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膏肓腧穴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00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4 大小:16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4页
《炙膏肓腧穴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4页
亲,该文档总共1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炙膏肓腧穴法》.docx

《《炙膏肓腧穴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炙膏肓腧穴法》.docx(1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炙膏肓腧穴法》.docx

《炙膏肓腧穴法》

《炙膏肓腧穴法》

孙真人《千金方》论

膏肓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

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全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

根据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肉之表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

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出。

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

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一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

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

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

若不能久正坐,常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

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

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

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

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

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难遣。

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王唯一《明堂铜人灸经》

膏肓二穴,在第四下两傍相去各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

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摇也。

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

从胛骨之里,去胛容侧指许,摩KT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壮。

当觉下砻砻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

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

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穴也。

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

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即胛骨覆其穴,灸之无验。

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

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膏之上、肩之下,针药不能及,即此穴是也。

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遣。

若能用心以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方。

量同身寸法第一

《千金方》云∶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

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外台方》亦同上法。

又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

《圣惠方》云∶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

自根据此法,疗病多愈。

今以此为定穴取寸,石藏用亦用《圣惠方》为准。

以蜡纸条子或薄篾,量患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同身寸(若曲指节旁取指侧中节上下两交角相去远近为一寸。

若伸指即正取中指自上节下横纹至中节中,从上第二条横纹长者相去远近为一寸。

当曲指一寸长短,亦相符合。

然人之身手指,或有异者。

至于指纹亦各不同,更在此意详度之也。

)此折纸篾与同身寸相等为六寸,逐寸以墨界之,勿令长短,有所出入不同,截断收之,俟以此量灸穴。

自脊中第四下停,分两旁各三寸为膏肓,足太阳膀胱经脉气之所发也。

正坐伸臂法第二

令患人用墩椅正坐,两足平蹋至地,膝与髀股高下俱平,两足相并,足趾前齐,尽脱去上体衣服(若不尽脱,则衣袖束臂,不能使胛骨相离,取穴不得。

若气怯畏寒,则反着衣,以臂穿袖,令领在胸前颈下,以襟交覆腰间,墨点定穴。

灸时更着背心,以带束近穴处,勿令与坐炷下火相碍。

)曲脊伸臂,以两手按膝上,令中指当膝盖中,两大指紧相并,指头与膝盖骨前齐,微用力直举。

腕中勿令斜屈动摇(段彦聪仲谋大夫云∶石藏用谓以左手按右膝,右手按左膝,则胛骨开。

尝试用其说,则两手相交,腕有高下胛骨亦蹈之,偏侧当止,如旧法以左手按左膝为是。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令患人正坐,曲脊伸臂。

以指揣项后脊骨,自第一至第五(更有大,在第一上宛宛陷中,非有骨也。

有骨处即是第一,二字《千金方》古方并作“椎”。

王唯一校定《明堂经》改木旁为佳。

)逐以墨点记之,令上下端直分明(墨点讫,便以蛤粉干,即免有擦动。

)自第四至第五,更以蜡纸或篾,比量两上下相去远近,折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间,取第四下二分微多,第五上一分微少,用浓墨圈定,此是灸穴。

相去六寸之中,以为两穴高下远近之准(《千金方》谓穴近第五,用准望取之,故谓上三分之一也。

)更量两,相去则同身寸一寸三分七厘微缩。

有无大段,长短不同,以参合《甲乙经》自大至脊并二十一,共长三尺之法,若骨分明,纵有不同,穴以数为定。

若以大至尾骨三尺法校之,则令其人平身正立,用劲直杖子,以地比度至脐中心截断,回杖子于背上,当脊骨中杖子尽处,即是第十四下,第十五上,当中命门穴也。

又自命门穴上,以同身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即是第四下九分七厘,第五上四分,其两旁各三寸,乃膏肓穴也。

