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80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docx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苗木生产技术课项目教学计划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案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主讲教师

刘春奇

教学班级

所需课时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知昆虫纲的特征,昆虫头部及其附器形态,胸部及其附器形态,腹部及其附器形态,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形态,昆虫外部形态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能力目标:

识别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掌握昆虫外部形态与害虫防治关系。

素质目标:

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耐心细致作风和严肃认真态度;辩证思维、创新求实能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昆虫外部形态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昆虫头部及其附器形态,胸部及其附器形态,腹部及其附器形态。

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法和任务导向法。

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学生分成5人小组

教学进程

1.下发任务书,将学生分组,5人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明确小组长及组员职责;(时间:

10分钟)

2.由教师利用教案、PPT课件和空间素材库图文资料讲授昆虫纲的特征,昆虫头部及其附器形态,胸部及其附器形态,腹部及其附器形态,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形态,昆虫外部形态与防治害虫的关系,然后观看挂图,播放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光盘或网络视频,进一步展示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时间:

80分钟)

3.在教师指导下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观察蝗虫、蝼蛄、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针插标本。

并记录各观察昆虫重要识别特征;(时间:

100分钟)

4.在教师指导下用手机拍摄学校附近作物害虫特征照片,并上传到班级群相册,命名名称。

(时间:

100分钟)

3.讲解昆虫外部形态观察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以纸质稿下发给每个小组,每组一份;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20分),教师随机抽查5个昆虫标本识别(30分),班级群相册作物害虫特征照片质量(30分),小组互评病害症状识别记录(100分);(时间:

70分钟)

(5)老师进行总结性讲评,表扬先进,指出问题,布置学生课外利用学习网站查阅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相关资料。

(时间:

10分钟)

板书设计

•任务1.1昆虫纲特点

•知识点1.1.1昆虫纲的特征

•一、分类地位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

全世界已知动物达150多万种,现已定名的昆虫就有100多万种。

•二、空间分布

•昆虫分布广,适应性强,遍布于人类所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

无论是在冰雪覆盖的极地和高山,还是在几米深的土壤中;无论是在江河、湖泊、海洋,还是在干热的沙漠、阴湿的雨林,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三、几个概念

•许多昆虫为害农作物,如蝗虫、螟虫等,被称为农业害虫

•有些昆虫为害人、畜健康如蚊、蝇等,被称为卫生害虫

•有些昆虫可以帮助人们消灭害虫,如瓢虫、寄生蜂等,被称为天敌昆虫

•有些昆虫能帮助植物传粉、酿蜜、吐丝、产蜡、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如蜜蜂、家蚕、白蜡虫等,被称为资源昆虫  

•还有些昆虫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如蝉、黄粉虫等,被称为食用昆虫

•任务1.2昆虫外部形态

•知识点1.2.1昆虫的头部

•一、头的基本构造

•头部是昆虫的第一个体段。

昆虫的头部通常着生有1对触角,1对复眼,1~3个单眼和口器

•昆虫头壳坚硬,呈半球形,由沟和缝划分为若干区。

头的前方部分称为额区,额区的上方部分称为头顶,额区的两侧部分称为颊区,额区的下方部分称为唇基区,额区的后方部分称为后头区

•二、昆虫的头式

•昆虫种类多,取食方式各异,取食器官在头部着生的位置各不相同。

根据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昆虫的头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三、昆虫触角的构造及类型

•1.触角的构造

•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发达的触角,着生于头部两侧上方的触角窝内。

是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

有助于昆虫觅食,避敌、求偶和寻找产卵场所。

•知识点1.2.3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构造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

腹部1~8节两侧有气门。

•二、腹部附器

•1.功能

•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2.附器

•腹部未端有外生殖器和尾须。

  

•触角基部第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称为梗节,以后各节统称为鞭节

•2.触角的类型

•因昆虫种类及雌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刚毛状、丝状、念珠状、锯齿状、球杆状、锤状、羽毛状、具芒状、环毛状等

