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869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1.2.2项目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搞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

2003年至今,中央连续下发的8个1号文件中,均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题。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的同时,还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开发西部的发展战略。

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在XX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突破陕南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下,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我县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资源开发利用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我县“三农”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狭窄;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少,优势资源利用不足等等。

为了加大改革步伐,在“三农”工作中取得突破性发展,我县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等文件,提出“建设茶叶、药材、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创立名牌。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农业支柱产业”的目标。

XX县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由于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早在明清时期,XX县茶叶远销江西、武昌等地,一度成为钟宝旧城贸易商场抢手货。

近几十年来,我县XX茶厂生产出的XX毛尖品牌茶更是供不应求。

XX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尽力、尽快投资改造设施、扩大规模,实施《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

项目实施后,可形成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绿色产业化体系,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模式,实现基地林网化、生产无害化、加工贮运卫生化、产出高效化的示范建设目标,真正为全县的茶叶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为我县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章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1.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处于陕、渝、鄂三省(市)结合部,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城口两县毗邻,西北与本省XX县连界,是XX省的南大门。

处于大巴山北麓,跨越东经109º

17′—109º

38′,北纬34º

42′—32º

13′,全县幅员面积1503平方公里,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3公里。

汉江二级支流南江河由南向北环山而下,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半,呈现“两山夹一谷”的自然地貌特征,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最高海拔2918米,最低海拔540米,垂直高差达2378米;

境内群山起伏,沟河密布,水、生物、矿产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6%。

全县辖10个乡(镇)78个村43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9463人。

2008年全县GDP46590万元,农业总产值34487万元,其中茶叶产值231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

2.1.2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是陕西最适宜的产茶区之一。

茶叶在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8年全县茶园面积18500亩,茶叶总产量450吨,茶叶总产值2316万元,全县有10个乡镇、52个行政村产茶。

有百亩茶园的乡镇10个,集中连片百亩以上茶园13处,全县茶农1.5万人,人均1.3亩茶园,年人均茶叶收入3149元。

全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15个,其中年加工10吨以上的企业3个。

茶园主要分布在化龙山脉海拔600米——1300米的区域,生态环境优良。

近年来,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和茶区生态资源优势,启动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开发,2008年末,全县标准化示范茶园2630亩,茶园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茶叶生产良种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取得初步成效。

2.1.3XX县发展茶叶的优势条件

XX县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资源条件,是发展茶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可增强XX县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1.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

XX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2.1℃,平均降雨量1015毫米,无霜期240天,平均日照时数149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与植物生长同季,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较高,自然气候得天独厚。

全县适宜发展茶叶面积14万亩,土壤以棕壤土、黄棕壤土为主,且处在XX市富硒带,土壤硒含量高,理化性状良好,平均有机质含量2.57%,含氮量0.1632%,速效氮114.75ppm,速效磷13.7ppm,速效钾104.46ppm,多数土壤为微酸性和中性,腐殖质土壤丰富,适宜于茶叶等植物生长,且品质好,抗退化性强,营养成份较多,保健效用大。

2.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

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由于采用深松与翻耙相结合,化肥与农家肥相结合的传统耕作方法,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处于全省最低水平,每亩实用耕地化肥投入量16.9公斤,是全省亩均化肥用量的五分之一;

每亩平均农药施用量0.014公斤,是全省农药亩均用量的十分之一,土地工业污染程度极低,加之我县工矿企业少,大部分植被仍处于原始状态,尤其在茶叶方面多数茶农仍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从没有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空气、土壤、水源不存在任何污染问题,有利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

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优异的茶叶品质,XX县茶叶质量,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

3.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适制多种茶类。

本县有多种地方群体茶叶良种。

近几年来,又发展了绞股蓝系列茶,陆续选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系。

良好的茶树品种及种质的多样性、多适制性,不仅奠定了优异的茶叶品质,还决定了XX县茶叶的多样性,为茶叶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品种基础和保证。

4.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支撑有基础。

以茶为主的农业地域特点,使我县相对集中了大量科技力量。

全县拥有一批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科技保障。

5.生产加工体系较完备,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目前,全县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兴办了数家茶叶初制加工厂,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龙头企业。

