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7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docx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习题复习资料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问答题:

(1)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答:

(可参考教材“1.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的内容)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是集成电路计算机,时间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从1982年以来,日本与一些西方国家提出了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设想。

(2)第五代计算机有什么特点?

答:

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更大程度地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希望能突破原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或其它新器件作为逻辑部件,以实现网络计算和智能计算为目标。

(3)计算机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

答: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

(4)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是什么?

答:

硬件与软件同等重要,不分主次。

打个比方,硬件就好比人类躯体;而软件就好比人类的思想。

没有躯体,思想是无法存在的,但没有思想的躯体也只是一个植物人。

计算机也一样,没有主机等硬件,软件是无法存在的;而一台没有软件的计算机也只是一堆废铁。

第2章计算机硬件详解

2.15练习

1.填空题

(1)CPU是CentralProcessingUnit的缩写,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2)目前我们常用的处理器主要是由Intel和AMD两大公司生产的。

(3)主频是CPU的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简单地说也就是CPU的工作频率,例如我们常说的Pentium4(奔四)1.8GHz,这个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频。

(4)目前主板与CPU标准外频主要有66MHz、100MHz和133MHz等几种。

或者填:

100MHz、133MHz和200MHz

(5)主板适用类型是指该主板所适用的应用类型。

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同应用范围,主板被设计成各不相同的类型,即分为台式机主板、服务器主板和_工作站主板主板。

(6)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内存有3种,即SDRAM、DDR和RDRAM。

(7)现在常用的硬盘盘片的大小是_3.5_英寸,笔记本计算机的硬盘是_2.5_英寸。

按照硬盘与计算机的数据接口,可以把硬盘分为__IDE_接口和_SCSI_接口两类。

(8)硬盘是由磁道(Tracks)、扇区(Sectors)、柱面(Cylinders)和磁头(Heads)组成的。

(9)硬盘容量的计算公式是:

硬盘容量=柱面数×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磁头数。

(10)显示卡主要由显示芯片、显示内存、PCB、电子组件、视频接口与与主板间的接口几部分组成。

(11)显示卡的接口类型主要有PCI、AGP和PCIExpress等。

(12)显示器分为CRT显示器和LCD液晶显示器两大类。

(13)计算机电源分为两种,即AT电源和ATX电源。

(14)从与计算机的接口来看,鼠标分为串口、PS/2和USB等。

(15)网卡也叫网络适配器(NIC)或网络适配卡,作为一种I/O适配卡插在主板的扩展槽上。

2.问答题

(1)CPU主要的性能参数有哪些?

简要说明各个参数对CPU的影响。

答:

CPU主要的性能参数有:

CPU内核、核心数量、主频(MHz)、总线频率(MHz)、外频、CPU缓存、指令集等。

各个参数对CPU的影响:

可参考教材的“2.1.3CPU主要性能参数”。

(2)什么是CPU的倍频?

CPU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

CPU的核心工作频率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

理论上倍频是从1.5一直到无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频是以0.5为一个间隔单位。

外频与倍频相乘就是主频,所以其中任何一项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频上升。

一个CPU默认的倍频只有一个,主板必须能支持这个倍频。

因此在选购主板和CPU时必须注意这点,如果两者不匹配,系统就无法工作

(3)盒装CPU与散装CPU的区别是什么?

盒装CPU指的是厂商的原装正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并且每一款都有它自己的真品序列号;散装CPU的管道是不可靠的,还存在被打磨的可能性。

散装CPU能大量存在于市场中取决于它的低价格,一般都要比同样的盒装CPU低几十元钱。

购买CPU一定要注重质量,如果用户对如何鉴别它的真伪不是很在行,建议购买盒装CPU。

如果一定要买散装CPU,最好到比较正规的商家去购买。

(4)选购主板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怎样辨别Intel主板的真伪?