•四、昆虫的眼

•1.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

在昆虫取食、栖息、群集、避敌、决定行动方向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之分。

•五、昆虫的口器

•1.功能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

•2.分类

•由于昆虫取食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不同,口器的类型变化很大。

主要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种类型,也有一些其它类型。

•3.口器与防治的关系

•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常选用胃毒性杀虫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制成固体毒饵,害虫取食时,将食物与药剂同时摄入体内,发挥杀虫作用。

•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后,害虫取食时,将植物汁液与药剂同时摄入体内,发挥杀虫作用。

•触杀剂和熏蒸杀虫剂等不受口器类型限制。

•知识点1.2.2昆虫的胸部

•一、胸部构成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的侧下方各生有1对分节的足。

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侧上方还各生有1对翅,依次称为前翅和后翅。

足和翅都是昆虫的运动器官。

•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二、胸足

•昆虫的胸足由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附节。

一般前跗节由爪和中垫组成。

•胸足的类型可分为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携粉足等。

•三、翅

•翅是昆虫的飞行器官,一般为膜质,近似于三角形。

翅面上有纵脉、横脉和翅室。

有3条边、3个角、3条褶,把翅面划分为4个区。

  

•根据翅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知识点1.2.4昆虫的体壁

•一、构造及特性

•昆虫的体壁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组成。

皮细胞层是活细胞层;底膜为1层紧贴皮细胞层下的薄膜;表皮层由外向内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

体壁具有延展性、坚韧性、不透性等特性。

•二、功能l

•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物入侵等。

•三、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体壁的构造和表面特征,影响杀虫剂的杀虫效果。

•体壁上的刚毛、鳞片、毛、刺等外长物和上表皮的蜡层及护蜡层影响杀虫剂的黏着和展布,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洗衣粉等可提高杀虫效果。

•具有高度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的杀虫剂,能顺利通过亲脂性的上表皮和亲水性的内外表皮而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

•昆虫在低龄期比老龄期体壁薄,抗药性弱。

•刚脱皮时,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容易透入虫体。

•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低龄阶段效果较好。

作品或服务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

教学资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本课程PPT、电子教案、大学城空间教学素材、标本室与田间标本等。

教学反思

本项目教学基本达到目标,成功之处在于教室、实训室和田间三位整合,空间教学素材、实训室昆虫标本和田间作物害虫实体三材整合,突出信息化手段和小组活动教学,如果重新再上这堂课则要多准备标本,事先选好田间拍摄地点。

附件:

作品或服务(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考核评分表

评价内容

考核点

配分

扣分标准

得分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课堂表现

1.认真上听课

2.操作细致严谨

3.能自主学习

4.团队合作能力强

20

每个考核点扣分标准为5分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小组5个昆虫标本外部形态特征识别

识别5个昆虫标本外部形态特征

30

每个5个昆虫标本外部形态特征为6分

教师评价班级群相册作物病害症状类型照片质量

1.上传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照片数量

2.上传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典型性

30

每个考核点扣分标准为15分

小组互评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记录

记录各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规范性

20

整个考核点扣分标准为20分

合计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昆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主讲教师

刘春奇

教学班级

所需课时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知昆虫的繁殖、发育和变态;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昆虫的世代、生活年史及昆虫的行为习性。

能力目标:

能识别昆虫各虫态特征;掌握昆虫各虫期与害虫防治关系,以及昆虫的世代、生活年史及昆虫的习性。

素质目标:

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耐心细致作风和严肃认真态度;辩证思维、创新求实能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昆虫的世代、生活年史及昆虫的行为习性

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法和任务导向法。

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学生分成5人小组

教学进程

1.下发任务书,将学生分组,5人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明确小组长及组员职责;(时间:

15分钟)