若自第一比向下,则当同身寸五寸一分有余是也。

然人身上下停长短各自不同,大概当以骨为定也。

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

用先截量下同身六寸蜡纸或篾,横置脊骨第五上中央,墨圈定处。

令寸数界尽当墨圈中心两头,平直各三寸,勿令展缩,于纸篾两头尽处,以墨圈之。

令圈大小直径三分(《千金方》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灸。

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以意商度之。

小谓小儿,弱谓虚弱之人也。

)一半在纸篾头内,一半在纸篾头外,令与脊中第五二墨圈定高下处。

三圈相直,以为两穴相去远近之准。

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又用前量同身寸纸篾,自脊中第五上中央,墨所圈处,照脊骨端直向下,比量四寸,至第七,以墨点记。

自墨点却两边向上斜量至灸穴圈中心,使各恰当同身寸之五寸,以为两穴高下平直之准。

参验求穴法第六

令患人平身正坐,自以右手从右肩上住附项,伸指直搭背上,以墨记其中指指头所及处。

左手亦然,记之。

又以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其四肋自胛骨横排至脊骨上,用力按摩。

如觉隐指,是筋而非骨。

《千金方》谓,筋间空处,疑四肋肋字为误。

而王唯一于《铜人灸经》中,又并改筋间为肋间,及以右手从右肩上住亦同。

《千金翼》改为左肩上住,若以右手搭左肩,则指之所及在第五椎下,去穴甚远,皆非是,当以方为正也。

)灸穴当三间之中。

根据胛骨下容侧指许,摩KT肉之表,于筋间空处穴上按之。

自觉牵引胸肩中,(《千金翼》云∶牵引肩中,石藏用人用篦子或筋头按穴欲其坚实,令患人易觉也。

)及照所圈灸穴,在先记患人指所及处之下,或旁侧指不可及处,以验穴之是非。

然指有短长,肤有丰瘦,若相合固善。

如不合,即不可以此一端,遂废余法。

亦有人胛骨去脊骨相远,过同身寸三寸以上者,即难用脊两旁各三寸之法,但求四肋三间之中,根据胛骨下容侧指许为穴可也。

坐点坐灸法第七

坐炷下火时,令患人一根据点穴时,正坐伸臂、头、项、肩、背、手、足、腕、膝不得少有欹侧,伸缩改易。

即及臂中举按用力轻重,亦常令匀。

若一事稍异于前,胛骨便辄相近,覆闭灸穴艾炷,即在骨上;或胛骨开而相远,动争寸余,火气不入穴窍,徒受苦楚,无所益也。

若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石用之云∶当觉臂中习习然也。

)至数十壮后,或若腕中酸辛,若以机支,或用软帛于肘上腕中连束二臂,令缓急得所,亦能少助。

盖手欲按而臂欲举,故腕中费力,或少休顷刻亦无害,但要安顿身体四肢一如前耳。

如日灸五十壮,累至数百为佳。

《千金方》云∶灸六百壮,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其治疾之效甚众且敏(有上气喘满,实时平减者,有妇人经候不通已八月,灸两日而下者,如此之类甚多。