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茶叶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生主体。

6.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发展茶叶增收致富要求迫切。

XX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的战略目标,把发展茶叶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政策和资金上向茶叶产业倾斜,茶叶产业在农业中的优势不断突显,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同时,茶业属于“绿色”行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茶叶作为优势农产品已被农业部列为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

我省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扶持正逐步增加,这些为XX县茶叶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1.4茶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1.茶园基础差,产出水平低。

我县茶园有近三分之一为上世纪70-80年代种植的老式茶园,建园基础较差,管理粗放,单产低,亩产值不足2000元,茶树良种化程度低,一方面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

另一方面,影响了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的推广。

2.茶园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我县茶园多为农户分散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散、规模过小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资本积累分散,不能形成较大的资本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茶叶适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茶业经济效益不高,影响资本投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难以走出“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循环圈。

3.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

全县的茶叶产品,全部为条形散茶,在茶叶产品深度开发和茶叶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茶叶产品形态单一,茶叶产品附加值低。

这种状况如不能扭转,将极大地制约我县茶叶市场的拓展、茶树鲜叶资源的利用,影响茶叶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

4.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

茶叶初加工条件差,多数初制厂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急需改造更新;

茶叶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规格不一致,茶叶品质难以稳定,加工工艺有待完善。

茶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缺乏,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滞后,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和基地建设带动能力。

5.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茶叶生产中只重视茶的色、香、味、形而忽视茶叶质量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

茶农小规模茶叶生产,卫生条件差,检测手段落后,很难进行有效的源头监控,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安全。

6.茶业专项资金投入少,对外开放度不够。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各级政府对茶业投入、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企业的融资和自我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我县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的提出,实质上是包含“规范化种植与生产、科学化加工与出品”的两大项目工程,即是:

如何取得优质茶叶原料制做出品牌多样的有机茶。

在目前茶叶生产过程中,同其它农业产品一样,随着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是由于在生产上投入了大量的高能物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冲击了茶园生态系统,破坏了这个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一方面是促进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产品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相继对进口我国茶叶进一步削减关税,有利于我国茶叶出口。

但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进口我国茶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例如从2000年7月1日起,欧盟茶叶进口国对茶叶进口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新标准较原来的标准高10~100倍,使我国茶叶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安全的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

特别是近来年出现的有关农药残留引起的各种病症,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性。

于是,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有机茶作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营养最丰富、最安全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有机茶就是在无任何污染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有机农业方法生产出茶叶原料,在加工包装和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审查认证,颁发证书的茶叶产品或其再加工制品。

有机茶在我国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始进行有关有机茶的研究工作,1999年成立有机茶中心,开始了我国有机茶的认证,至今:

全国共有200余家生产企业获得了有机茶认证。

我国有机茶的销路是:

除了上述原因,人们为了饮用安全大量求购绿色环保有机茶,主要是外销。

我国有机茶出口数量占全年产量的60%。

但是,我国有机茶还必较少,审查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仅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7%,生产的有机茶仅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5%。

我县在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符合当前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的。

但是,由于我县技术力量薄弱,农业基础差,茶农素质普遍不高,在进行茶叶生产管理上,存在着管理粗放,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与当前我国茶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有机茶开发方面,目前我县尚未有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及企业。

为此,XX茶叶专业合作社,根据我县独特而丰富的优势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局势,提出在我县建设高效生态茶园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以开发有机茶、创新茶叶品牌,带动全县茶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的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3.1建立良种繁育圃

我县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同时,还有大量野生茶树资源,要做到真正的高产优质,应在茶树母本园建设中,选育适应本地气候、海拔、土质的茶树新品种,以利于品质的提高,提高茶叶香气,改善滋味。

实现早、中、晚品种搭配,避免品种单一带来的生产期集中,加工压力大的弊病,同时也防止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

在品种选择与搭配上要突破传统的无序化的盲目种植,有计划地利用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突出地方特色,并引进国内外良种进行比较试种,有目的地塑造产品特色。

