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878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东滩矿Word格式.docx

平均厚度

整合

不整合

假整合

57.26-226.34

124.61

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变薄,井田内仅在西北边缘见上、中、下组外,

其余只有上、中两组,上组一般厚45m左右,透水性强,含水丰富;

中组一厚45-50m左右,透水性弱。

上侏

罗统

残厚

0~794.86

分布普遍,由西而东残厚不断增大,上段最大残厚550余m,只见于井田

东部,为灰、灰白、灰绿、褐灰色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泥质岩与

细砂岩互层等,固接良好,下段沉积后300~390m,一般320m,岩性基本为

一套紫红色,暗红色厚状泥质砂岩,斜层理发育。

下石盒子组

0~181.88

分布与井田北部和西部,以紫红色、灰绿、灰黄色的杂色粘土岩为主,

夹粉砂岩和砂岩,底部有一层超过5m,的粗砂岩或沙砾岩,与山西组分界。

山西组

105.92-152.6133.98

分上、下两段,上段为纯陆相地层不含煤,由杂色粘土岩、灰-灰绿色细

-中粒砂岩,灰-深灰色粉砂岩,粘土岩等组成,厚23-50m,一般35m左右。

下段为主要含煤段,厚约100m左右,主要由灰-灰白色中粒细砂岩深灰色

粉砂岩,细砂岩与粗粉砂岩互层组成,中下部含第2、3煤层。

太原群

174-218

184.74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粘土岩、细粒砂岩、夹薄层石

灰岩10层,煤24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第16上、17煤层,局部可采煤层

有第6、15上、18上、灰岩中以三、十、十下两层较厚,且最稳定。

本溪群

厚度变化大、从南到北,从东向西逐渐变薄,北部厚29.6m,南西部厚

38.36m,岩性由灰岩、粘土层、粉砂岩、铝铁质泥岩组成。

第十二、十三层

灰岩呈砾状,第十四层灰岩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大,第十五层灰岩为

透镜体沉积。

奥陶系

灰-青灰色厚层状致密灰岩,夹薄层黄色泥质灰岩,顶部风化裂隙发育。

(2)构造:

本井田以宽缓褶皱为主,伴有少数的段裂构造。

由于次一级褶皱普遍发育,致使地层产状不论其走向、倾向、倾角都有较大变化。

次级褶皱均为宽缓、短轴、波状褶皱。

背向斜相间分布,定向排列等特征。

轴向总以北东、北东东为主,但轴在平面上有弯曲,在垂直面上也有起伏。

这种现象可能是两组基底断裂相互干扰、复合的结果。

断层主要为小角度的正断层,断距较大的断层分布于东部和南东部边缘。

按其走向可分为四组。

井田内共有背向斜10条,断层15条。

所有的正断层都切割上侏罗系的红色砂层,且断层不论间距大小,都切割次级褶皱。

(3)地温:

本井田内地温未见异常,地温和地温梯度都较低。

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点规律:

地温梯度与地层有密切的关系。

上侏罗系红层以上的非煤系地层,地温梯度最低平均每深100米,均温1.5°

C;

第三煤层以上的煤系地层为中梯度,平均每深100米,升温1.8°

C~2.0°

C左右。

第三煤层以下为高梯度,平均每升100米,增温2.5°

第三煤层是良好的隔热层,对地温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一号井东断层东部地温较断层的西部地温高1°

C~3°

C,平均2.0°

2.3水文地质特征

(1)含水层特征及断层导水性

区内为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含水砂层,上侏罗系地层,第三煤层顶板灰岩,第三层石灰岩。

第十二至十四层石灰岩、奥陶系灰岩等。

断层导水性不强,煤系含水层补给水源较差。

(2)矿井涌水量

经精查补充勘探,参照南屯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根据补充地质报告审查意见;

本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0m3/h,最大涌水量为500m3/h。

2.4附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煤层特征

3.1煤层特征

本井田共含煤35层,平均总厚8.77m,含煤系数为5.8%。

可采煤层为3号煤层,平均厚度为8.55米,倾角以3°

~8°

为主,平均6°

,倾向南或南西。

其中3号煤层又分为3上和3下两层煤,其间含有平均为0.1米的夹矸,构造简单。

3.2煤层的围岩性质

表1——2煤层特征表一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层

名称

煤层厚度(m)

层间距(m)

