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18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朝代歌:

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中国古代的书画发展历程及特点;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演变;三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代文艺的发展过程及具体特征;同时注意对相关文艺作品的欣赏及理解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那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时期派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诗经》

和楚辞

《诗经》现实

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参与法

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战国

屈原

《离骚》浪漫

 

西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问题探究法

历史比较法

情境再现法

东汉

张衡

《二京赋》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盛唐

高适、岑参

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

田园诗

李白(浪漫主义)

《早发白帝城》

杜甫(现实)

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现实主义)

《秦中吟》、《长恨歌》

晚唐

杜牧

《江南春》

李商隐

婉约派

柳永

《雨霖铃》

活动参与法、

情境再现法

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元曲

关汉卿

《别情》

马致远

《秋思》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活动参与法、

问题探究法

元末明初

施耐安

《水浒传》

明朝

吴承恩

《西游记》

明朝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

晚明

凌蒙初

三言、二拍

清朝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清朝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清朝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第7课汉字与书法

【导入新课】歌曲《龙文》中唱到“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道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源演变

【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

“书画同源”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问题探究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发展阶段

基本特点

观察碑帖

历史比较

中国画的起源

演变及特点

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欣赏图片

【历史概念】

1、六书:

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方法,后两书是用字方法。

⒉七体:

汉字是由笔划构成的方块状字,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它的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3、颜筋柳骨:

分别指书法家颜真卿(709一785)和柳公权(778—865)的艺术特色。

4、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5、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笔画稍有勾连,放纵流动。

6、草书的特点是: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7、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知识梳理】

一、文字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时期

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时期

秦朝

魏晋时期

书法演变趋势

整体特点

刻画

符号

甲骨文、金文(大篆)

大篆,

七国混乱,字形不统一

小篆

隶书

尚韵

尚法,注重规范法度

尚意,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平民化、个性化、世俗化、融诗书画印一体

由实用性到艺术性,日益平民化。

书体特征

图画象形、文字雏形

符号化、成熟文字、可识记

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字型略长、圆润纤细、

布局匀称

蚕头燕尾、字型扁方、雄浑方整、

平稳舒展

行书:

活泼实用、雅俗共赏、虚玄灵动,笔画稍有勾连。

代表人物:

王羲之,代表作品: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

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北宋苏轼的《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宋四家”。

楷书:

字型方整、平直稳重、实用性强。

代表人物: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

代表作品:

颜真卿《多宝塔碑》

草书:

字型多变、简约跃动、狂放不羁,笔画勾连不断。

代表人物:

张旭、怀素。

特点

自发阶段,实用性

自觉阶段,艺术性

汉字演变趋势:

有图画到符号;由繁到简的趋势;由具体到抽象;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书法特点:

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相结合;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向平民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把绘画艺术的情景美和书写内容相结合。

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及原因。

时期

发展历程或特点

原因

秦汉BC221-220

自发阶段:

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文字刚刚获得统一。

秦朝统一文字历史意义:

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220-581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条件。

③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隋唐

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代

崇尚意趣、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①商品经济繁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③重文(轻武)。

明代

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诗书画印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进步思想活跃,市民文化发展。

三、主要书法家及其艺术成就

书法家及朝代

书体

艺术成就 

王羲之(东晋)

行书

继承汉魏雄奇伟丽的传统,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

    

张旭(唐)

草书

草书圣手,他的狂草体现了盛唐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怀素(唐)

笔势飞动,意绪狂放,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

  

欧阳询(唐)

楷书

“欧体”:

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

颜真卿(唐)

“颜体”:

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

后世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唐)

“柳体”:

道劲森严,另创新意。

“宋四家”

行书 

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赵孟頫(元)

楷书

“赵体”:

字形扁方,笔画圆秀,间架方正。

祝枝山(明)

草书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

 

文徽明(明)

行、楷

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课后习题】

自我测评:

1.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文字起源:

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群体创造的成果,如结绳记事是促使文字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传说仓颉创制汉字。

发展演变: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雏形。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金文,西周晚期形成“籀文”;到秦朝时出现了一个巨大飞跃,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用秦国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接着出现了更为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标准。

魏晋以后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楷书、行书、草书出现。

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曲尽其妙,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

隋唐国家一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

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书体多样,或意绪狂放,张扬个性;或雍容大度,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生活丰富,社会风尚和士人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化创造,篆刻也与书法、绘画相融汇。

阅读与思考:

怎样理解汉字文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提示: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①汉字关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统一的文字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存在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象征。

②与汉字一样在远古时期产生的其他各种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唯独汉字绵绵不绝,流传至今。

③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聚方面,在维护民族统一和尊严方面,居功至伟。

也可以说出自己更多的见解和感受。

第8课笔墨丹青

【导入新课】绘画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的一种深刻体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凭借着自己的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功底和电光火石的创作灵感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作品。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内涵的深厚不仅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闪烁在我们灿若群星的名家名画里,也扎根在朴实奔放的民间绘画里。

【考试大纲】书画的发展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梳理】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书画同源)

1、新石器时代:

源头;岩画、陶画。

特点: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不失浪漫。

代表:

《集体舞蹈图》。

2、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

特点:

构图精到、主次分明。

代表:

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3、汉代:

特点:

充满珍禽异兽,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

代表: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二、文人画的发展繁荣——主写意,非功利

1、魏晋:

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条件:

社会动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理论出现。

代表:

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士箴图》。

2、唐代——中外结合,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条件: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兼容并包。

代表:

“吴带当风”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等。

2、北宋:

成就:

山水画独立;从写实到写意;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

条件:

重文风气;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3、明清特点:

个性鲜明,风格奇特,流派众多,出现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风格奇特的画家。

4、文人画的主要特点:

写意手法,不重色彩,讲求神似;

追求意境和气韵,寄托情怀;

非功利目的,自娱性质;

形式上诗书画印一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

四、民间风情画的发展繁荣——注重写实

1、宋代:

原因: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坊、市分开),民间文化繁荣(商品经济、重文政策、活字印刷术)。

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上最大亮点,代表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明清: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

形式:

小说插图、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等形式。

特点:

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喜闻乐见,生活实用性强。

五、中国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分写实和写意两大风格。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画面留白,突出主题或意境,追求超自然的物外之美,内容上折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

3、以有书法性质的黑线来表现物体,强调线条的变化及内涵;不过于强调明暗;比例与透视关系符合人的观感,不追求西画中的精确。

4、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矿物颜料;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艺术风格上,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题材上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5、时代背景影响绘画风格。

【历史概念】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中国画、国画、宣画乃同义词。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大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

其本质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基本上唐朝形成,以王维为代表。

《女史箴图》: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司马衷不务正业,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

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年画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民俗版画,年画的内容包括驱邪迎福的年画,内有门神、财神、灶神、门额厌胜、门楣挂笺和对联。

门神通常以「神荼、郁垒」、「秦琼、敬德」和「钟馗」为常见。

他们的特征是面貌凶猛、目光炯炯,气势威严,习惯张贴于大门。

据说能辟邪除祟,使人安居乐业,获得心灵的平安。

这种在大门上张贴门神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

时代

画种

绘画风格

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新石器时代

岩画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生产力水平低下

马家窑文化

《集体舞蹈图》

战国

帛画

毛笔绘制

《人物龙凤图》

汉代

BC206-8,25-220

帛画

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受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魏晋220-581

文人画

凸显个性、“以形写神”

社会动荡,佛教道盛行,士人群体形成

顾恺之《女史箴图》

唐代

618-907

画种丰富

追求法度和规范,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思想开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带当风”

 

