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73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

建筑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目录

一、实习时间、地点.

二、部分实习内容及分析感受.

(1)徐步古地

——进皇家,入民家

(1)天坛(北京)

(2)圆明园(北京)

(3)拙政园(苏州)

(二)漫步当下

——感悟中国文化的传承

(1)国家体育馆-鸟巢(北京)

(2)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

(3)苏州博物馆(苏州)

(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

(三)追寻未来

——寻找中华文脉

(1)陆家嘴(上海)

三、思索、感悟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13年8月12日至8月25日

二、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三、实习内容及感受:

(一)徐步古地

——进皇家,入民家

(1)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

总面积为273公顷。

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

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

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

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

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

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

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

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

嘉靖改称天坛。

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

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2)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是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雍正皇帝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3)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

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

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漫步其间总有皇权远远在上,感自身之渺小卑微。

南方私家园林诗意横生,有着无尽的文人情怀,这是中国士大夫内心的原始渴望,山水之间,赋诗吟曲,岂不快哉。

(二)漫步当下

——感悟中国文化的传承

(1)国家主体育场—鸟巢

鸟巢是2008年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的地方。

奥运会后将成为北京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

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大型体育场馆。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裂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

工程主体建筑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呈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

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2)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俗称“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其与国家体育场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

该方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

设计体现出[H2O]3(“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设计新颖,结构独特,与国家体育场比较协调,功能上完全满足2008年奥运会赛事要求,而且易于赛后运营。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他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楼建筑,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

中国人认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

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

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

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

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记忆的载体。

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

基于“泡沫”理论的设计灵感,他们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层建筑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的ETFE膜又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受,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水的神韵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轻灵的“水立方”能够夺魁,还在于它体现了诸多科技和环保特点。

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循环水系统的合理开发,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都共同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更多的时代气息。

泳池也应用了许多创新设计,如把室外空气引入池水表面,带孔的终点池岸,视觉和声音出发信号等,这将使比赛池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泳池。

个人感受:

看到水立方,我们从自身的专业角度考虑,虽然其造型是个简单的方盒子,但是在目前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建筑技术如此先进的大背景下,其展现给世人的效果是让人为之震撼的!

其独特地膜结构及其复杂的钢构件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带来的魅力!

(3)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国王府建筑。

其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

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苏州博物馆的1/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

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

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

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

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

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

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1)重造自然

设计者认为: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据王澍教授介绍,他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因此我们在一路的参观中,就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跃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个院子里,一回头,透过那个大门框,我们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图》的镜头!

在这个迷宫一样的校园里,你走着走着,就常常会有这样的惊喜。

 

  

(2)整山理水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

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

设计者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

为保持这种文化上的连续性,规划方案种选择了两组旧农舍,建议迁而不拆,就地改造。

我们看到远处田野中的高压线铁架,成了视觉中的灭点,真是绝妙!

  

设计者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工作室群相连。

但这种对景区进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传统中国的,也是全新的当代创造,形成在喧嚣繁华的市镇中,一片宁静旷远的场所。

园区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筑,使风景向远处延伸,以借西侧远山之景。

园区东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筑,不做改动,设计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园能够在一座大学校园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别是在一所美术学院的校园中。

“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风景,它特别和某种贴近自然的劳作有关。

  (3)漫游性场所  

校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建筑中的宽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边、水边小屋,都是某种既可步行,又可展览,又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地方,它们甚至是某种非常规的教室、会议室,与它们相连,是连绵不断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边水上,使校园既是理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成为城市旅游西进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

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两侧,杜家浦河边,方案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的艺术走廊,宽度从30秘道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为主体,间杂小型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环境艺术作品。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

这促使设计者做出一种选择:

不将任何人为的设计思想强加在这片土地,将现场先在的建筑原则,将建构材料的选定为无前提的第一选择,它们应扎根在象山这片土地之中。

小感:

中国古代对哲学有着崇高的理解,对人生,对美有着不一样的诠释。

方圆之间尽显乾坤;松散之余才是中国建筑人文的精髓,庭院式中国建筑魂魄的神魂。

苏州博物馆是大师的极致,流连其中,无不感慨。

那是单体建筑对中国古代庭院的演绎,那是新旧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交融,现代的山水,古代的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那是真正美的天堂,山水之间尽显大气磅礴,漫步其间如游诗境画意,与苏州博物馆所诠释的不同的又一个园林。

(三)追寻未来

——寻找中华文脉

(1)陆家嘴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中国上海的主要金融中心区之一,位于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面对外滩。

整个金融贸易区总面积共有2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开发地区为6.8平方公里,已有约100座大厦落成。

目前共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办事处,当中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

其周围有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在建)、金茂大厦、国贸大厦等高层建筑····建筑的高度不断地被刷新········

浦东陆家嘴,现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改革开放的象征。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和两位古老的上海人连在一起的。

这两位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学家陆深和他的夫人梅氏。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迤逦而来的黄浦江在这里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留下了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从浦江之西向对岸眺望,这一块滩地犹如一只巨大的金角兽伸出脑袋张开嘴巴在这里饮水。

在这一块滩地上,由于陆深的旧居以及陆氏的祖茔都建在此,因此称之为陆家嘴。

小感:

上海这座前沿的国际大都市,有着东方妩媚的神韵,可能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直插云天。

散发着东方无限魅力,但是想一想,这些高楼大厦有几个是中国人自主设计的,东方古老的文明在西方愈来愈被关注崇拜的时候,国人干什么了,毫不夸张的说崇洋媚外,媚啥?

真心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处处竖立着老庄、孔孟等精髓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