稳定程度

煤层特征

顶板

底板

最小-最大

平均

2

0-1.84

0.55

71.25-110.58

84.96

3.88-9.37

5.4

7.25-16.61

10.78

34.26-62.95

43.75

28.49-66.03

41.60

7.53-41.07

23.80

不稳定

通常不含夹石,

构造简单

东南半部为长石石英粉砂,西部半部为粉砂岩,粘土岩夹层

粘土层或泥岩

3

5.65-10.28

8.5

稳定

含夹石1-层,厚0.3-0.5m

粉砂岩

粉砂岩、细砂岩

6

0-1.07

0.64

较稳定

无夹石或偶见一层夹石,向南有分叉现象,构造简单

粉砂岩或泥质岩

一般为细砂岩、部分为粉砂岩

15上

0-1.58

0.71

一般无夹石,偶见1-2层,厚在0.10m以下,结构简单

九层灰岩,泥岩或粉砂岩

一般为中细砂岩,有时为粘土岩伪底

16上

0.6-1.53

0.93

一般无夹石,偶见一层0.10m以下,结构简单

十下层灰岩

一般为中细砂岩,有时为粘土层或泥质岩伪底

17

0.62-2.33

1.03

无夹石或有一层夹石,厚多在0.2m以内,结构简单

十一层灰岩,泥质岩或粉砂岩

粘土岩

18上

0-0.98

0.51

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偶见一层夹石

3.3煤的特征

(1)媒质

本区媒质稳定,硬度中硬,普氏硬度为2~3,属中变质气煤,为高硫低灰分。

平均容重为1.4t/m3。

(2)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倾向

矿井属低沼气矿井,据各煤层取样实验结果,煤尘均有爆炸危险,煤层均有自燃发火倾向,自然发火其3~6月。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第一节井田境界

1.1井田境界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煤田范围划分为井田的原则为:

(1)井田范围内的储量,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2)保证井田有合理尺寸;

(3)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如地质构造(断层)等;

(4)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划分原则以及兖州煤田的整体规划以及东滩煤矿实际情况,井田四周境界为:

东以峰山断层为界,南至皇莆断层与南屯矿井相邻;

西以鲍店煤矿61号孔的连线垂直下切和小广断层相交为界,与兴隆庄矿井相邻;

北以矿区的北部边界滋阳断层为界。

1.2井田特征:

井田南北长12.4km,东西平均宽4.8km,面积约为60km2,地层走向以30°

~60°

东为主,倾向北西或南东。

第二节矿井工业储量

2.1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分布情况

2.2矿井工业储量的计算及储量等级的圈定

东滩矿井属于国家投产的特大型矿井。

井田的总体范围较大。

煤层较厚整个煤田的煤层均厚度为8.55米,煤田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较为平坦,平均倾角α1=6º

,大部分标高大于-600米:

第二部分倾角较大,平均α2=14º

,大部分标高位于-1000——-600米之间。

由此

第一水平工业储量

第二水平工业储量

全矿井工业储量

第三节矿井可采储量

3.1计算可采储量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储量损失:

(1)工业广场保安煤柱;

(2)井田境界煤柱损失;

(3)采煤方法所产生煤柱损失和断层煤柱损失;

(4)建筑物、河流、铁路等压煤损失;

(5)其它各种损失。

3.2各种煤柱损失计算

第一水平保护煤柱

1.工业广场煤柱损失

本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0万t/a,按《煤矿设计工业规范》,占地面积应在400/10*0.8——400/10*1.1之间,即32——44公顷之间,本设计工业广场取40公顷,长,宽各为500米,800米,工业广场位置煤层深度约-600米,煤层倾角近于0,则b=150ctgф+(600+50-150)*ctgδ=312.5(m)

工业广场围护带宽度为15米,则工业广场压煤为:

(500+15+312.5)*(800+15+312.5)=1.64*106(m2)=1.64(km2)

其中第一水平压煤面积为0.9km2,第二水平压煤面积为0.74km2

第一水平压煤量为p11=0.9*8.55*1.35=10.39(mt)

2.风井压煤

风井位置处煤层深度约为-550米,煤层倾角近于0,则b=150*ctgф+(550+50-150)*ctgδ=296.2(m)风井井筒围护带为20米,则风井压煤面积:

S=((296.2+20)*2)2=0.4(km2)

本矿井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总压煤量:

p12=2*0.4*8.55*1.35=9.23(mt)

3.铁路压煤

4.井田边界及断层压煤

第二水平保护煤柱

1.工业广场压煤

2.铁路压煤:

3.井田边界及断层压煤

永久保护煤柱总量

3.3矿井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的计算公式为:

Z=(Zc-P)*C

式中:

Z——矿井可采储量,mt;

Zc——矿井工业储量,mt;

P——永久煤柱损失,m;

C——煤炭采出率,取0.8;

所以本矿井的可采储量为:

Z=(Zc-P)*C

其中第一水平可采储量为:

第二水平可采储量为:

本矿井为两水平开拓,第一水平标高为-620米,平均倾角为6°

,第二水平标高为-800米,平均倾角为14°

开采煤层只有第三层,其矿井的储量表为:

(单位:

mt)