答:

请参考教材“2.2.3选购主板”的相关内容。

(5)简述内存的工作原理以与真假内存的识别方法。

答:

请参考教材“2.3内存”的相关内容

(6)简述硬盘的历史与发展。

答:

1956年9月,IBM推出了第一台硬盘,给计算机技术带来一场革命。

它的容量只有5MB,并且使用了50块磁盘。

当时被应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以与太空领域。

1973年,IBM推出了第一台采用“温切斯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那就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1989年,IBM发明了MR(MagnetoResistiveHead,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提高了数十倍。

1991年,IBM推出了容量为1GB的硬盘,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X15(捷豹)系列硬盘,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硬盘。

同年3月,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桌上之星系列,它采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给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与更高的坚固性,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这款硬盘的最大容量可以达到75GB。

2000年11月,希捷推出了容量为180GB的酷鱼180硬盘,是当时容量最大的硬盘。

2001年6月,希捷推出单碟容量40GB的台式硬盘BarracudaATAIV(酷鱼四代)。

它采用了SoftSonic流体动力轴承(FDB)马达,使硬盘在高速运转时能接近无声状态。

(7)怎样设置IDE硬盘上的跳线?

答:

请参考教材“2.5.5IDE硬盘上的跳线”的相关内容。

(8)简述CD-ROM的工作原理以与CD-R刻录光盘的选购原则。

答:

CD-ROM的工作原理:

CD-ROM是一个结合光学、机械与电子技术的产品。

在光学和电子结合方面,激光光源来自于一个激光二极管,它可以产生波长约0.54~0.68微米的光束。

经过处理后,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确控制,光束由光盘反射回来,经过光检测器捕获信号。

在光盘上有两种状态,即凹点和空白。

它们的反射信号相反,很容易经过光检测器识别。

检测器所得到的信息只是光盘上凹凸点的排列方式,驱动器中有专门的部件把它转换并进行校验,然后我们才能得到实际数据。

光盘在光驱中高速转动,激光头在小马达的控制下前后移动读取数据。

CD-R刻录光盘的选购原则:

因为刻录机逐渐走入家庭,那么刻录光盘自然也就成为购买对象,它的购买原则是这样的:

(1)由于CD-R盘片的生产技术已较为成熟,只要品牌不是特别差,盘片之间的质量一般不会相差太大,常见的刻录光盘品牌有飞利浦、清华同方、阿帕奇、柯达金盘等,那些从未听说过的牌子一般不要考虑。

(2)由于CD-R属于耗材,一次购买量大,在价格上要跟商家商量。

(3)对于要保存的内容,大都是应用软件、VCD、照片、音乐与一般的数据等。

如有少量特别重要的内容要保存,可用柯达、惠普或明基的金盘来保存。

(9)显示器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

显示器的性能指标主要有:

显像管、点距、分辨率、扫描频率、带宽、辐射和环保标准。

(10)按总线类型划分,网卡可分为哪几类?

答:

按总线类型划分,网卡可分为ISA、PCI网卡等。

第3章计算机组装与局域网连接技术

问答题:

(1)组装计算机前需要准备的工具有哪些?

答:

螺丝刀、镊子、尖嘴钳、散热膏。

(2)组装计算机需要哪几个步骤?

答:

请参考教材“3.2计算机组装过程”的相关内容。

(3)怎样防止计算机组装过程中的静电产生?

答:

放静电的方法有很多,如更安全一点的就是使用静电环。

简单方便一点的就是去洗手。

(4)怎样安装CPU?

在安装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

请参考教材“3.2.2安装CPU和散热器”的相关内容。

(5)计算机组装后,连接计算机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请参考教材“3.2.9连接计算机”的相关内容。

(6)组建一个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的局域网络需要准备哪些设备?

答:

集线器或交换机、适当长度的双绞线,以与几个RJ45头(俗称“水晶头”),每台计算机配一个RJ45接口的网卡。

(7)如何制作两台计算机直连网线?

答:

请参考教材“3.3.3双绞线和网卡连接两台计算机”的相关内容。

第4章CMOS与BIOS

问答题:

(1)什么是CMOS?

答:

CMOS是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缩写。

它是指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用的一种技术或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

是计算机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

因为它具有可读写的特性,所以在计算机主板上用来保存BIOS设置的计算机硬件参数后的数据,这个芯片仅仅是用来存放数据的。

(2)CMOS与BIOS有什么关系?

答:

时说的BIOS设置和CMOS设置其实都是一回事,就是通过BIOS程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设置,设置好的参数放在CMOS芯片里面。

但是CMOS芯片和BIOS芯片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在的CMOS芯片通常都集成在主板的BIOS芯片里面(所以主板上一般看不到CMOS芯片,只能看到BIOS芯片)

(3)如何设置计算机的启动顺序?

