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14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docx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终结版

分类鉴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2、能通过学习各类题材诗歌的相关知识,能归纳各类题材诗歌的主旨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各类诗歌题材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根据诗歌创作的不同题材,我们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羁旅怀人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闺怨诗等。

各类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创作和主旨上往往有一定的特点,本课我们一起来择要学习。

一)山水田园诗

1、山水田园诗概述

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主要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2、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在语言风格上,明快、清新。

、简洁、质朴。

3、常见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如: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如: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如: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山水田园诗的常见命题方式是怎样的?

1)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

3)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4)哪个字用得特点传神?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水田园诗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

见意象、语言两个学案,关键在整体上要把握好意象(景物)、意境和作者情感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5、代表诗人简介:

陶渊明:

(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谢灵运:

(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

“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王维:

(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

储光羲:

(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

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

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

储光羲以田园生活为喻体,均采用民歌形式,从农村田猎、樵采、渔牧等日常劳动取材,歌咏隐逸生活的悠闲,并以各类劳动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为比喻,寄托他仕途失意的种种感慨。

6、真题展示(20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1: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问题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

9.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7、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三个方面:

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8、我来拟题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请翻译诗歌的大意。

2、诗歌一、二句与三、四句各从什么角度描写鹿柴风光的?

用了怎样的手法?

分别表现了鹿柴的什么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一、二句是听觉,三、四句是视觉。

2)都运用了反衬手法,前者是以动衬静,用人语响表现山中的空寂;3)后者是以明衬暗,用有限的“返景”表现大片的无边的幽暗。

一二句表现的是鹿柴的空寂,三四句表现的是鹿柴的幽暗。

4)表达了诗人向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边塞战争诗

1、边塞战争诗简介

边塞战争诗是以边塞风光、军旅和战争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基调是基本上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王维,王翰,王昌龄。

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陈陶。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在边塞诗中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如辛弃疾。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边塞战争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1)对塞外那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的赞美之情。

2)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战争给将士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有时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4)表现戍边将士忠勇敢战的献身精神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3、连读战争诗常见的意象及其作用

1)大漠、黄沙、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等意象:

边塞恶劣的自然条件,表现边塞苦寒。

2)金鼓、旌旗、羽书、烽烟、烽火等意象:

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3)云、月、笛声等意象:

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4、边塞战争诗的意境特点

主要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阴沉肃穆、瑰丽雄奇、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清新自然等。

5、真题展示【2009•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实战演练【2007•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我来命题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西京:

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牙璋:

玉制的兵符;凤阙:

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

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百夫长:

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问题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

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

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三)咏物诗

1、什么是咏物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

世间的花草松竹、鸟兽虫鱼,都有着自己生长、生活的规律。

但是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却往往能由自然界里有万物,生发现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

“物”引发了诗,而诗又通过对“物”作形象的描绘,赋予“物”以美感,诗人还能“因物而兴怀”。

因此,没有生活中的万物,便不会有咏物诗;而优秀的咏物诗,又给物以美感和生命。

将“物”与“诗”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诗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2、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3、常见咏物诗的特点: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咏物诗中的常见意象及一般寓意

1梅花——坚贞高洁。

2菊花——不屈不挠。

3.杨柳——惜别怀远。

4.翠竹-耿介正直。

5.荷花——品格高洁,不同流合污。

6.青松——坚强不屈7.秋蝉——高洁悲凉8.梧桐——凄凉悲伤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10.芭蕉——孤独愁11.乌鸦——衰败荒凉

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是指一般性的阐释。

在诗歌赏析中,还要根据诗歌的情境,揣摩作者寄托的情感,握诗歌意象的寓意,不必拘泥于以上寓意。

5、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2)解题对策:

概括物的特点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常见思想或情感: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6、真题展示(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W高ww.k考s资源5u.co网m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7、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

(1)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或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或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8、我来拟题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

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四)咏史诗

1、咏史诗简介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感悟而作。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咏史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2)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表达诗人对统治者、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为借古讽今。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概,表达对历史兴亡(王朝兴衰)的思考与伤感、痛心,有“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感慨。

4)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批判、鞭挞,或者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

3、咏史诗鉴赏的一般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2)披文入情,揣摩意图。

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了解怀古的意图。

  

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4、咏史诗常用的意象和手法

1)意象:

古迹史事,如黍离、商女、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与古迹有关的景物,如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2)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借景烘托)、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议论、直抒胸臆等。

5、真题展示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②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题: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1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分)

(2)比喻。

(2分)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1分);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 君忧民。

(1分)

6、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①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

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

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吊古伤今。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

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

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7、我来命题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答案要点: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2分)

答案要点: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五)送别诗

1、送别诗简介

差别诗就是以送别友人或亲人为题材内容的诗歌。

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常见的送别方式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是“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是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

设宴款待亲友,表达惜别之意,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这在今天依然保留着。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饯别。

以歌来送别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惜别之意的一种方式。

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3、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和答题要领

1)积累、分析送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各种修辞等。

4、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还有“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

如: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种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2)送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如:

李白《劳劳亭歌》: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

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又如李白《谢公亭》: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