)穴至在上而最能下气,非它穴药石之比,而又无所不治,有疾者宜留意焉。

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

石藏用,字用之,京师大医也。

其治疗方术一从古法,亦多为人灸此穴。

其取穴法∶令患人床榻上盘膝正坐,随人之肥瘠大小,置栲栳或垫枕之类,以衾絮冒之。

令两臂相交,平伏其上,余亦相同。

乃用《千金方》不能久坐伸臂使伏衣袱上之意也。

其用坚物云,欲大小高下常定胜于衣袱。

但臂之伸屈,与古异耳,其治皆效。

盖医者意也,随事增损,初无定方。

孙真人笑秦缓之拙,不能求得此穴,但知针药之不及,不知火气之能彻,则求之浸巧,是不为过也。

绍兴已未岁,余守武昌时。

总领邵户部玉云∶少时病瘵得泉州僧为灸膏肓,令伏于栲栳上,僧以指节极力按寻其穴,令病者觉中指麻乃是穴。

若指不麻,或虽麻而非中指者,皆非也。

已而求得之,遂一灸而愈。

壬戌四月,增记于此。

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

叶余庆,字无善,平江人。

自云∶尝病瘵疾,其居对桥,而行不能度。

有僧为之灸膏肓穴,得百壮。

后二日,即能行数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强。

其取穴法,但并足垂手,正身直立,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两旁同身寸各三寸。

灸时以软物枕头覆面卧,垂手附身,或临时置身,取安便而已。

其转为人灸,亦用此法,云皆有功。

然与昔人取穴之法甚略,又与《千金方》立点则立灸之说不合,欧阳典世行之,陈了翁莹中婿也,了翁得无为张济针术,其求穴尤妙,尝为行之灸膏肓俞,故痕可见,以叶所言,校之叶穴微下,盖脊有曲直之殊,不能无少异也。

又常熟县医工潘琪云∶渠传之于师,取穴之法∶正坐曲脊,并足而仰两手,令大指与脐屈肘当髀股上亦自是。

其说虽与《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然比立点则近古矣。

又衢州开化县,普鉴院僧仲闻,得取穴二法∶其一正坐坚立,两膝当乳,以两臂还抱,屈手向膝,以左手头指以指捏左膝眼,右手指亦然,于背上数椎骨量穴,根据此坐灸。

又法∶正坐立膝,同上以臂贴膝外,直伸向足,竖两手相背,以二头指向身,手捏两足大趾头歧间,余亦如上。

其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

今俱存之,不特以备见闻之博。

且使后人较其短长知所适从,不为异端所惑心。

灸讫补养法第十

孙真人云∶此穴灸讫,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

其补养之道,宜食温软羹饭,毋令太饱,及饮啖生冷、油腻、粘滑、鹅、猪、鱼、虾、笋、蕨、其他动气发风之物。

并触冒风寒暑湿,勿以阳气乍盛辄犯房室。

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

随病深浅,加以岁月将息,则可保平复。

不然,是犹倚一木以支大厦之倾,又发而去之,其终从晋候之归,非灸之罪也。

余(庄绰为宋代医家、针灸家。

字季裕。

清源(今山西清徐)人。

建炎中年(1127~1130)曾任朝奉郎、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

善针灸。

撰有《膏盲腧穴灸法》、《脉法要略》等书。

)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危难,冲冒寒暑,过此东下。

丁未八月,抵泗滨,感疟。

既至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

得陈了翁(南宋时针灸家)家专为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巳,积三百壮。

灸之次日,既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

甲午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指再次施灸)之,仍得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

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皆除。

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

因考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并绘身指屈伸坐立之像图于逐篇之后。

令览之者,易解而无徒冤之失。

亦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也。

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

都总管同干办公事赐绯鱼袋庄绰记。

注解:

三进一退:

针刺手法名。

见《针灸大成》。

指先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

操作时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需继续刺激,可以重复操作。

体现了徐入疾出的补法原则。

血热为病证名,是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

《幼科全书》:

“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

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

”血热亦称血分热,即热之在血分者。

指外感热邪,热入血分,血受热邪所迫而妄行,导致出血、发癍等的病理变化。

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

(《证治汇补》)

脾虚,病证名。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

①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

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

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纳减、食不消化、腹痛、肠鸣、便溏或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

治以健脾为大法。

②同脾气虚。

详该条。

1、大便指排大便。

《灵枢·杂病》: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2、真人:

古人尊称。

对养生达到最高境界者的尊称。

他们能掌握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变化,超越世俗,身心合一,生命可达于极限。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以终时,此其道生。

3、孙真人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4、医经指中医经典著作。

①《汉书·艺文志》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二百一十六卷,称为医经。

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②后世有称《黄帝内经》、《难经》为医经者;有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5、概述:

下气海:

