后,并未回到顺时序叙述。

而是对未来的胜利做了预叙:

“出谷戎,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倒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晋军是一支具有“义、信、礼”的军队。

预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义、信、理”武装起来的军队必胜。

苏秦以连横说秦王

1、本文是如何塑造苏秦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

a、以虚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人物。

例如:

苏秦引锥刺股的情景和肚子的慨叹是发生在深夜独处之时,并无他人知晓。

这一情节显然是出自虚构和想象的。

关于苏秦“约从散横”的影响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各国的谋略“皆欲决苏秦之策”,六国“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这显然是以夸张的手法在表现苏秦的影响之大。

b、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说秦连横、归家夜读、相赵约纵、亲戚畏惧。

连横的失败和约纵的成功是两个大起大落的情节。

正是在这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展现出了苏秦的性格:

有辩才、有谋略、有左右天下大事的能力、经得起挫折、敢于拼搏、有不寻常的毅力和斗志。

c、以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

例如:

苏秦夜读时说: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苏秦路过洛阳时说:

“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两番感慨都体现了苏秦的个性:

热衷于势位富贵。

d、以传神的形态和细节塑造人物

苏秦落魄时,“嬴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传神的外貌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1、先秦说理文体制的发展尽力了几个阶段?

个阶段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答:

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国初期,萌芽阶段——语录体议论文:

《论语》、《墨子》

战国中期,发展阶段——对话式论辩文:

《孟子》、《庄子》

战国末期,成熟阶段——专题论文:

《荀子》、《韩非子》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2、《孟子》有怎样的艺术成就?

答:

①长于论辩,善于巧妙灵活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例如:

“孟子谓齐宣王“

②长于用譬喻说理。

所用譬喻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富于形象性,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恒晋文之事章”)以“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齐宣王欲称霸而不得其道的荒唐行为。

③善于用寓言说理,所用寓言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如:

“齐人有一妻一妾。

④具有气势浩然的风格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

⑤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庄子》在文学史上有怎样的位置?

答: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4、《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答: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是出于无心,自认流露之语言。

重言是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语言。

寓言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

《庄子》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合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5、《庄子》有怎样的文学价值?

答:

①不仅寓言数量多,而且寓言中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②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6、《荀子》中的《成相》和《赋》对后世文学有怎样的影响?

答:

“《荀子》中的成相和《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7、《韩非子》中的寓言有怎样的特点?

答:

“在先秦散文中,《韩非子》的寓言数量最多。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

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

韩非才开始有意识的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拟幻境界和人物。

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相比,风格截然不同。

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侍坐章

1、《侍坐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怎样的个性?

答:

《侍坐章》记述了孔子和四位弟子的谈话。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个性。

子路志在治国,他急躁、爽快、非常自信、毫不谦让。

冉有也志在治国,但他谨慎、谦让、易于退缩。

公西华虽然也志在治国,但他心存高远、谦逊知礼。

曾皙无意于治国,喜欢隐士的生活,他淡泊名利,潇洒超脱。

孔子的个性是循循善诱,仁慈宽厚。

2、关于曾皙的志向,前人有何评价?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

答:

曾皙之志与众不同,他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与冠者章子淋浴乘凉,踏歌而还。

朱熹认为只是“尧舜气象“。

理由是“三子之志趣,皆止於所能;而曾点气象又大,志趣又别,极其所用,当不止此也。

”(《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二》)近人杨树达说:

“孔子所以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论语疏注·先进篇第十一》)宋人黄震说:

“曾晳,孔门之狂者也,无意于世者也。

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

(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明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晳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居夷(子欲居九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

……

夫子岂以忘也,自乐其贤,独与点而不与三子者哉?

”(《黄氏日抄》)曾点的气象,不过是隐士的气象。

孔子是一个积极用世的人,他周游列国,寻求施展其抱负的机会;因不遇时,故退而讲学。

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点,不过是感慨身世,自伤不遇于时罢了。

齐恒晋文之事章

1、《齐恒晋文之事章》有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文章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用武力称霸天下是行不通的。

君主只有推思、保民、发施仁政,才能万民归心,天下无敌。

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懂得孝悌礼仪。

逍遥游

1、《逍遥游》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答:

①运用大量的寓言来说理。

鹏的奋飞,蜩(tiao)、学鸠以及斥鴳[yàn]对鹏的嘲笑、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等等。

都是十分生动的寓言。

以寓言说理避免了抽象的议论,使文章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

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②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

鲲鹏之大,芥舟之小。

朝菌、蟪蛄生命之短暂。

冥灵,大椿生命之长久,以及神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说这些离奇神异的内容都体现出超常的想象力。

2、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是否相同?

答: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至人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神人不及至人,圣人不及神人,神人无意求功而有功于人,圣人无意求名而名自至。

神人和圣人不能忘人世,不能忘天下。

仍然有所牵挂,不能算是“逍遥游”。

据浙江教育出版社《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至人、神人、圣人是同一种人。

只是从不同角度称之。

以上两种说法,哪个更符合文章的本意?

根据《逍遥游》对“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的描述,可知“神人”的境界是“旁礴万物以为一”,与万物浑然一体,是“无己”的境界,即“至人”的境界。

因此可将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视为同一种境界。

劝学篇

1、《劝学篇》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

“《劝学篇》旨在鼓励人奋发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学习可以使人无过、无祸、有得、避辱,对待学习的态度应该是用心专一,注重积累。

学习的方法是先读“经”,最后读“礼”。

并向良师益友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

学习的目的是成为圣人。

教育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

学习者所达到的境界应该是道德完备的境界。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1.中国诗歌史的两大源头是什么?

答:

“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谁?

答:

屈原。

3、楚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答:

楚文化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

“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普遍风气。

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

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4、简述屈原的生平。

答: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

因祖先封于屈,便以屈为氏。

二十多岁时,任怀王左徒(tu),深受怀王信任。

但是上官大夫靳尚“争宠而心害其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