良种茶园种植上突出规模化优势,集中成片种植,便于统一管理和采摘,并要注意生态保护和病虫害防治。

并根据国家《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茶树种苗的生产实施统一规范化管理,严防不合格茶苗投入基地建设。

3.2基地建设

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的要求,抓好建园质量。

新建茶园优先设在生态条件好、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严格按照高效、优质、高产的原则,规划布局一批标准化良种茶园,并且从长远出发,真正实现“良种良法”,做到合理布局,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实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直接进行有机茶园管理和认证。

此外,茶园交通和灌溉是茶园建设的重点,关系到茶园管理、鲜叶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及时灌溉、施肥和运送鲜叶,才能保证加工的时效性,从而保证茶叶品质。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老茶园的改造。

对生产性能差和年龄老化的茶园,合理使用“分步淘汰及良种化”技术实现改造更新,做到生产改造两不误;

对尚有较好潜力的非无性系良种茶园,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补种行道树,优化区域小环境,改良土壤,加强肥培管理,加强农药化肥施用的技术服务,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

3.3茶业龙头企业建设

茶产业链由茶叶生产(茶园管理和采摘)、茶叶加工(初、精制、拼配、包装、贮运)和市场营销(批发、零售)三大环节组成。

其物流方向是生产→加工→销售;

资金流方向与物流逆向;

信息流、人才流则是双向流动。

为了保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和快速,应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有利于统筹协调,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培育并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业龙头企业。

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为了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真心的利益共同体,生产基地建设应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茶农”的模式,建立“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步调、统一质量、统一服务)为前提的双向股份制公司,发展实现一体化的茶叶产业链。

重点培育1~2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

到“十一五”末,力争培育1~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千万元的茶业龙头企业。

3.4市场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一批茶叶初级市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

并吸收有实力的企业、财团参与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成果和条件,建立茶叶销售网络。

3.5品牌建设

实施XX县茶叶形象塑造和宣传工程,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XX县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

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管理,认真落实管理制度和使用规则,建立XX县茶原产地域标志茶园保护示范村、示范园、示范场、示范基地等;

实施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产品标准化。

同时,大力推广茶机械化生产,逐步实现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

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QS认证,确保茶叶质量卫生安全。

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公平竞争逐步实现品牌整合,并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坚持“品质是基础、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品牌扩张与资本运作是有效途径、人才是保证”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拟集中全力打造1个省内知名的茶叶品牌。

3.6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

重视茶文化宣传,加强茶文化建设和茶文化经营。

充分利用我县“自然国心”品牌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强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

以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诗会、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消费群体,努力实现茶经济与茶文化的繁荣。

开发“茶之旅”旅游项目,开发便于携带、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系列茶叶专用包装或组合包装,把茶叶做成我县旅游的特色产品,力争实现旅游茶的销售额占整个茶销售额的10%以上。

开辟茶乡自娱休闲项目,将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茶业新的增长点。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4.1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分为:

茶产业链与茶叶加工工艺流程两种表现形式,

即:

茶叶生产(茶园管理和采摘)→茶叶加工(初、精制、拼配、包装、贮运)→市场营销(批发、零售)

鲜叶采摘→晒青→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精选→包装→成品

4.2实施方案

围绕基地、加工、市场、品质等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茶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项目建设期五年,自2009年---2013年。

分期投资,头两年重点改造现有茶园、建设生态高效良种茶园基地和改善基础设施等,后三年重点购置深加工设备、打造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

具体实施方案为:

4.2.1茶树良种化基地建设

在两年内建设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以满足基地建设良种苗木的供应。

4.2.2新建10万亩生态高效茶园

在重点改造现有18500亩茶园的基础上,争取在全县范围内,以XX茶园和城关茶园基地为主,3年内新建10万亩生态高效良种茶园基地,其中新发展良种茶园9.5万亩,老茶园改种换植0.5万亩。

生态高效良种,品种搭配合理;

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质量认证,茶园管理科学,肥培管理水平高;