表2——1储量分配表

项目

工业储量

可采储量

第一水平

第二水平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本矿井年工作日为300天,采用“四六”工作制,即三班采煤,一班准备,每班工作6小时,根据煤炭设计规范规定,矿井日净提升确定为14小时。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矿井生产能力主要根据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条件、设备供应及国家需煤等因素确定。

针对东滩煤矿的实际情况:

地质构造简单,储量丰富,煤层赋存稳定,为近水平煤层(倾角6°

),两水平开拓,主采3号煤层,均厚8.55米;

瓦斯和水涌出量小,采用综采放顶煤的开采方法。

所以根据以上原则和兖州煤田的整体规划以及东滩煤矿的最初设计,确定本矿井的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t/年。

2.2水平的服务年限

根据矿井实际的地层和煤层特征,本矿井主采3层煤,均厚8.55米,平均倾角6度,赋存稳定。

两水平开拓,第一水平标高为-620m,第二水平标高为-800m。

第一水平服务年限的计算公式:

T1=Z1/A*K

式中:

T1——为第一水平服务年限,a;

Z1——第一水平可采储量,万t;

A——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万t,A=400;

K——矿井备用系数,取1.4。

所以第一水平的服务年限为:

矿井总的服务年限为:

T=Z/A*K

T——为水平服务年限,a;

Z——可采储量,万t;

2.3井型校核

通过对实际煤层开采能力、辅助生产能力、储量条件及安全条件等因素对井型加以校核:

(1)煤层开采能力

东滩矿井3号煤层为赋存稳定的厚煤层,倾角为3º

~8º

,地质结构简单,易于采用放顶煤开采。

据实习矿井生产实际,可布置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保产,布置一个备用工作面以备使用,煤层开采能力能满足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辅助生产系统能力校核

本设计的矿井为特大型矿井,开拓方式为双立井加双暗斜井开拓。

主井采用2个16吨箕斗,提升能力大,能满足提升方面的要求。

大巷和石门采用强力胶带输送机运煤,运输能力也能达到要求,且机械化程度高。

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所以,本设计中井底车场采用刀把式车场。

调车和通过能力均能满足要求,各辅助生产环节都能满足要求,不会影响生产能力。

(3)安全条件校核

本矿井瓦斯涌出量为1.5m3/t,属于低瓦斯矿井。

煤尘有爆炸性危险。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涌水量较小(平均200m3/h)。

在副井中铺设三趟排水管道可满足排水要求。

矿井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方式,经通风设计表明:

通风满足要求。

井田内断层较少,只有一些较大的断层,对于开拓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影响生产的小断层较少。

所以,各项安全条件均可得到保证,不会影响矿井的年生产能力。

第四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1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井筒形式的选择和数目

立井开拓的优点:

立井开拓的适应性较强,一般不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立井的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对辅助提升特别有利;

对井型特大的矿井,可采用大断面的立井井筒,装备两套提升设备;

井筒的断面很大,可满足大风量的要求;

由于井筒短,通风阻力小,对深井特别有利。

根据以上考虑因素,综合东滩煤矿的实际情况:

a)表层土较厚,平均为150米,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变薄,风化严重。

b)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t/年,为特大型矿井,对提升要求较高。

c)地势平坦,地面标高平均50米左右,煤层埋藏深,距地面垂深在500——1000米之间,平均为600米。

d)井田面积大,通风路线长,风阻大。

立井开拓均能解决上述问题,因此主副井均采用立井开拓,在井田西边与北边各设一个风井,即津浦铁路两侧各设一个风井,进行两翼对角式通风。

(2)井筒位置的选择

(3)井筒的坐标

1.2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的确定

工业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尽量位于储量中心,使井下有合理的布局;

(2)占地要少,尽量做到不搬迁村庄;

(3)尽量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同时工业场地的标高要高于最高洪水位;

(4)尽量减少工业广场的压煤损失。

根据以上原则和本矿井的实际情况,工业广场与主副井筒布置位置相同,其面积大小详见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工业广场面积48公顷,定为600×

800m的矩形。

1.3确定开采水平

1.4煤层生产能力及主要开拓巷道

(1)煤层生产能力

(2)

(3)主要开拓巷道

1.5确定开拓方案

(1)开拓形式的分类

根据井筒不同形式,可将矿井开拓分为平峒、斜井、立井、综合开拓四种形式。

(2)开拓形式的特点和使用条件。

平峒开拓是最经济和最简单的一种开拓方式,系统简单、施工容易、建井期短,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低,井下不需井底车场,地面不需安装提升设备,减少了矿建、土建的工程量,但是平峒开拓要受地层及煤层埋藏条件的限制,在地形为山岭、丘陵的矿区采用广泛。