1.气海之别名;2.指腹部丹田。

5.1下气海为经穴别名,即气海,又名丹田(《普济本事方》)。

见《针灸学》(南京)。

气海为经穴名(QìhǎiCV6,RN6)。

出《脉经》。

别名脖胦(《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季胦(《针灸学》(南京)),肓俞(《脉经》),丹田(《脉经》),下肓(《针灸甲乙经》),肓之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下气海(《针灸学》(南京))。

属任脉。

气海是肓的原穴。

气即元气,海乃深大也,此穴为元气汇聚之处,故名气海。

气海穴主治少腹、腰骶等疾患:

如腹痛,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尿潴留,肠麻痹,神经衰弱,便秘,疝气,经闭,虚脱,胃脘胀痛,呃逆,呕吐,泻痢不禁,水谷不化,闭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产后腹痛,早泄,滑精,癃淋,癥瘕,中风脱证,中暑,虚劳羸瘦,四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厥逆,尿路感染,肠梗阻,下腹疼痛,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四肢力弱,奔豚,失眠,肠炎等。

5.1.1气海穴的别名:

脖胦(《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季胦(《针灸学》(南京)),肓俞(《脉经》),丹田(《脉经》),下肓(《针灸甲乙经》),肓之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下气海(《针灸学》(南京))。

5.1.2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肓之原,出于脖腴。

《脉经》: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针气海。

5.1.3穴名解:

气即元气,海乃深大也,此穴为元气汇聚之处,故名气海。

气,为人体呼吸出入之息,指人身的元气与各种气病。

海,广大深远之意。

穴居脐下1.5寸,为先天元气之海。

《针灸聚英》:

“男子生气之海。

”《医学入门》:

“主一身气疾。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谓“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故《营卫生会》谓:

“气出于下焦。

”因此人身之生气出于脐下,充塞周身。

《管子·心术》:

“气者,身之充也。

”充,塞也,无处不至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乃是指膻中为上气海而言。

上下相应,气有泉源,自然川流不息矣。

按海字之义,又可喻为事物广泛,作无边无际解之。

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

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

裴廷辅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逆之气下达脐下,立即生效。

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

古人定膻中为气会者,盖以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气升降,犹橐萮也。

《道藏》服元气法,略谓气海与两肾相属,肾属水,气与水互为子母。

水在人身为阴,独阴不能升化,必须济之以阳。

心属火,火在人身为阳。

《书经·洪范》云: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合之人身阴阳不可偏盛。

人之饮食、呼吸、寐寤、动静,只是调停自身水火而已。

故养生家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而温存以守之,则犹天日之阳下照江海。

阴水得阳火之照射,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

其于人身则正气流行,邪气自不干搅。

视此水火升降,则知地天之所以为泰也。

在医理上,亢热之症,得辛凉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济也。

亦即《内经》:

“身若燔炭,汗出而散”之义也。

若稍涉辛温,则犹浇油救火矣,则其为败必可致也。

王太仆谓:

“寒之不寒,是为无水,热之不热,是为无火。

”三复斯言,可发深悟。

养生家以动静调寒热,以寒热平水火,同此一理。

宋代大儒邵康节,冬不炉,夏不扇,盖即深得此理,而善调自身水火者也。

5.1.4特异性:

气海是肓的原穴。

5.1.5所属部位:

下腹。

5.1.6气海穴的定位:

1.标准定位: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2.气海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3.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5.1.7气海穴的取法:

1.在脐下1.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2.仰卧位,先取关元,当脐中与关元连线中点处,腹白线上取穴。

5.1.8气海穴穴位解剖:

气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

深层主要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1.8.1层次解剖:

皮肤→皮肤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5.1.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5.1.9气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气海穴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

气海穴有补气理气,益肾固精的作用。

“气海”义为诸气汇聚之处,故有补气、调气之功,本穴位居下焦“丹田”部位,主要对肝、脾、肾三脏之气亏虚和真气不足所产生的气虚之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说明本穴多主治与气虚有关的病证。

气海穴为先天元气汇集之处,具有益气调气、温中补肾的作用,故多用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之虚证。

