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71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docx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石油和化工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特制订《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石油和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

合成氨、化肥、纯碱、烧碱、电石、硫酸、合成纤维、染料、轮胎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炼油、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保障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石油和化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已日益凸现: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存在加剧之势;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型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步伐缓慢;资源环境制约力加大,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发展遇到严重困难,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也凸现了行业结构不合理及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带来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石化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

油品、化肥、农药、合成材料等主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的振兴为石油和化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努力完成保增长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结构调整,是抑制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赖进口。

目前,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石油和化工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

由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不足,近年来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势头进一步加剧。

我国出口的一些石油和化工产品国外经过进一步加工,变成专用、精细化学品又高价返销国内。

因此,不加快结构调整,不严格控制低端产品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不大力提高产品的专用化和精细化率,就难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水平。

(二)加快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压力的有效途径

石油和化工是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的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既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又是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

2008年全行业能源消费量折标煤4.3亿吨,占全国消费总量的15.1%,位居工业领域前列。

目前,石化产业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接近50%,氯化钾超过50%,天然橡胶超过75%,硫磺高达90%。

国内资源能源的现状已无法承载合成氨、化肥、纯碱、烧碱、电石等高载能产业的无序扩张。

只有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载能产品在行业的比重,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紧缺对行业发展造成的压力。

(三)加快结构调整,是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石油和化工是废弃物排放量较高的产业,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目前,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1、第4和第5位,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居前列。

企业排放不达标对部分地区的水体、土壤安全带来隐患。

减少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石油和化工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清洁生产,通过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发展,转变粗放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四)加快结构调整,是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我国炼油、化肥、农药、甲醇、电石、氯碱、纯碱等行业的企业数量都多达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产能总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部分资源型产品生产远离原料产地,而一些污染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又集中在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

只有加快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市场调整和政府加大行业引导力度的机会,以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和降低高载能产品比重为目标,积极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改善产业、产品结构;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采用园区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鼓励资源性产品有序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以提升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为目标,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

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石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优先发展国内供不应求的紧缺产品和高端产品,努力提升自给率。

――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支撑,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新能源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生物化工等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努力抢占未来石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立足于提高产业集中度。

依据石油和化工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长的特征,促进企业优化整合,构建有利于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龙头和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特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的发展新局面。

――立足于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市场、环境、交通等多方面条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

(三)主要目标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通过三年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要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发展后劲显著提高的目标。

考虑与“十二五”规划衔接,到2015年,石油和化工产业应做到结构比较合理,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由大变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

加快完善油气资源供应体系,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独资或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投资建厂。

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提高轻质油品的总收率,优化乙烯原料结构,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

提高劣质资源、低品位矿石以及废弃物的利用效率。

继续提升高浓度化肥的比重,扩大缓控释肥推广规模。

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的比重明显提升。

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酯材料等高新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

产业布局结构更趋合理。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化肥、甲醇、电石等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主产区化肥、电石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0%和70%。

涂料、染料等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向消费地集中,形成一批与市场联系紧密、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

在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发展一批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

到2015年,全国炼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氮肥、农药、氯碱、电石等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一批著名品牌龙头企业,大幅提升行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扩大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数量。

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

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气等成套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异戊橡胶、氯碱用离子膜等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干法乙炔制聚氯乙烯等技术更加成熟。

到2015年,全行业确保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电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1吨标煤,黄磷下降至7吨标煤,合成氨下降至1.7吨标煤;相对于“十一五”末期,COD排放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一)石油、天然气

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发海域”的思路,加强资源调查评价,扩大勘探范围,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加快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调查和开发。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境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实现可采储量和产量的稳定增长。

实行油气并举的发展战略。

加强老油田二次开发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延缓老油田产量衰减。

鼓励低品位边际性油田开发。

加快渤海等海域以及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盆地、松辽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促进资源稳定供应。

在稳定原油产量的同时,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

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扩建和新建原油储备基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

