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121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复习笔记

《村行》是首记游七律  王禹偁:

北宋初期的第一个作家。

  1、分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诗的意象: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新颖,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这并不违反事实,作是作者着一‘立’字,把自然拟人化,山峰顿时有形有思,有了生命,于是,此时的‘无语’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于是,山峰不再是山峰,我们从这独特的意象中,看到的是诗人独立寒秋,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的六个意象分别是:

雨、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天仙子》是首“嗟老叹春,揽镜自伤”的情绪。

张先:

世称张三影或三影郎中。

后期:

约定落红:

青春

  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论):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虽从《暗别离》化出,但这样的画面则是得力于“破、弄”两个动词的生动传神。

明月着意穿云,春花有心弄影,这就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故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曰: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有《范文正公集》边塞诗

  典故: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

未能在东然山刻石记功,即未建边功。

燕然:

山名,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

《后汉书。

窦宪传》载,窦宪为车骑将军,。

大败匈奴,遂登燕然山,云塞三千余里,刻古籍勒功,纪汉威德。

归无计:

即无计归,没有理由回去。

  《岳阳楼记》文体特点:

骈散相间,韵白夹杂‘古仁人之心’指:

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浣溪沙》晏殊:

有《珠玉词》传世

  3、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意蕴:

  两句写春花落去,春燕归来,伤逝而达观的复杂情思。

其中‘花落’、‘燕归’是客观的景物,而‘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作者的主观感情。

春残花落,韶光将逝,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说‘无可奈何’,此乃“自其变者而观之”;春燕重归,似旧实新,所以说‘似曾相识’,此乃“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这就是晏殊对于自然、人生通达的看法,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澄明圆融的观照。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是宋学的奠基人,也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踏莎行》中暗用的典故有:

  侯馆梅残「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薰、风暖「是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寇准《江南春》的诗意。

  《朝中措。

平山堂》平山堂在今天扬州。

词中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确良手法,突出了当年之盛衬托了今日之衰。

  《秋声赋》这篇赋体现了古代的五行思想(夫秋,刑官也,于是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秋天:

商-伤,杀-戮。

  解释: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

少壮红润的容颜很快就衰老是很自然的,黑头发变成白色」渥然—润泽的样子,丹—红色,渥然丹者—,形容面容红润,比喻年轻,槁木—枯木,比喻衰老。

黝然—黑的样子,星星—白发,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谢灵运《游南亭》诗: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4、此文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的?

  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把无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秋声”形象,虽令人感觉到悚然,感到悲凉,但它却又是何等地不同凡响。

它个性鲜明,感情丰富,它文静时,凄凄切切,淅沥而萧飒,暴怒时,呼号愤发,奔腾而澎湃,这秋声的形象既悲且美,可谓描绘秋声的千古绝唱。

  《朋党论》这是篇驳论文。

“道、利”是这篇文章立论的核心。

  5、这篇文章是怎样驳诉朋党之说的?

  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提示了全文的主旨。

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一是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一是人君要善于辩别。

下面的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三点分展开论述。

作者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与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雨霖铃》柳永:

原名三变,有《乐章集》传世

  6、分析《雨霖铃》点染、铺叙的特点: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感。

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

  《八声甘州》这是一首写羁族漂泊的词作。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善用领字引调带笔,有:

对、渐、叹、望。

  典故: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误几回—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自己盼望的归舟。

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天际识归舟,去中辩江树。

温庭筠《望江南》词:

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海潮》此词为赠献之作。

  《六国》苏洵: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说明秦的贪心和割地事秦的危险)。

  导致六国灭亡的四个理由: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讽刺宋朝廷的外交政策)。

  7、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先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弊在赂秦’四字,片言居要,为一篇之警策。

然后针对六国不同情形,分别从‘赂秦而力亏’、‘不赂秦以赂者丧’两方面加以论证,继而为六国谋划,提出了封谋臣,礼奇才,并力向西的强国之策,最后向宋朝廷发出语重心长的告诫,与开头呼应,表明了文章主旨所在。

⒈以欧阳修为例,简述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

  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蓬勃兴起的。

这一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代表了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

他接受了儒学复古所提出的文道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主张重道以充文。

一方面坚持道在文先,道本文末,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文体、文风的变革;一方面从充实文章内容着眼对创作者的思想修养提出一定要求;又将道德思想的追求直接转化为文体形式之中,相当重视文的价值。

受道德观念影响,他还表现出一定的轻诗重文的思想:

“为诗于文章,泰山一浮尘。

”以为诗的作用远不如传道的文章,然而自己又因建诗不遂而苦恼。

  总的说来,欧阳修的诗文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体现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反映了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比较持中的态度,既反映了宋代上层文化的成熟性,也反映了诗文革新本身变革与保守的双重性。

  ⒉简述欧阳修散文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文章平易近人、纡曲蕴藉。

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摒弃了怪奇的文风,能愈雄奇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

在文体形式上,他认为骈体文“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吸收其有益成分,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并将古文笔法融入骈文写作之中,开创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在欧阳修的努力下,古文在文章写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

欧氏的平易文风也成为宋文的代表文风。

  ⒊简析柳永词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柳永的词作中除了描写闺怨思妇的生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他的“狭邪”生活。

这些词主要以歌妓生活为描写对象。

由于柳永与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的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她们欢聚别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道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如写她们“刚被风流沾惹”的羞怯,因悔悟“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而产生的“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愿望。

一般而言,这些歌妓的形象是泛化的,并非特指,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4.简述苏轼理趣诗的特点

  苏诗中有不少理趣诗。

所谓理趣诗,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新泥”,以蕴涵哲理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世变迁的惆怅之情;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借写景而谈处世哲理,成为理趣诗的名篇。

苏诗中的“理”,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另外,苏诗理趣诗中还有谈佛论禅之作,如《琴诗》,借咏琴而阐发禅理,别有韵味。

谈空说有乃至“借禅以为诙”之作也不少。

然真正富于理趣的还是诗中采集的那些生活中迸发的星火。

  5.简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观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见于当时党争中以诗干政的风气,反对用诗直接比附时事的作法,提倡诗歌的相对独立性。

在创作中,他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喻传统,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时有反对在诗中放纵情感认为作诗应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

如他的《登快阁》一诗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诗人摆脱俗物、在观赏自然中回复真实自我的愉快心情,从颌联中,有可见出诗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由于黄诗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议论时政的创作题材,因而使他的诗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诗人觉得诗人有意回避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使之他的诗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6.简述秦观词中的主题特征

  秦观的词“专主情致”,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他将从情词中提炼出的悲剧因素与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有机结合,借助以定型的风格来表达特殊的感情,同时为这种风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前期作品所咏叹的恋爱不幸和女主人公的哀叹中,便隐藏作者本人多愁善感的形象,贯穿着一种凄迷伤感的情调,后期词作仍采用了女子如怨如诉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细腻真切地展现自己的内心痛苦,词风由凄婉“变而为凄厉”。

如《踏莎行》“雾失楼台”借景抒情,通过各种意象的组成的迷茫图景,表现出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沉忧虑,很是凄婉动人。

正是由于秦观的不幸遭遇和心理特征,以及词作突出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婉约词家的最杰出代表。

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继承婉约词风而能更进一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造诣。

  首先,她的词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

  其次,她的词能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

另外,她的语言既充分发挥了婉约词家精于修辞、造句精巧的特点,又往往贴切生动地化用口语,比喻的惊奇,铺叙的自然,都令读者叹服。

如她晚年代表作《声声慢》,将“物是人非”等具体情事完全隐去,而集中描写“愁”的过程、情态本身;通过如实地铺叙景物,真实展露词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奈的精神状态;一连串的反诘句式,在绝望中却透露出作者一贯的刚强性格‘起首连用十四叠字,更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

正是由于李清照丰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文采,使她的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无怪乎后人称“婉约以易安为宗”。

  2.简述杨成斋体的特点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杨万里的写景方面的诗为“杨成斋体”。

  杨成斋体的特点首先是,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事物的生动形象,同是赋物写景,诗人抓住在瞬间打动诗人的生动形象,让它保持全部的新鲜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语言幽默,诙谐洒脱,处处展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

诗人虽触而发,在适当的情景中巧生联想,揭发习惯的可笑,揭示某些生活哲理,流露出诗人的涵养和卓识。

如《戏笔》似是嘲笑天公的吝啬和自己的贫穷,其实透露出诗人为性情怡悦于自然而感到的快乐,表现了诗人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另外,语言通俗生动,大量化用口语俚语入诗。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这种语言风格是诗人对自然真趣的一种追求。

  诗人将描写题材局限于自然景物,过于追求轻巧新奇,是诗境流于琐细,思想不深,语言有时不善拣择,“粗头乱服”,这些不足之处与诗人杨成斋体体现出的“真处”、“性灵”相比,毕竟是璧中之瑕。

