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28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docx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

高考人物传记文言文拿满分

一、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一)表官职的

(1)宰相:

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

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

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

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

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

军事首脑。

(8)郎中:

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

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

官庚侍卫。

(11)校尉:

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

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

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

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

唐代谏官。

(16)总督:

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

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

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9)太守:

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

秘书。

(二)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⑤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

复、还

⑦表辞去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

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如: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

拜:

授予官职。

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

“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任命,授职。

如: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授:

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

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

仕:

做官。

如: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仕宦:

做官,任官职。

如:

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

进身为官。

如: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

免去,解除官职。

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

废掉官职。

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

罢免。

如: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

削除。

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

升官。

如:

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

在原官上提拔。

如:

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

一般指提升。

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

进用。

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

成语“加官进爵”

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

如: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

如: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窜:

放逐,贬官。

如:

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如: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徙:

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调:

变换官职。

如:

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

调动官职。

《张衡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

补充空缺官职。

如: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

改任官职。

如: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出:

京官外调。

如: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

兼任。

如: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行:

代理官职。

如:

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

代理、暂任。

如: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

暂代官职。

如: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

高位兼低职。

如: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

假:

临时的,代理的。

如:

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记》)

摄:

暂代官职。

如:

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

代理官职。

如: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

官员年老。

如:

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

辞去官职。

如: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

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

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

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汉书·疏广传》)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

以刑部尚书致辞仕。

(《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三)、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

到,去。

2.劝:

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

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

教育感化。

5.按、案:

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

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

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

举报,检举,揭发。

9.白:

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

进谗言,说坏话。

11.害:

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

指斥,指责,驳斥。

14.让:

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

偏袒,伙同,包庇。

16.矫:

假托,假传。

17.质:

作人质;抵押。

18.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

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

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

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人物社会生活分类词语:

1.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2、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

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

敬、重、尊、恭

6、表赞扬的:

多、嘉、称、誉、与、许、叹

7、表社会状态的:

治、乱、兴、盛、衰

8、表少数民族的:

蛮、夷、戎、狄

蛮:

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

东部少数民族。

戎:

西部少数民族。

狄:

北部少数民族。

9、表人物地位的:

贵、*、卑、官绅、豪

10、表主管的:

知、典、主

11、与水利有关的:

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2、与粮食有关的:

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

庄稼成熟。

刈:

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

米仓。

官府供给粮食。

禀:

给于各物。

府:

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

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

荒年,收成不好。

13、表粮食丰收的:

丰、饶、赡、足、给、佚

14、表食物的:

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5、表饱饥的:

饱、饥、饿、馁、馑

16、表俸禄的:

俸、禄、秩、饷

17、表布匹的:

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18、表穿戴的:

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19、表房舍的:

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0、表桌床的:

案、几、床、榻

21、表违背的:

牾、忤、逆、倍(背)

22、表揭发的:

劾、讦、揭

23、表害怕的:

畏、惧、惮、骇、患

24、表嫉恨的:

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25、表暗中的:

阴、间、密

26、表诬陷的:

中、谮、诬

27、表朝见的:

朝、觐

28、与京城有关的:

禁、阙、畿、京、京畿、

29、与皇帝有关的:

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0、表说话的:

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31、表劝说的:

说、劝、规、讽、讥、谤、谏

32、表责备的:

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33、表宽容的:

容、贷、恕、宽

34、表喜乐的:

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5、表哀怒的:

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

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

①耻辱②骂

忿:

愤怒,怨恨。

恚:

恨、怒。

36、表刑罚的:

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37、表监狱的:

囹圄、狱

38、表拜访的:

造、过、访、谒(见)、顾

39、表告别的:

辞、别、谢

40、表离开某地的:

去、迁、徙

41、表到往某地的:

如、过、诣、往、经

42、与马匹有关的:

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43、表行动的:

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44、表死亡的:

(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

案件,案情;监狱:

监管案件。

2.脱:

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

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

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w

5.他:

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

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

辞官。

3.用事:

掌权,主管。

4.视事:

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

办公的地方。

6.逆旅:

旅馆。

7.部曲:

私家军队。

8.祖道:

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祭祀路神。

9.家人:

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

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

发怒。

12.从子:

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

“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

“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

“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

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

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

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

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

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常考点)

(1)先:

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

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

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

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

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

回答或对话。

(7)如:

到,往。

(8)檄:

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

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

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

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

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

幼年失去父亲。

(15)贷:

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

官司,案件,监牢。

(17)白:

告诉。

(18)与:

赞扬。

(19)多:

赞扬。

(20)遽:

急速,就,恐惧。

(21)尤:

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

食用丰足。

(23)劫:

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

追究,考察,调查。

(25)赡:

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

美好,县令。

(27)执:

捉拿。

(28)延:

延请。

(29)省:

减免。

(30)谢:

道歉,推辞,告诉。

(31)第:

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

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

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

因羞愧而脸红。

(35)竟:

结束,完。

(36)坐:

因……而犯罪,因为。

(37)寻:

不久。

(38)祚:

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39)造:

造访。

(40)过:

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

子杀父,臣杀君。

(42)用:

财用,因为。

(43)典:

主持。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

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方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高考文言虚词的积累和分析:

1、理解虚词的概念:

没有实际意义,但有语言环境义;

2、它的意思是由语境决定的。

所以,它充当的语句成分是什么非常重要,如做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

3、要利用语句中的实词(主谓宾结构)来分析。

4、积累为第一要义。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一)文言虚词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2、何

⑴什么。

例:

①何陋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

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⑷多么。

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

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何:

通“呵”,喝问。

例: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

(《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4、乃

⑴于是,就。

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⑵才,这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⑶却。

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⑸竟然。

例: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⑹你,你的。

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其

  一、用作代词: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

(《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6、且

  一、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将近。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白马篇》,尚且。

7、若

⑴如果,假如。

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⑵像,好像。

例: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⑶你(的),你们(的)。

例:

若入前为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

你们这些。

「若此」如此,这样。

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例: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例:

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8、所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

(《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兰亭集序》)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9、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