2.由教师利用教案、PPT课件和空间素材库图文资料讲授昆虫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及特征,同时讲授昆虫的繁殖、发育和变态;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昆虫的世代、生活年史及昆虫的行为习性,然后观看挂图,播放昆虫二大生活史光盘或网络视频,进一步展示昆虫生物学特性;(时间:

60分钟)

3.在教师指导下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观察蝗虫、蝼蛄、蝽象、菜粉蝶和蜜蜂生活史标本形态特征,原足型幼虫、多足型幼虫、寡足型幼虫、无足型幼虫、离蛹、围蛹和被蛹标本形态特征。

并记录各观察昆虫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时间:

60分钟)

4.在教师指导下用手机拍摄学校附近作物昆虫特征,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照片,并上传到班级群相册,命名类型。

(时间:

60分钟)

3.讲解昆虫生物学特性观察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以纸质稿下发给每个小组,每组一份;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20分),教师随机抽查蝗虫、蝼蛄、蝽象、菜粉蝶和蜜蜂生活史标本变态类型识别(30分),班级群相册作物害虫变态、幼虫和蛹的类型照片质量(30分),小组互评昆虫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记录(20分);(时间:

60分钟)

(5)老师进行总结性讲评,表扬先进,指出问题,布置学生课外利用学习网站查阅昆虫生物学特性相关资料。

(时间:

15分钟)

板书设计

•知识点1.3.1昆虫的繁殖

•昆虫种类不同,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

•一、两性生殖

•通过两性交配后,精子和卵子结合,产出受精卵,发育出新个体。

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二、孤雌生殖

•雌虫不经过交配或卵未经受精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粉虱、介壳虫。

•三、多胚生殖

•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个胚胎,进而发育成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于某些寄生蜂。

•四、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孵化,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如蚜虫。

•知识点1.3.2昆虫发育一、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

•昆虫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1.胚胎发育

•是从卵发育成为幼虫(若虫)的阶段。

•2.胚后发育

•是从卵孵化开始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发育过程。

•二、昆虫的变态

•昆虫从卵到成虫阶段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变化的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的变态主要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1.不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中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若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很相似,仅个体的大小、翅的长短、性器官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如蝗虫、蚜虫等。

•2.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生活习性和活动行为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如蝶、蛾和甲虫类昆虫。

•三、完全变态昆虫的发育

•完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从卵开始。

一般分为4个阶段:

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一)卵期  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卵期。

  

•1.卵的形态  

•一般为卵圆形或肾形,也有桶形、瓶形、纺锤形、半球形、球形、哑铃形的等。

  

•卵期是一个表面静止的虫期。

但成虫产卵具有各种保护习性,卵壳又有保护作用。

卵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较差。

  

•2.产卵场所  

•各种昆虫都有特定的产卵方式和场所。

一般产卵器发达的昆虫常产卵于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产卵器不发达的昆虫则产卵于动、植物体表或土壤表面。

  

(二)幼虫期  

•从孵化到化蛹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幼虫期。

幼虫破壳而出的现象叫孵化。

•1.幼虫的类型  幼虫的类型分为原足型(如寄生蜂幼虫)、无足型(如天牛幼虫)、寡足型(如蛴螬幼虫)、多足型(金凤蝶幼虫)。

•2.幼虫的特性

•幼虫体躯分为头、胸、腹3部分。

无触角和复眼,有1~6个单眼,排列于头部两侧。

口器多为咀嚼式。

•幼虫每两次蜕皮之间的时期称为龄期,其虫态称为龄。

幼虫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龄。

龄期=蜕皮次数+1。

•幼虫期是大量取食,迅速生长,危害植物严重,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低龄幼虫体小取食少;暴露取食;群集危害植物;体壁薄,对药剂抵抗力弱。

高龄幼虫体大取食多;隐蔽取食;分散危害植物;体壁增厚,对药剂抵抗力强。

•药剂防治幼虫的关键时期是低龄幼虫期。

•(三)蛹期

•末龄幼虫蜕去最后1次皮变为蛹的现象称化蛹。

由幼虫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期,称为蛹期。

根据形态,蛹分为离蛹(附器游离于蛹体外)、被蛹(附器紧贴蛹体,不能活动)、围蛹(蛹体被幼虫皮包围,为蝇类所特有)三种类型。

•(四)成虫期

•完全变态昆虫的蛹或不完全变态昆虫的若虫蜕去最后1次皮变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羽化以后的虫态为成虫.  