  3.论述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在南宋诸位诗人中,诗的境界显得最为开阔,风格最为多样,语言运用也最为自如。

  首先,想象丰富,气势豪壮,是陆游诗最鲜明的特色。

他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法,突破现实环境的束缚,使诗歌境界变得空前阔大。

如他的记梦诗,便大量溶入了唐代边塞诗歌的意象、情节,在南宋的残山剩水之外为人为展现了辽阔中国的壮丽特色,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他的豪壮气概更充分地体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如《金错刀行》,在与苟安现实相对立中,这个自我形象往往浸透着李白那种狂放精神,在抒发壮志未酬的悲哀时,诗人的咏叹又往往具有杜诗沉郁苍凉、宏阔深沉的格调,如《书愤》。

  其次,观察入微、描写入画,是陆游诗的有一特色。

他善于随时随地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诗材,许多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记叙细腻,写景清新,笔调圆匀,如“傍水风林莺语语,慢园烟草蝶飞飞,”描写既精细又自然,“明白如画,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刘熙载《艺概》)。

  再次,精于锤炼,巧于裁剪。

陆游诗思既多,又富才情,而且不忘锤炼,“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另外,陆游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取法活泛,也是他的诗重要特点。

朱熹、姜夔、方回、罗大经等人对此评价很高。

  总之,陆游诗可以说是南宋最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但在艺术上继承的成分仍较多,独创革新的努力尚嫌不够。

  4.简述陆游诗中的自我形象

  陆游在诗歌中充分塑造了豪壮高大的自我形象。

如《金错刀行》,诗人借咏刀而言志,将自我形象塑造得十分高大。

在与苟安现实相对立中,这个自我形象往往浸透着李白那种狂放精神,如《长歌行》,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李白同样具有的狂放精神。

在抒发壮志未酬的悲哀时,诗人的咏叹又往往具有杜诗沉郁苍凉、宏阔深沉的格调,读《书愤》,眼前浮现出虽罢职被黜,但回忆战斗经历,仍壮心不已的老英雄形象,使读者感到诗人一种沉郁苍凉而不消沉的深厚的情感。

  5.论述辛词的艺术风格

  辛词在艺术上继承总结苏轼豪放词、南宋爱国词的传统,并广泛学习借鉴其他词风、其他词人的成就,使其词境也变幻多姿、空前丰富。

具体而言,词境的丰富又包括风格的丰富和手法的丰富。

  首先,辛词最主要的风格,是由其内在英雄气概决定的豪放风格。

辛词的豪,一方面更为沉着,更具实在内涵;另一方面则更为恣肆,更加不受拘束。

如写自己隐居出的山: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沁园春》)他更善于运用记梦、游仙、问天等手法,表现自己的不羁情怀,展示精神世界的升腾。

又由豪放转入深沉,使辛词具有一种特有的意味和韧劲,如写他追述金兵入侵历史、抒写家国的词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不过短短八句,借助由山、水形象组成的深远动人的词境,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现实深沉的情感,而又带有婉约词意味蕴藉的特点。

运用婉约的风格而寓以“伤人心别有怀抱”,是辛弃疾的另一擅长。

如词境深婉的《青玉案。

元夕》。

辛词更善于借婉约的故事写政治的哀怨,为柔媚之词注入骨气,如《摸鱼儿》表面写《长门赋》的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当国者的怨恨和希冀,作者赋予这个题材本身以更深刻的含义,而在运用婉约的形象、语言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所写的“宫怨”故事本身也非常哀婉动人。

  其次,谐谑和反讽,是辛词另一种特殊风格。

辛弃疾以词抒写牢骚,谐谑中透露狷狂,冷眼反语,自嘲嘲世,嬉笑咳唾皆成文章,使滑稽词一改旧观。

如《西江月。

遣兴》生动刻画了诗人的狂态、醉态,“信著全无是处”的反语其实暗示了现实本身的荒谬。

(艺术手法见P141-142,过对此题语焉不详,故从略)