宋960-1127

元1272-1368

文人

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

北宋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

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使人注重内心修养

《千里江山图》

南宋构图不求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

偏安江南,无力收复北方失地

马远《山径春行图》、

夏圭

元代

科举无望,抒发郁闷心情

世俗画

(写实)描绘市井生活

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兴盛、坊市打破时空界限,城市发展、文化普及(原因:

商品经济、重文政策、活字印刷术),市民阶层的兴起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1368-1644、清1644-1840

文人画

不拘成法,风格奇特,融诗书画印一体

君主专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进步思想

八大山人《松鹰图》

民间绘画

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喜闻乐见,实用性

木刻版画(小说)、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

年画《五子夺莲》

整体点评

风格:

宫廷画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形似)和文人画注重写意(神似)。

作用:

启迪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

【中西绘画不同】

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

东方艺术为诗的,西方艺术为剧的。

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1、线条不同: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方法不同:

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3、比例不同:

中国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

中国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究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

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背景不同:

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中国画不重背景,讲究留白。

西洋画重写实,必描背景,不留空白。

中国画重传神,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鲜明。

5、题材不同:

东方画以自然为主,西方画以人物为主。

【课后习题】

自我测评:

1、概述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有刻画简单图案的岩画、陶器画是中国绘画最初起源;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绘画初步发展,出现古拙的帛画。

(2)魏晋隋唐时期,突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和吴道子;

(3)宋元明清时期,一方面文人山水画兴起并发展,更注重意境;另一方面,宋以后描绘民间风情的画作(如《清明上河图》)和民间绘画(如版画、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发展起来;

(4)明清时期还有出现与正统画风完全不同、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如朱耷),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2、请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中国绘画风格独特: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阅读与思考:

如《野渡无人舟自横》,只画摆舟之人无聊吹笛;《深山藏古寺》,只画老和尚下到山溪边挑水;《竹锁溪桥卖酒家》,只画在竹林竹梢处挑出一个酒帘;《踏花归去马蹄香》,只画一群蝴蝶闻香飞扑在马蹄中;《蝴蝶梦中家万里》,只画上苏武思乡;《嫩绿枝头红一点》,只画绿树成荫中仕女樱桃小口的一点红。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

【考试大纲】文学成就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梳理】

一、汉代以前

1、诗经:

特点:

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主义色彩;

代表作:

《鹿鸣》《硕鼠》《关睢》等;

地位:

《诗经》是中国诗歌源头,形成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特点:

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浪漫主义色彩;又称骚体。

代表作: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

地位:

奠定了古代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3、汉赋:

特点:

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手法夸张;气势恢弘;带韵散文。

原因: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豪迈的时代精神、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代表作:

司马相如《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二、唐诗

1、特点:

成就辉煌;题材丰富;流派众多;诗体完备。

2、原因: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推动、文化交流,开放多元、由盛转衰。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则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促进了思想的开放、活跃。

④科举“以诗取士”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3、代表:

边塞诗:

王昌龄、岑参、高适;

田园诗:

孟浩然、王维;

浪漫主义:

李白,豪放飘逸,放荡不羁,充满想象,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

现实主义:

杜甫,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安史之乱后国破国亡的痛苦;白居易,通俗易通,平易近人,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三、宋词

1、特点:

句式长短不一;更加灵活自如,适于演唱抒情;有程式词牌。

2、原因:

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影响,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①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②文人的喜好及许多上层人物的提倡。

③两宋之交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代表:

婉约派:

柳永,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环往复;李清照,表达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豪放派:

苏轼,意境开阔,雄浑壮观;辛弃疾,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注意:

豪放派也有婉约风格作品,婉约派也有豪放风格的作品。

四、元曲:

1、渊源:

元散曲源于宋代,与元杂剧合称元曲;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

2、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使用白话和方言、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形式灵活,但也有格律曲牌限制。

3、原因:

元朝取消科举制,实行民族分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散曲抒发情怀。

4、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五、明清小说

1、背景:

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轻商思想,进步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

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③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