在沿海地区适当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扩大接收能力。

完善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逐步形成全国油气管线网络。

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中缅、中俄、中哈陆路油气进口通道,加快川气东送和沿海天然气管网等输气干线建设。

建成以油田和大型原油码头为中心,覆盖主要炼化企业,东西衔接、南北贯通,国内原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灵活调节的管道输送网络。

(二)原油加工

通过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

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限制新建炼油项目;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坚持内涵式发展,依托现有炼化企业和基础设施实施炼油改扩建,严格控制新布点建设炼油项目。

扩大进口原油接卸和储运能力,加快原油码头、原油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快建设原油、成品油管网,调整运输结构,降低运输成本。

争取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的炼油生产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炼油能力比重进一步提高,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00万吨以上。

加快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积极引导200万吨/年的炼油装置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转向,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小炼油项目。

完善原油一次、二次加工配套装置,提高综合加工和炼化一体化能力,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

争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5亿吨左右,成品油产量达到3亿吨左右。

汽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Ⅳ以上,柴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Ⅲ以上。

轻油收率达到75%。

(三)乙烯

采取“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模式,加快乙烯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规模、效益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中西部地区的乙烯工业布局。

鼓励原料向轻质化方向发展,稳妥有序地推进煤制烯烃的产业化进程,推广以重油催化热裂解(CPP)为代表的新技术。

通过调整乙烯原料结构,实现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降低乙烯当量对外依存度。

密切跟踪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基础性或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研究,提高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率。

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使乙烯下游产品向品牌化、系列化、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继续对现有大型乙烯企业实施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改扩建,努力使吨产品消耗标准油低于620千克。

争取到2015年,全国乙烯产能达到2100-2300万吨,当量乙烯自给率达到60-65%。

(四)合成材料

合成树脂聚烯烃树脂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从通用型向专用型和高档化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热固性树脂要提高质量,增加产品种类。

加快吸水树脂、导电树脂等功能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开发与生产。

加强可再生“绿色”树脂的研发及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加快技术进步,推动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研发新的聚合技术和新型高效催化剂。

合成橡胶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中的通用型产品,应着力提高质量,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具有特殊用途的新产品。

加快丁基橡胶(特别是卤化丁基橡胶)、乙丙橡胶等国内紧缺橡胶产品及氟硅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特种橡胶产品的发展。

加快异戊橡胶的开发,争取尽早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化。

提高粉末橡胶、液体橡胶等专用品种的产量。

提高环保型乳聚丁苯橡胶填充油的供应量,推动低多芳含量填充油丁苯充油橡胶的产业化进程。

合成纤维提高通用型纤维的质量,开发具有特殊用途的新品种,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和多纤材料,提高功能性纤维的比例。

大力发展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特种合成纤维,研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并推动为其配套的1,3-丙二醇的产业化进程。

加快己内酰胺、丙烯腈等装置的技术改造,提高收率,稳定质量。

进一步提高对二甲苯(PX)的生产能力,力争自给率达到85%左右。

(五)有机化学原料

加快发展国内缺口较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机化工产品,重点是:

苯酚/丙酮、1,3-丙二醇,1,4-丁二醇、双酚A、己二腈、己二酸、己二醇、己二胺、高碳醇(14-16碳)、氟碳醇、聚醚多元醇、环己酮、异氰酸酯(TDI、MDI、ADI)、碳酸二甲酯、吡啶等。

鼓励发展乙烯氧化法制乙二醇、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甘油法制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制己二腈和裂解碳五的分离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等。

限制丙酮氰醇法制丙烯酸、粮食法制丙酮/丁醇、氯醇法制环氧丙烷和皂化法制环氧氯丙烷等生产工艺。

(六)橡胶制品

进一步限制斜交胎的发展,继续增加载重子午胎和工程子午胎的产量,提高无内胎载重子午胎、轻载子午胎以及低断面、扁平化、大轮辋高性能轿车子午胎的比例,加快发展航空轮胎、大型工程子午胎等高端产品。