答:

请参考教材“4.2.3改变计算机的启动顺序”的相关内容。

(4)在CMOS里如何禁用软驱?

答:

请参考教材“4.2.5禁止启动时检查软驱”的相关内容。

第5章软件安装与网络组建

问答题:

(1)简述安装操作系统前的准备工作。

安装操作系统前,一般需要先设置启动顺序,使电脑能从光驱驱动。

对于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还需要注意如下(不同的电脑需要备份的可能不同)一些备份工作:

1.备份工作文件夹

2.备份收藏夹

3.备份电子邮件

4.备份Internet帐户信息和通讯簿

5.备份个人文件和应用软件的个人设置

6.备份网络设置参数

(2)在安装操作系统时如何分区?

答:

请参考教材“5.1.2设置分区”的相关内容。

(3)如何进行Windows2000/XP的在线更新?

答:

请参考教材“5.2.2使用WindowsUpdate更新系统”的相关内容。

(4)简述如何在Windows2000/XP下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答:

请参考教材“5.3.1在Windows2000/XP中安装网卡驱动程序”的相关内容。

(5)如何访问WindowsXP的共享资源?

答:

访问WindowsXP的共享资源时,可以在“开始”菜单的“运行”对话框中或资源管理器的地址栏中按如下格式输入,然后回车即可:

\\机器名(或者IP地址)

但是,在你访问前必须先拥有被访问机器的访问权限。

该权限的获取可以通过被访问机器提供专用的访问帐号获得,也可以在被访问机器上进行如下设置,提供公共帐号来获得。

第一步:

启用来宾帐户。

在【控制面板】中选择【用户帐户】。

从Guest帐户旁的说明可以看到,此时Guest帐户是被禁用的,单击【Guest】,再单击【启用来宾帐户】按钮。

第二步:

修改组策略。

在【控制面板】中打开【性能和维护】,再打开【管理工具】,双击【本地安全策略】。

现在出现一个【本地安全设置】窗口,从左边选择打开【本地策略】,再打开其中的【用户权利指派】。

然后在右边的列表中找到【拒绝从网络访问这台计算机】。

打开这项策略,在这项策略中可以看到【Guest】包含在其中,表明默认拒绝Guest从网络访问本机。

从列表中选择Guest,再单击【删除】按钮。

然后【确定】,这样便允许Guest访问本机了。

(6)对于功能不同的计算机,其相应的软硬件要求都有哪些?

说明:

本题干描述不清,读者可不必思考。

第6章软件系统维护

问答题:

(1)如何配置防火墙才能使之能用远程桌面来管理?

答:

在防火墙的“例外”选项卡中选中“远程桌面”即可。

(2)如何制作能启动的软盘、U盘和光盘?

答:

请参考教材6.2、6.3和6.4节的相关内容。

(3)试用WindowsXP的系统还原建立一个还原点,在安装某个工具软件之后,再恢复到没有安装该工具软件的系统状态。

说明:

请读者参考教材“6.7WindowsXP系统还原”自行实践。

(4)硬盘的软故障一般有哪些?

答:

主要有:

主引导记录损坏、硬盘被“逻辑锁”锁定和分区表遭到破坏等。

(5)通过一些磁盘工具能够修改硬盘的软故障,都有哪些工具?

答:

NDD、PCTOOLS、NU8、KV3000、DiskGenius等。

第7章病毒防治

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答: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特殊程序,能够搅乱、改变或摧毁计算机中的软件,能进行复制并感染其他程序。

计算机按照这些错误的命令执行后,便破坏了用户数据,或使计算机停止工作。

(2)请描述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答:

计算机病毒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潜伏性

计算机系统被传染上病毒后,并不马上发作,它可以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内潜伏,继续进行传染而不会被发现。

2.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发作,只有当外界条件满足病毒发生的条件时,病毒才开始破坏活动。

例如,“愚人节”病毒的发作条件是愚人节,即每年的4月1日。

3.传播性

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其病毒可迅速地在各个计算机之间通过软盘、硬盘(甚至光盘与硬盘)之间进行传染在计算机网络中,其病毒可很快地在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之间进行传播。

4.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发作时,会使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出现各种故障。

(3)如何避免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

答:

主要可以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文件备份、打开Windows自动更新,与时安装最新系统补丁,避免病毒通过系统漏洞入侵电脑等手段来预防。

另外,还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去点击不明网页和可疑邮件。

第8章计算机硬件测试

问答题:

(1)如何测试CPU性能?