•成虫习性:

•1.成虫期是由蛹羽化或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有些昆虫羽化后,性器官已经发育成熟,口器退化,不再取食即可交配产卵,不久便死亡。

•2.大多数昆虫羽化后,需要继续取食以满足性器官发育对营养的需要,称为补充营养。

•3.有的昆虫除雌雄第一性征不同外,在体形、体色及其他形态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如中华奥锹甲。

•4.同种昆虫同一虫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个体类型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如蚂蚁。

了解成虫雌、雄形态上的变化,掌握雌、雄性比数量,在预测预报上很重要。

•知识点1.4.1昆虫的世代

•昆虫的一个新个体(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如图1.4.1-1),简称一代。

    

•昆虫世代的长短,因种类而异。

有些昆虫一年只有1个世代,如茶叶丽纹象甲、茶枝镰蛾。

有些昆虫一年可有几个世代,如小绿叶蝉则一年10~15代。

有些昆虫却要两年或几年才完成1代,如十七年蝉要十余年才能完成1代。

对于一年多代而且成虫期与产卵期长的昆虫,会出现前后世代重叠、代间界限不清难以区分的现象,称世代重叠

•计算世代数:

一年中昆虫世代的划分是以春季首次出现卵或成虫为第一世代的开始。

•1.以一年中最早出现的成虫计算;

•2.以卵开始计算(不管以什么虫态越冬都称为越冬代)。

•知识点1.4.2昆虫的年生活史

•昆虫的生活周期是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即昆虫的生活史。

1种昆虫在一年的生活史,即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称为年生活史。

•知识点1.4.3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昆虫在一年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当遇到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温及严冬时,生命活动会出现停滞现象以安全渡过不良环境阶段。

即所谓的越夏和越冬。

根据引起和解除停滞的条件,可将停滞现象划分为休眠和滞育。

•一、休眠

•昆虫为了渡过不良环境(温度、湿度、食料),而处于不食不动,生长、发育和繁殖停止的状态。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主导因素是温度。

但只要环境条件恢复正常,很快就可以恢复生长发育。

•二、滞育

•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和昆虫的遗传稳定性两个方面共同支配的昆虫生长发育暂时终止的现象。

主导因素是季节性的光周期变化;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已经进入停育状态。

即使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必须经过一定阶段(或给它适当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

•知识点1.4.4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昆虫在生命活动中,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能主动调节和适应,产生相应的行为。

•一、昆虫的活动习性

•白天活动的昆虫称为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如绝大多数蝶类,把夜间活动的昆虫称为夜出性昆虫,如绝大多数的蛾类,把那些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的则称弱光性,如蚊子。

•二、趋性

•昆虫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趋向或背向刺激源的定向活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根据刺激源可将趋性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热性。

•三、食性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

对所食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根据食料的性质,可分为:

植食性(如图1.4.4-7)、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

•1.植食性

•以植物活体为食,如粘虫、菜蛾和舞毒蛾等;植食性昆虫根据食物的范围又可分为:

(1)单食性;

(2)寡食性;

•(3)多食性。

•2.肉食性

•以其它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如食虫虻。

•3.腐食性

•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如蜣螂。

•4.杂食性

•植物和动物兼食。

如蟑螂。

•四、假死性

•假死性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如象甲。

•五、群集性与扩散迁飞性

•1.群集性

•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2.扩散

•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3.迁飞

•是指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

作品或服务

昆虫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识别

教学资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本课程PPT、电子教案、大学城空间教学素材、标本室与田间标本等。