茶园规划科学合理,路、沟、渠配套,设施齐全。

4.2.3兴办5家标准化加工厂

从2009年起,有计划地用3年时间新建5家标准化加工厂,引导茶厂向“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方向发展。

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兴办加工厂,促进茶叶分工分业,改变千家万户制茶卖茶的格局,逐步形成以加工厂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格局。

4.2.4茶厂优化改造项目

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淘汰家庭作坊式茶厂,建立省级示范茶厂1个,改造茶叶加工企业的加工环境。

按国家无公害茶生产标准进行,建立加工场地与外界的隔离带,建立严格的茶厂加工卫生制度;

更新茶叶加工设备,更换新型茶机来提高茶叶加工质量;

根据市场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以及国际国内茶产品市场需求来改进茶叶加工工艺。

4.2.5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项目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采茶乐”、“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茶博览馆(室)”等内容是很好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开辟茶文化旅游线,以各种茶艺表现、茶礼、茶相关文艺等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使茶文化旅游成为我县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2.6人才培训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茶叶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

4.2.7茶叶批发市场及网络建设

随着我县茶叶产品新品牌的打造与研发,结合市场销售行情,两年内在周边省区建立六个茶叶批发市场,完善茶叶销售网络。

第五章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5.1投资规模

5.1.1项目总投资

根据项目实施内容及发展规划进行概算,总投资约需5400万元。

5.1.2分项投资概算

⑴茶园基本建设投资3850万元(含良种培育、肥料农药、环境优化、道路交通、灌溉设施建设等),其中:

①茶树良种化项目投资概算:

200元/亩×

2万亩=400万元;

②新建良种茶园投资概算:

9.5万亩=1900万元;

③老茶园良种化换种改植投资概算:

100元/亩×

0.5万亩=50万元;

④有机茶园建设投资概算:

500元/亩×

3万亩=1500万元;

⑵茶园区公路交通及灌溉设施投资:

160万元;

⑶茶叶精、深加工厂房及设备购置300万元;

⑷人才培训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50万元;

⑸茶叶批发市场及网络信息建设930万元;

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项目110万元。

5.1.3分阶段投资概算

⑴第一阶段投资概算(2009~2010年):

总投资2825万元。

其中:

茶树良种化项目投资概算:

400元/亩×

1万亩=400万元;

老茶园良种化换种改植:

700元/亩×

1.85万亩=1295万元;

有机茶园建设投资概算:

2万亩=800万;

茶厂初制厂房及设备改造180万元;

人才培训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30万元;

公路交通及灌溉设施:

120万元。

⑵第二阶段投资概算(2011~2013年):

总投资2575万元。

1万亩=400万;

人才培训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200万元;

茶叶精、深加工厂房及设备购置965万元;

茶叶批发市场及网络建设900万元;

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项目110万元。

5.2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

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企业和农民自筹及银行贷款,同时,采用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对茶树良种、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先进技术推广示范、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企业和入股茶农自筹资金700万元;

贷款3200万元(其中,申请商业贷款800万元,贴息贷款2400万元);

国家“新网工程”专项扶持资金1500万元。

三项筹资合计5400万元。

第六章经济效益、投资风险和社会效益分析

6.1经济效益分析

6.1.1在改造两年后实现产值和效益比原茶园提高2倍,平均亩产值提高1800元以上,18500亩茶园改造后每年可以增加农业产值1350万元以上,增加全县GDP1386万元,上缴国家税费106万元,企业实现净利162万元。

6.1.2随着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与利用,到2013年,通过“采茶乐”、“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等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带动全县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

6.1.3有机茶的发展是适应当今社会消费需求的一大趋势,有机茶的卖价高于普通茶叶的60%以上,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改造5年后全县10万亩有机茶园正常投产后,亩产值可达到5000元以上,每年可生产有机茶6000吨,实现销售总额4.2亿元,上缴税费1895万元,财政增收2173万元,实现净利4152万元。

根据前后两期投资和阶段收益情况综合分析和测算:

项目投资利润率=[(162×

2+4152×

3)÷

5]/5400=47%

项目投资回收期=5400/[(162×

5]=2.1年

项目贷款偿还期(不含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