  6.简述姜夔词与周邦彦词、吴文英词的区别

  姜夔的词承续北宋周邦彦一派,十分讲究音韵格律,然而姜夔的词风又于周邦彦明显不同,不再像周词那样讲求章法铺叙,词意密丽,而是追求意境幽远,情感杳渺。

这种意境被张彦《词源》许为“清空”,即词的意境清冷幽僻,多从虚处着笔,旁衍侧应,很少直白抒情,借助暗示、联想和意境的渲染感动读者。

这种作词法使姜词十分含蓄蕴藉,近于风雅兴寄之体。

  吴文英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注重音律,讲求雅致,但他的词风又与姜夔明显不同,他不是避实就虚,将真实情感遮蔽起来,而是抛开一般的记事铺叙,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常常运用梦境,并多用指代、象喻,艳字丽词,意象词语的组织也常常出人意表。

这些表现方式与词的深挚内容结合起来,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描写恋爱经历的长篇《莺啼序》。

张炎在《词源》中称吴文英词为“质实”,以与姜夔的“清空”相比,并批评他“凝涩晦昧”,“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⒈以欧阳修为例,简述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

  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蓬勃兴起的。

这一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代表了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

他接受了儒学复古所提出的文道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主张重道以充文。

一方面坚持道在文先,道本文末,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文体、文风的变革;一方面从充实文章内容着眼对创作者的思想修养提出一定要求;又将道德思想的追求直接转化为文体形式之中,相当重视文的价值。

受道德观念影响,他还表现出一定的轻诗重文的思想:

“为诗于文章,泰山一浮尘。

”以为诗的作用远不如传道的文章,然而自己又因建诗不遂而苦恼。

  总的说来,欧阳修的诗文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体现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反映了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比较持中的态度,既反映了宋代上层文化的成熟性,也反映了诗文革新本身变革与保守的双重性。

  ⒉简述欧阳修散文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文章平易近人、纡曲蕴藉。

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摒弃了怪奇的文风,能愈雄奇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

在文体形式上,他认为骈体文“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吸收其有益成分,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并将古文笔法融入骈文写作之中,开创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在欧阳修的努力下,古文在文章写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

欧氏的平易文风也成为宋文的代表文风。

  ⒊简析柳永词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柳永的词作中除了描写闺怨思妇的生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他的“狭邪”生活。

这些词主要以歌妓生活为描写对象。

由于柳永与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的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她们欢聚别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道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如写她们“刚被风流沾惹”的羞怯,因悔悟“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而产生的“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愿望。

一般而言,这些歌妓的形象是泛化的,并非特指,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4.简述苏轼理趣诗的特点

  苏诗中有不少理趣诗。

所谓理趣诗,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新泥”,以蕴涵哲理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世变迁的惆怅之情;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借写景而谈处世哲理,成为理趣诗的名篇。

苏诗中的“理”,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另外,苏诗理趣诗中还有谈佛论禅之作,如《琴诗》,借咏琴而阐发禅理,别有韵味。

谈空说有乃至“借禅以为诙”之作也不少。

然真正富于理趣的还是诗中采集的那些生活中迸发的星火。

  5.简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观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见于当时党争中以诗干政的风气,反对用诗直接比附时事的作法,提倡诗歌的相对独立性。

在创作中,他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喻传统,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时有反对在诗中放纵情感认为作诗应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

如他的《登快阁》一诗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诗人摆脱俗物、在观赏自然中回复真实自我的愉快心情,从颌联中,有可见出诗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由于黄诗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议论时政的创作题材,因而使他的诗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诗人觉得诗人有意回避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使之他的诗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6.简述秦观词中的主题特征

  秦观的词“专主情致”,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他将从情词中提炼出的悲剧因素与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有机结合,借助以定型的风格来表达特殊的感情,同时为这种风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前期作品所咏叹的恋爱不幸和女主人公的哀叹中,便隐藏作者本人多愁善感的形象,贯穿着一种凄迷伤感的情调,后期词作仍采用了女子如怨如诉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细腻真切地展现自己的内心痛苦,词风由凄婉“变而为凄厉”。

如《踏莎行》“雾失楼台”借景抒情,通过各种意象的组成的迷茫图景,表现出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沉忧虑,很是凄婉动人。

  正是由于秦观的不幸遭遇和心理特征,以及词作突出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婉约词家的最杰出代表。

1.试述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及其普遍而频繁。

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元代前期,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镇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的兴盛发展起来了。

商业性的游乐场日益增多,这就为杂剧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

在北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戏剧活动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的开展,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

也有力的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其次,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发抗情绪。

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军事、政治方面严加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当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统治者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使他们不自觉地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

金元之际,文人沦为奴隶的极多;元代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汉民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普遍降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他们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由于元代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