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6731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解析(002)文档格式.docx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6、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其中,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7、一般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解析】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四年级左右(10岁~11岁),但由于教育及其他原因,这个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

  8、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可以说,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9、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解析】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10、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

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

  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

  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

  【答案】A

  【解析】课堂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老师要能够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故选A。

  11、班主任的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

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是班主任工作的开始。

  12、师生关系最大的功能是()。

  A、调节功能

  B、凝固功能

  C、教育功能

  D、约束功能

  【解析】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是教育关系,所以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功能。

  13、教师采用贴小红星、画小红花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解析】品德评价法又叫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是指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德育方法。

贴小红星、小红花属于对学生的表扬奖励。

  14、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

  A、在全国范围适用

  B、只在本地区适用

  C、只在本校适用

  D、在外国也适用

  【解析】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教师资格证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15、班主任的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A、50%

  B、80%

  C、100%

  D、150%

  【解析】根据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四条规定:

  “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16、某生会背诵九九乘法口诀并懂得三三得九,就是3个3相加之和得9,这种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解析】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故选D。

  17、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解析】深思熟虑、错误少,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18、“学生学到的,顶多不过像是在他的口袋里装了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

学生所学的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

”马斯洛此亨批判的是()。

  A、内在学习

  B、外在学习

  C、认知学习

  D、经验学习

  【解析】对学生来说,外在学习是缺少个人意义的,只是对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

  “只是由外在影响加给学生的一些片段的习惯与行动而已。

学生所学到的,顶多也不过像是在他口袋里装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

学生所学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

”故选B。

  19、“学生学到的,顶多不过像是在他的口袋里装了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

  20、1956年出版,()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被称为教育目标分类奠基之作。

  A、布鲁纳

  B、马杰

  C、加涅

  D、布卢姆

  【解析】布卢姆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他的代表性著作。

  21、学生小明沉迷游戏,班主任教育他好好学习时他却以“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为由不予理会,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正确,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可以放弃

  B、错误,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必须对教师惟命是从

  C、正确,玩游戏可以锻炼大脑,不妨碍学习

  D、错误,努力学习是学生的义务

  《教育法》规定,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22、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解析】启发性教学源于我同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3、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源自于()。

  A、桑代克试误说

  B、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

  C、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D、苛勒完形顿悟说

  【解析】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4、()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解析】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25、与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共同构成教育基本要素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领导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解析】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互动体。

其中道德意志是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做出的意志努力,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7、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解析】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8、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的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

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绩,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狼孩就是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所以会出现题干中所述

  29、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力臂原理,再学习定滑轮的知识,理解了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解析】下位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30、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位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31、人们常说“聪明早慧”

  “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顺序性

  【解析】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32、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

  A、设置目标

  B、列提纲

  C、寻求同学帮助

  D、做笔记

  【解析】元认知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其中,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A选项设置目标属于元认知策略。

B选项列提纲属于组织策略。

C选项寻求同学帮助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D选项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33、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之学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之学;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不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

  34、由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题干所述正是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的概念。

  35、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是()。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答案】A

  【解析】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阶段A和阶段B。

阶段A是惩罚和服从定向。

阶段B是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36、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始于近代。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37、丁丁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一天放学丁丁偷偷装起幼儿园的玩具想带回家,老师就提醒他:

丁丁忘记把玩具放到框里了。

班里的菲菲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女孩,某天菲菲也想把玩具带回家,老师却装作没看到,而是单独和她妈妈说了这件事,希望她妈妈能引导菲菲主动还回玩具。

这说明老师能够注意到()。

  A、不同幼儿身上的差异性

  B、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D、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解析】丁丁和菲菲两位小朋友的性格不同,所以针对同样的情况老师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这是因为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8、某老师很少留意成绩一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心思用来培养优秀的学生。

老师的做法()。

  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B、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C、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D、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解析】教师公正地对待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私人关系、学生成绩的优劣等偏袒或是轻视学生;

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性别、美丑、性格特征、身体条件、家庭出身等的不同而偏袒或轻视学生。

  39、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在()。

  A、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

  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是教师行使权利的表现。

  40、近年来,部分城市建立了“婴儿安全岛”。

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解析】婴儿安全岛,是儿童福利机构保护弃婴生存权利的一次尝试与探索。

建立“弃婴安全岛”的目的是为防止弃婴在野外受到不良环境侵害、延长婴儿存活期,作为弃婴接收设施和临时庇护场所。

所以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的生存权利。

  41、()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42、()是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

  A、遗传素质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主观能动性

  【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3、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

  44、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不包括()。

  A、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B、依据教育制度和文化制度

  C、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1)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45、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解析】一般认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4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47、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说教师应该()。

  A、为人师表

  B、爱岗敬业

  C、遵纪守法

  D、教书育人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说明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中为人师表的要求。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48、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以下正确的是()。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解析】B项: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因此,与题意不符。

C项: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D项: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9、课堂教学是教学的()。

  A、唯一组织形式

  B、重要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解析】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5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来实现。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C、教育提高人的修养

  D、教育促进社会变革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51、《神童诗》有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的特点。

  A、专制性

  B、象征性

  C、刻板性

  D、等级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表明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52、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办事,会事先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条短而方便的路。

这样的思维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解析】形象思维是用人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去一个地方规划路线,其实质就是利用头脑中有关的路线表象进行思维的过程。

  5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是()。

  A、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B、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C、全面提高少数国旗和民族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