争取到2015年,轮胎子午化率提高到85%。

限制废旧轮胎的进口,鼓励对国内废旧轮胎进行翻新再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安全、节能、环保的胶管胶带产品,以及为汽车等高技术产业配套服务的非轮胎橡胶制品。

淘汰1.5万吨/年以下干法造粒炭黑生产装置(特种炭黑和半补强炭黑除外),研发推广低滚动阻力炭黑和功能型炭黑等新产品。

推广橡胶助剂清洁生产工艺,争取到2015年,环保型橡胶助剂比率达到85%以上。

加快发展特级轮胎再生橡胶和特种合成再生橡胶,尽快完成节能、环保废旧橡胶利用工装,促使95%的企业达到国家“三废”排放二级标准。

(七)化肥

提高氮肥、磷肥准入门槛,限制低水平产能无序扩张。

重点发展高效复合肥、缓控释肥等高端产品,提高钾肥供应能力和高浓度化肥的比例。

争取到2015年,高浓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复合率达到40%以上。

调整产业布局,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争取到2015年,复合肥前10名企业的产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

支持中小企业由生产基础肥向肥料二次加工转移,配合农化服务,生产面向当地的专用肥。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劣质煤生产尿素,推广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水超低排放、废气废固综合利用等技术,以及磷矿钾矿伴生资源和磷石膏渣的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直销网络,减少流通环节。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八)农药

控制传统品种的产能,继续调整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比例,加快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

加快创制、开发和推广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产品,重点发展水基化制剂等新剂型以及配套的新型加工助剂和非芳烃溶剂。

推广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发展,实现“三废”统一治理。

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争取到2015年,农药原药生产企业由500多家下降至200家左右,前50位农药企业销售额比重达到50%以上,水基化制剂和使用非芳烃溶剂的乳油制剂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

(九)化学矿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适当提高重点矿产资源的最低开采规模,实现资源的有序勘探、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

加大勘探力度,提高磷、钾、硫、氟等国内紧缺资源的保障程度。

提高中低品位矿产资源、共伴生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使矿产资源回收率、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10个百分点。

推进矿产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集中。

加快产业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在消费市场及周边区域、老少边穷地区勘探开采。

坚持资源环境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强对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的管理和保护,降低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十)基础化学品

氯碱严格控制产能总量,未来3-5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增产能。

调整产品结构,继续提高离子膜法烧碱的产能比例,推动烧碱用离子膜的国产化进程,发展精细化和专用化聚氯乙烯产品,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

加快技术进步,研发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和无汞催化剂,推广干法乙炔发生技术、新型干法水泥、低汞催化剂、新型节能型离子膜电解槽。

提倡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到2015年,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资源优势、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和若干物流便利、市场优势明显的企业集团;离子膜法烧碱的比重达到75%以上;电石法聚氯乙烯使用低汞、无汞催化剂的比重达到90%以上。

加大氯化汞催化剂使用、回收环节的管理,降低单位聚氯乙烯产品的氯化汞消耗。

纯碱严格控制产能总量,未来3-5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增产能。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的产能比例。

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改造,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鼓励氨碱废渣的各种综合利用技术,如脱硫、胶凝材料等。

无机盐严格控制基础产品和大宗产品新增产能。

提高氰化钠、重铬酸钠等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准入门槛,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监管力度。

严格控制资源型、高载能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限制外商投资钡、锶、磷等战略资源和稀有矿藏开采及其初级产品加工。

加快发展功能化、系列化、精细化无机盐产品,争取到2015年,高端产品增加值占全行业的比例提高到50%左右。

调整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广无钙焙烧或液体氧化生产铬盐、黄磷干法除尘等先进技术,提高重点产品的节能环保水平,加强副产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电石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未来3-5年不得新建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

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并向资源和能源产地集中,形成一批产能在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电石企业。

争取到2015年,企业平均规模由5万吨/年上升至10万吨/年,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等资源富集地区的电石产能达到全国的70%。