以及中焦、下焦之虚寒证。

气海穴居脐下,为先天元气之海。

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各类气证。

存调补下焦、补肾益气、振阳固精之功。

气海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腹部纳气之根本。

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

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

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全在于此。

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

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畅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

5.1.10气海穴主治病证

气海穴主治少腹、腰骶等疾患:

如腹痛,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尿潴留,肠麻痹,神经衰弱,便秘,疝气,经闭,虚脱,胃脘胀痛,呃逆,呕吐,泻痢不禁,水谷不化,闭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产后腹痛,早泄,滑精,癃淋,癥瘕,中风脱证,中暑,虚劳羸瘦,四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厥逆,尿路感染,肠梗阻,下腹疼痛,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四肢力弱,奔豚,失眠,肠炎等。

气海穴主治少腹、腰骶等疾患:

如腹痛、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尿潴留、肠麻痹、神经衰弱等。

气海穴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穴主治胃脘胀痛,呃逆,呕吐,腹痛,泄泻,泻痢不禁,水谷不化,便秘;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产后腹痛,阴挺;阳痿,遗精,早泄,滑精;癃淋,遗尿;癥瘕,中风脱证,疝气,中暑,虚劳羸瘦,四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

气海穴主治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以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

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奔豚,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

气海穴具有强壮作用[6][2][8]。

为保健要穴[8]。

5.1.11刺灸法

5.1.11.1刺法: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斜刺向下进针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放射。

3.直刺1~1.5寸。

4.直刺1~2寸。

5.注意:

膀胱充盈时,不宜向下斜刺过深,以防损伤膀胱。

孕妇慎用。

5.1.11.2灸法:

1.可灸,如药物天灸。

2.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3.艾炷灸3~7壮;温灸10~30分钟。

4.强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

5.《类经图翼》:

孕妇不可灸。

5.1.12气海穴的配伍

气海配血海,有补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经散瘀的作用,主治小腹痞块,五淋,经闭不通。

气海配小肠俞,有行气化浊的作用,主治带下,淋浊。

气海配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有行气通经,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痛经,血崩,血淋。

气海配三阴交,有养阴填精,培元固肾的作用,主治白浊,遗精,下腹痛,经少。

气海配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治血崩[7]。

气海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黄白带下。

气海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治遗溺。

气海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

气海配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气海配中脘、膻中,治反胃呕吐。

气海配中极、白环俞、肾俞,治妇女赤白带下。

气海配肾俞、肺俞,治虚喘。

4.13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针灸甲乙经》:

少腹疝,卧善惊,气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

妇人水泄利,灸气海百壮三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治脐下冷气上冲,心下气结成块,状如覆杯,小便赤涩,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恶露不止,绕脐疗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可灸百壮。

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

治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慎如常法。

《针灸资生经》:

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元气所生也。

《针灸大成》:

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肾余,癥瘕结块,状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证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带下,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疗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尿。

《胜玉歌》: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医宗金鉴》:

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胁痛,诸虚癥瘕。

《普济》:

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

灸百壮。

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

《类经图翼》:

昔柳公度曰:

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

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5.1.14气海穴研究进展

5.1.14.1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针刺气海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急慢性肠炎、菌痢、泄泻、便秘等症状减轻,康复加快,提示对肠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有实验证明,每日针刺“气海”、“关元”、“足三里”,实验性猴菌痢的机体中产生抗体,较对照组早4d,其凝集效价较对照组高2倍多。

另据报道,针刺菌痢患者的气海、天枢等穴,可使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后3d,达到高峰。

5.1.14.2治疗精子缺乏症:

针刺气海,对精子缺乏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隔姜灸气海穴,对精子缺乏症有效。

5.1.14.3对垂体-肾上腺素功能的影响:

对垂体-肾上腺素功能有一定影响,浅刺温针气海、关元穴,可使尿17-羟类固醇含量增加,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5.1.14.4对肾脏功能的改善:

针刺气海穴对肾脏功能改善较明显,可使肾炎患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