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97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docx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高度繁荣时期,尤以美国发展速度最快。

经济极度繁荣,导致经济大危机。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定是在经济极度繁荣之后,经济危机是一场“富贵病”。

似车速过快,导致重大交通事故一般。

  前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严重不足。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市场萧条;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是过剩了,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发展,所以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最早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857年。

  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称“30年代大危机”,是目前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所谓“空前”。

  1、表现:

  开始标志:

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华尔街:

WallStreet。

纽约市曼哈顿区一条大街道的名字。

现在的纽约最初是荷兰殖民地,是荷兰裔移民的聚居地,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

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Street。

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华尔街(WallStreet),前一词是音译,后一词是意译。

  纽约是当时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华尔街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这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里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抛售浪潮,一天之内有1300万股转手,是正常交易量的13倍,有11位金融家自杀,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其下降速度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都无法报价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来临了。

股价狂跌,只抛不接,平均每股由365美元跌到81美元,到跌到最低点时,美国股票市场股份总共消失了740亿美元,即损失了5/6。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这一月,被称为“黑色的十月”。

“黑色”不同文化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贬义,悲伤、死亡等,如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

在古代文化中,有褒、贬含义,秦朝尚黑;黑色象征“刚直、坚毅、严正、无私”等含义,如宋代的包拯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色的脸谱;一般是北方的象征;与“黥”这种墨刑有联系,早在周秦时期,在犯人的额上或脸上刻画或刺字,然后用黑墨涂之,这样可在犯人的脸上留下永远抹不掉的耻辱。

因此,黑色又含有不光彩的附加意义。

  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纷纷倒闭

  在股市引起的经济恐慌下,银行纷纷倒闭。

其具体原因,一是银行贷款给企业,受企业之累,企业倒闭,银行面临挤兑,纷纷被近关门或倒闭。

银行贷款给企业、公司,股市狂跌,企业、公司倒闭无法还贷,

  储户怕银行倒闭,纷纷挤兑,导致银行倒闭。

二是银行投资股市,受股市之累,股市的暴跌给他们带来了巨额亏损,银行也面临挤兑危机。

  以上两种情况皆导致挤兑,恶性循环,越怕倒闭,越挤兑;越挤兑,就越倒闭,很多财务健康的银行也惨遭横祸,殃及无辜。

  1933年初,半数银行倒闭,“多米诺骨牌”效应。

1933年仅3月这一个月,就有5700家银行倒闭。

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

  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最严重时汽车的开工率只有5%。

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频临破产

  农产品大量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农业总产值由1929年的111亿美元,降低到1932年的50亿美元。

谷物总产值由1929年的12.88亿美元,降低到1932年的3.91亿美元;棉花总产值由1929年的13.89亿美元,降低到1932年的3.97亿美元。

由于经济萧条,工业和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大量减少,1929—1933年美国农产品的销售额由85亿美元,减少到1932年的40亿美元。

1929—1932年,农业总收入从119亿多美元,缩减为53亿美元。

  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达三千万以上。

  光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即达1500~1700人,美国劳动力总数约5000万人。

越繁荣,就业率越高;越萧条,失业率就越高。

  美国工业工人的失业数字在危机期间是逐年逐月地增长:

1930年4月为300万;1930年10月为400万;1931年10月达700万;1932年10月将近1100万;1933年最初几个月中从1200万增加为1400万。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锐减

  1929年美国的出口总值是52.41亿美元,进口总值43.99亿美元;1930年下降为38.43亿美元和30.61亿美元;1931年又降为24.24亿美元和20.91亿美元;1932年进一步降到16.11亿美元和13.23亿美元。

资本输出一落千丈。

1930年国外投资新发行额为10.1亿美元,1932年减至2600万美元,1933年更跌至10万美元的微小数额。

  2、特点:

  总特点:

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分特点:

  范围特别广

  从行业看,四大行业全面危机——银行危机、工业危机、商业危机、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如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的交织,工业对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和城乡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加深了农业的慢性危机。

农业危机造成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减少,又反过来使工业危机深化。

  以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很少波及到金融业。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在一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关系到广大的民众。

银行业危机的影响之大也非一般行业危机可比,它可能会波及到一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

  从地域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从美国开始,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

为什么美国经济危机会波及到全世界?

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其他国家对美国依赖性大。

  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1933年,长达四年,以往经济危机1~2年即结束。

  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上,对生产力破坏极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2/3,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到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

  政治上,出现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民主制度和世界和平,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实质和原因: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原因:

  传统观点:

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

  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和认识,国内的多数学者认为,30年代大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引发的,“二矛说”。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即企业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导致商品不断丰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即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广大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使剥削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二者矛盾最终导致社会出现高度的商品相对剩余,即产生商品积压。

  这是资本主义所有经济危机的共性原因。

  具体原因:

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扩大。

  生产能力无限地扩大,市场相对不足,供多需少,导致相对过剩。

  20年代经济繁荣主要体现为工业生产的膨胀和耐用消费品的增多,消费能力未同步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收音机、私人汽车相当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开始进入富人家庭。

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共和党人柯立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美国这次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膨胀,特别是汽车工业、电器业、建筑业等的高涨。

且汽车、家电、房产皆是耐用消费品,使用的周期较长。

这些耐用消费品生产得越多,剩余的可能性越大,生产过剩危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如房屋住宅建筑在1926年以后也基本上饱和,建筑业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