答:

请参考教材“8.1.2CPU稳定测试软件──HotCPUTesterPro”的相关内容。

(2)怎样才能查看到硬盘的传输速度?

答:

请参考教材“8.2.2鉴别硬盘技术指标”的相关内容。

(3)如何比较显示卡的得分?

答:

请参考教材“8.3显示卡测试——3Dmark”的相关内容。

(4)请用Pcmark05测试计算机的整体性能。

答:

请读者参考教材“8.4整体性能测试——WinBench99”的相关内容,自行上机实践。

第9章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

问答题:

(1)在计算机硬件维护之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进行一些日常的计算机维护前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检查计算机各配件是否在保修期内。

如果购买的是整机,请检查该计算机的保修卡;如果购买的是各个配件,请检查各配件上的日期标签是否在保修期内。

只要是在保修期内的产品或配件,请联系厂商或销售商处理。

(2)准备好一些常用工具,如各种螺丝刀、小毛刷、皮鼓、橡皮擦和软布块等。

(3)防止静电对计算机配件造成损伤。

在安装或维护前,必须消除身上的静电,如用手接触自来水管等接地设备或者用自来水洗洗手;如果有条件,可在手上戴上防静电环。

(4)切记对计算机各配件要轻拿轻放。

打开计算机主机后,对拆卸的各配件要避免任何碰撞,尤其是硬盘。

在拆卸或拿放板卡时,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板卡的电路、元器件或芯片等,防止静电带来的损坏。

下面我们就计算机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和各配件的日常维护来详细说明。

(2)计算机应该工作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答:

请读者参考教材“9.2.1工作环境”的相关内容。

(3)清理主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描述在安装CPU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

清理主板时应该注意:

在拆卸计算机主机时,一定要释放静电,避免损坏计算机配件或元器件。

使用较小的软毛刷清洁,清洁各元器件之间和接口里的灰尘,动作要轻柔,尽量不要碰歪或碰松而损坏元器件。

刷不干净的地方多刷几次。

安装CPU时应该注意:

清洁CPU后,安装的时候一定注意均匀地涂抹硅胶,然后把CPU安装到位,最后安装好CPU风扇,这样可以避免因CPU过热引起的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频繁重新启动或死机等故障。

(4)如何保护硬盘?

为了使硬盘能够更好地工作,在使用时应当注意以上几点。

1.硬盘正在进行读、写操作时不可突然断电

硬盘的转速很高,通常为5400转/分或7200转/分,在硬盘进行读、写操作时,硬盘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如果突然断电,可能会使磁头与盘片之间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

2.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在潮湿、灰尘和粉尘超标的环境中使用计算机时,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吸附在电路板的表面以与主轴电机的内部,影响硬盘的正常工作,在安装硬盘时要将电路板的一面朝下,减少灰尘在电路板上堆积。

此外,潮湿的环境还会使绝缘电阻等电子器件工作不稳定,在硬盘进行读、写操作时极易产生数据丢失等故障。

因此,需尽量保证环境卫生的清洁,减少空气中的潮湿度和含尘量。

3.做好硬盘的防震措施

硬盘是一种精密设备,工作时磁头在盘片的表面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当硬盘处于读、写状态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可能造成磁头与盘片的撞击,导致硬盘的损坏。

因此,当计算机正在运行时最好不要搬动它,另外,硬盘在移动或运输时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尽量减少震动。

4.控制环境温度

硬盘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用中室温以20℃~25℃为宜。

硬盘温度过高会造成电路元件损坏,磁介质也会因热膨胀效应而影响记录的精确度;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而造成短路。

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音箱、喇叭、电机、电视、手机等磁场,避免受干扰。

5.正确拿硬盘

正确的用手拿硬盘的方法应该是用手抓住硬盘的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

硬盘拿在手上时千万不要磕碰造成物理性损坏,另外要防止静电对硬盘造成损坏。

在气候干燥时容易产生静电,若不小心用手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静电就有可能击穿硬盘的电子元件,导致硬盘无法使用。

(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