按照《准入条件》要求,加快内燃炉的改造,推广大型密闭式电石炉。

提高炉气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利用炉气生产化工产品。

积极开拓电石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实现用途多样化。

硫酸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加快淘汰10万吨/年以下的制酸装置。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发展。

调整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推广硫磺制酸低温位热能回收、硫铁矿制酸稀酸洗净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硫铁矿烧渣、高硫煤中硫资源的利用水平,提升国产催化剂的质量,通过技术进步降低SO2排放量。

(十一)新型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必须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规范发展。

要根据煤炭、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确定煤化工产业的布局和规模。

煤炭调入大省原则上不鼓励发展煤化工;煤化工用煤应尽量不与发电、民用煤等冲突,鼓励使用高硫、高灰劣质煤发展煤化工;积极开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推动关键装备和催化剂的国产化进程,降低产品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

甲醇要严格控制产能总量,通过上大压小的方式淘汰落后甲醇产能,积极开发新型甲醇下游产品,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车用燃料甲醇》及《车用甲醇汽油(M85)》两个国家标准的实施,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

引导二甲醚产业合理发展,加快在民用燃气和替代柴油方面的应用。

稳步、有序地推进煤制烯烃、煤制甲烷和煤制乙二醇的示范工程建设,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

科学发展煤制油,在示范工程取得成功之前,限制盲目发展。

鼓励发展煤基多联产,促进化工生产与能源转化相结合,提高煤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十二)化工新材料

有机硅控制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总量,提高准入门槛,限制新建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装置。

提高有机硅单体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消耗,加快下游高档产品开发,向技术和效益密集型转变。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开发苯基单体及其系列产品、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多晶硅工业副产四氯化硅综合利用等技术;加快发展高性能硅橡胶、新型硅油、特种硅树脂及硅烷偶联剂、有机硅/有机改性材料,提高行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氟化工限制低端产品盲目发展,不得新建、改扩建用于受控用途的含氢氯氟烃(HCFC)生产装置。

限制新建1万吨/年以下氢氟酸、电解法制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和全氟辛酸铵(PFOA)、高纯级以外的六氟化硫等生产装置。

淘汰5000吨/年以下工艺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氢氟酸、湿法氟化铝及敞开式结晶氟盐生产装置。

鼓励发展中低品位萤石采选利用、磷肥副产氟硅酸制氢氟酸等先进技术,以及高纯无水氟化氢、高分子比(2.8以上)冰晶石、高活性氟化钾、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类等系列关键特种单体、杂环类或脂肪族类含氟精细化学品、高端含氟高分子材料等先进产品。

加快开发高性能氟树脂、氟橡胶、环境友好型制冷剂和清洗剂、含氟膜材料、氟化石墨、氟化沥青、含氟电子化学品、不含PFOS/PFOA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和整理剂系列产品、含氟医农药、含氟液晶、含氟染料及其中间体等产业化关键技术。

坚持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

工程塑料进一步推动聚碳酸酯(PC)、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液晶聚合物(LCP)的研制与开发,尽早实现工业化、产业化。

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性聚苯醚(MPPO)、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系列等工程塑料产品。

聚甲醛(POM)和热塑性聚酯(PBT),重点是提高质量、增加产品种类。

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进程,鼓励发展环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积极扩大应用领域。

聚氨酯提高MDI、TDI等聚氨酯原料的供应能力,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生产基地。

推动脂肪族异氰酸酯(ADI)和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HPPO)的产业化进程。

发展水性聚氨酯树脂、聚氨酯泡沫发泡剂、稳定剂、阻燃剂等产品。

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可生物降解原料生产聚氨酯产品。

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加快研发TDI光气化反应设备和工艺技术、聚氨酯水分散液(PUD)稳定性合成工艺技术。

加快聚氨酯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节能保温方面的应用。

弹性体优先发展国内紧缺的热塑性弹性体,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健全产品体系。

重点发展聚氨酯弹性体(TPU)、聚酯弹性体(TPE)、聚脲弹性体(PUA)以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等聚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BC)。

复合材料大力发展以碳纤维、芳纶、超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