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相比,施工速度比较简单、建井速度比较快,工期短,投资小,井筒装备和地面工业设施比立井开拓简单,井底车场简单,工程量少。

多水平开拓时,石门的掘进量和运输量均比立井开拓要少,就水平延伸方便,特别是采用胶带输送机提升时,提升能力与深度无关,增产潜力大,可连续运输,易于实现自动化。

当采用钢丝绳胶带输送机时,还可以兼作提升人员用。

但斜井同立井相比,也有其缺点:

同样的开采深度,斜井井筒较长,因而井筒铺设的管路、电缆以及其它线路的长度比较大,采用绞车辅助提升速度小,因井筒长而使提升能力小,同时井筒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如采用箕斗或串车提升,就需分段提升,这技术上,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当表土层厚,含流砂层时,斜井穿过长度大,施工复杂,当围岩不稳定时,斜井井筒维护困难、维护量大。

另外,煤层倾角对斜井开拓有一定的影响。

当倾角较大时,采用与煤层角度一致的斜井,提升方式和提升能力均受到限制;

当斜井从顶板进入的穿层斜井,井筒保安煤柱将需增大。

斜井开拓适用于煤层赋存较浅,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缓倾斜或倾斜煤层。

立井开拓适应性强,一般不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立井的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对辅助提升特别有利;

由于井筒短,通风阻力小,对深井更为有利。

其缺点与斜井对应。

因此在地质条件不利于采用平硐或斜井时,都可考虑采用立井开拓。

对于煤层赋存较深、表土层厚,或水文情况比较复杂、井筒需要特殊施工,或多水平开采急斜煤层的矿井,一般都应采用立井开拓。

对于倾斜长度大的井田,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能较合理的兼顾浅部和深部的开采,也是比较有利的。

(4)开拓方案比较

技术比较

表4——2粗略估算费用表

经济比较

方案2、3经济比较如表4——3。

表4——3经济比较费用表

方案2比方案3的总费用多出13.2%,由此可见方案3明显优于方案2。

综合比较

第二节矿井基本巷道

2.1井筒

(1)主井

由于本井田地处平原,加之煤层埋藏较深、表土层较厚,不具备斜井与平峒的开拓条件,故而采用立井开拓。

主井井筒直径7米,净断面38.5m2,掘进断面,在表土层处为62.2m2,基岩处为50.3m2,基岩段壁厚450mm,表土段厚900mm。

主井采用两对16t箕斗提煤。

其断面图见图4——2。

(2)副井

副井井筒采用圆形断面,井壁采用锚喷支护,副井主要用来运输人员、设备、材料以及提升矸石,兼做通风、排水、供电用。

净断面50.3m2,掘进断面在表土段为80.1m2,基岩段为65m2。

副井采用一套5t双层单车罐笼。

副井内设梯子间,作为一个安全出口;

风井内设梯子间作为另一个安全出口。

其断面图见图4——3

(3)风井

风井井筒采用圆形断面,直径为6m,净断面28.3m2,掘进断面在表土段为46.6m2,基岩段为37.4m2,采用锚喷支护。

内设梯子间,有注浆、水等管路。

风井除了矿井回风之用,还兼作井下发生灾难时的一个安全出口。

其断面图见图4——4。

(4)矿井通风验算

具体见第九章。

主井、副井、风井井筒特征见表4——5。

表4——5主井、副井、风井井筒特征

顺序

单位

主井

副井

西风井

北风井

1

井口锁口标高

m

+50

+48

+47

第一水平标高

-620

-550

井深(不包括水窝)

670

668

597

4

井底装载段深度或井底水窝

70

15

5

净直径

7.0

8.0

6.0

净断面

m2

38.5

50.3

28.3

7

井壁厚度

冻结部分

mm

900

1000

800

基岩部分

450

500

400

壁后充填

50

8

掘进断面

62.2

80.1

46.6

65.0

37.4

9

砌碹材料

钢筋混凝土300#

混凝土200#

10

罐道形式

球扁钢组合钢性罐道

2.2井底车场

1.井底车场设计原则;

要留有一定的富裕通过能力,一般要求大于矿井设计能力的30%;

设计车场时要考虑矿井增产的可能;

尽可能的提高机械化水平,简化调车作业,提高通过能力;

考虑主、副井之间施工的短路贯通;

注意车场处的围岩及岩层含水性,破碎情况,避开破碎和强含水层;

井底车场要布置紧凑,注意减少工程量等。

2.井底车场的型式和布置形式

3.井底车场的调车方式

4.井底车场硐室布置

主井系统有:

推翻车硐室、井底煤仓、撒煤清理硐室和水窝泵房等。

副井系统有:

排水泵房、水仓、清理水仓硐室、主变电所及等候硐室等。

主排水泵房与中央变电所联合布置在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