  而同一时期的消费能力未同步增长。

部分原因,一是在整个20年代中,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出现衰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使得一部分工人和全部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购买力不足,减小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二是20年代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但劳动者工资率的上升却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结果,生产商品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购买力,“消费不足”带来了“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所以“柯立芝繁荣”是一种片面性的繁荣:

生产不断扩大,市场日益缩小。

  生产和消费哪个更重要?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历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对二者各自作用的讨论,主要受特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例如,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李 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更看重生产,认为发展经济必须多生产、少消费,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迫切需要积累资本的客观实际。

而法国的西斯蒙第则从缓解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和市场决定着生产和发展的规模。

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也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认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源泉,在于社会消费的不断增长。

  马克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的论断。

他强调,在一次循环中,是生产决定论,生产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起点,它产生出可供消费的物质对象和相应的消费方式,并导致消费需求的再生。

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的流通、分配和消费。

但是,从再生产的循环运动来看,消费又是下一周期生产的动力和起点,它既显示前一轮生产的成果,又指示下一轮优化生产的目标投向以及增长结构

  和规模。

从这个角度说,显然是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对生产具有反馈性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同一性的论述,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柯立芝繁荣”是一种片面的繁荣,生产不断膨胀,而消费能力未同步增长。

  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信贷消费等消费方式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20年代美国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

有人认为,消费社会最早出现在20年代的美国。

  作为新教国家的美国,强调辛勤工作、反对过度享乐、提倡节俭,即勤与俭,是新教道德传统给美国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早期美国社会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就提倡“节约是美德”。

  但20年代消费享受主义却大行其道,当时美国人认为,节俭对社会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种类型。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正是由于人类对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和追求,才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一定发展阶段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又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人们只能消费自己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

据此,美国当时应该是享受消费为主。

  所以,分期付款和贷款消费作为一种提前消费、超前消费,在20年代的美国非常盛行,几乎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

  分期付款:

即“物先交付型”分期付款。

这种方式以先交付商品为特征,也就是说,购买者给付首次货款金额后,销售者即将商品交付购买者占有,以后按期给付所规定的货款,通常以月为单位。

  贷款消费:

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非金融机构抵押借贷,用于购买房屋、汽车或医疗、旅游等消费型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

借款人按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

  分期付款、信贷消费等是一种消费方式的“革命”。

以往是保守型消费或者无压力消费,有钱则消费,无钱则不消费。

现在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或者“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当时美国流行说法是:

“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1923年美国共卖出350万辆汽车,大约80%是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的。

1927年的美国人消费中,85%家具,80%留声机,75%洗衣机,65%吸尘器等都是以信贷消费的形式购买的。

  今天中国有“月光族”、“房奴”、“负翁”类似与此。

  利:

提前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弊:

助长盲目消费、盲目生产,埋下经济危机的祸根。

  分期付款、信贷消费等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

资本家为了眼前利润,更加盲目扩大生产,会激化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生产能力扩大无尽头,市场有极限。

只能花明天的钱,不能花后天的钱,所以这种新的消费方式达到增加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使资本家有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同时股价被大幅度哄抬,掩盖了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投资:

长期;投机:

短期。

  当时美国的股市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一夜暴富的想法比较普遍。

不但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

  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

结果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价格涨到3倍到20倍。

  股票是工业生产的晴雨表,股票价格的涨与落,在正常情况下,反映了工业生产状况的好与坏。

但当时的美国股票投机活动使股票被大幅度哄抬,其晴雨表的作用也就失去了。

股票投机活动使更多的资本家有更多的钱更加盲目扩大生产,掩盖了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成为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股市相当于汽车的计速表,计速表失效了,汽车飞速了,不知时速,容易出事故。

  股票疯涨对企业而言,至少有两个影响,一是让企业放心扩大生产。

此时股票疯涨不是经济真正稳定、繁荣的体现,而是投机所致,这就掩盖了一些矛盾;二是让企业有更多的钱扩大生产。

  以上三个具体原因都是促进生产能力的无节制膨胀,而市场消费不可能持续增长,生产多、市场小的矛盾迟早会激化,第三个具体原因同时又掩盖了这一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就一定会爆发。

  综上,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较新观点:

  参考了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有效需求不足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市场,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过剩角度分析,凯恩斯则是从市场不足或者消费不足角度解释。

  凯恩斯也承认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大量过剩,但他认为其根源并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一国经济中,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的主要是有效需求,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国外(净出口)需求四个部分构成。

20年代美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国外(净出口)需求呈下降趋势,造成了社会总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据此,凯恩斯提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具体办法:

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使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

  消费需求不足:

如在整个20年代中,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出现衰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使得一部分工人和全部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购买力不足,更进一步减小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1929—1933年,美国的消费支出从772亿美元下降到458亿美元。

  投资需求不足:

如一战后初期的国内固定资产的大量更新临近尾声,市场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日益减少;房屋住宅建筑在1926年以后也基本上饱和,建筑业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

1929—1933年,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从162亿美元下降到14亿美元。

  国外(净出口)需求不足:

从20年代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美国的国际市场日益缩小且竞争日益激烈。

1928—1936年,美国的净出口从10亿美元缩减到3300万美元。

  货币政策失误说

  是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

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主要是研究货币需求理论的。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