教学反思

本项目教学基本达到目标,成功之处在于教室、实训室和田间三位整合,空间教学素材、实训室昆虫标本和田间作物害虫实体三材整合,突出信息化手段和小组活动教学,如果重新再上这堂课则要多准备标本,事先选好田间拍摄地点。

附件:

作品或服务(昆虫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考核评分表

评价内容

考核点

配分

扣分标准

得分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课堂表现

1.认真上听课

2.操作细致严谨

3.能自主学习

4.团队合作能力强

20

每个考核点扣分标准为5分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小组5个昆虫生活史标本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识别

识别5个昆虫生活史标本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

30

每个昆虫生活史标本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为6分

教师评价班级群相册作物病害症状类型照片质量

1.上传作物害虫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照片数量

2.上传作物害虫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典型性

30

每个考核点扣分标准为15分

小组互评病害症状识别记录

记录各观察昆虫生活史标本变态、卵、幼虫和蛹的类型规范性

20

整个考核点扣分标准为20分

合计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环境对农业昆虫的影响观察

主讲教师

刘春奇

教学班级

所需课时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知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生态因子与农业昆虫发生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掌握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生态因子对农业昆虫发生的影响。

素质目标:

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耐心细致作风和严肃认真态度;辩证思维、创新求实能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等生态因子与农业昆虫发生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人为因素与农业昆虫发生的关系。

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法和任务导向法。

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学生分成5人小组

教学进程

1.下发任务书,将学生分组,5人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明确小组长及组员职责;(时间:

10分钟)

2.由教师利用教案、PPT课件和空间素材库图文资料讲授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生态因子与农业昆虫发生的关系。

,然后观看环境对农业昆虫的影响光盘或网络视频,进一步展示环境对农业昆虫的影响要点;(时间:

60分钟)

3.在教师指导下用放大镜观察活体昆虫在高低温度、高低湿度、水中、土中、紫外光、强风反应行为。

三化螟、菜青虫、棉铃虫食性,识别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并记录活体昆虫在高低温度、高低湿度、水中、土中、紫外光、强风反应行为;(时间:

60分钟)

4.在教师指导下用手机拍摄学校附近作物上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照片,并上传到班级群相册,命名种类。

(时间:

60分钟)

3.讲解环境对农业昆虫的影响观察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以纸质稿下发给每个小组,每组一份;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20分),教师随机抽查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识别(30分),班级群相册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照片质量(30分),小组互评昆虫在高低温度、高低湿度、水中、土中、紫外光、强风反应行为记录(20分);(时间:

70分钟)

(5)老师进行总结性讲评,表扬先进,指出问题,布置学生课外利用学习网站查阅环境对农业昆虫的影响相关资料。

(时间:

10分钟)

板书设计

•知识点1.5.1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气候因素也是一个综合因素,每种因素对昆虫所起作用各自不同。

•一、温度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体温基本取决于生活环境温度。

•虫同其它生物一样,也有它适宜生存的温度范围(见表

•1.5.1-1),根据昆虫的活动表现又可划分为五个区域:

•致死高温区:

45~60℃;

•亚致死高温区:

40~45℃;

•适温区(即有效温区):

8~40℃;

•亚致死低温区:

-10~8℃;

•致死低温区:

-40~10℃;

•研究与实践证实:

8~40℃属于昆虫的有效温区。

•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获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各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T-C)

•昆虫需从最低有效温度(C)开始发育,故又称发育起点温度,一般为8-15度。

利用有效积温法则,有助于我们推测出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的发生世代数、预测昆虫的地理分布、测报昆虫的发育发生期。

例如1:

黏虫整个生活史的发育起点起点温度为9.6℃,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为682.2(d·℃),依次推算出我国各地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见表1.5.1-2)。

同理,知道了一种昆虫或一个虫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根据公式K=N(T-C),可以进行发生期预测。

  例如2:

梨小食心虫卵的发育起温度是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