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92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docx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6岳麓版必修2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立和调整

▲单元知识概说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各国不断采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来适应这一变化,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再也不能一统天下了。

在一战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

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维埃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成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锐意改革,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国家干预不仅得到普及,而且顺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提示】

本单元的重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及其实施;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后果。

【难点提示】

本单元的难点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比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经济大危机爆发原因的认识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理解觊恩斯主义。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梳理】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这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2、目的:

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收集余粮;

(2)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3)禁止商贸;(4)配给必需品;(5)强制劳动。

4、评价:

(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比如,它在经济崩溃、产品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强行实施国有化,取消商品流通等措施,步子迈得过急过大,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深化·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请思考:

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

材料一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列宁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

相同点:

都主张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不同点:

(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主张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四月提纲”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是在当时苏俄生产力水平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2)“四月提纲”主张由国家监督产品生产和分配,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强调国家直接干涉生产,而且否认商品和市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的挫折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最终,它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典例·展示】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研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内外局势危急的情况下,苏俄政府采取的非常措施,其直接目的是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这是评价这一政策的出发点。

[答案]答案:

A

[点评]对于这类题目的处理应把握住评价的出发点,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故其出发点是生产力。

【教考动向·体验】

1、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农民剩余粮食采取的征收方式是

A.全部没收B.低价征收C.高价征收D.无偿征收

4、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

为什么?

研习点2新经济政策

【知识·梳理】

1、实行原因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成效:

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深化·拓展】

请你将前后两个政策的内容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并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名称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无代价征收农民余粮

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取消商品贸易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新经济政策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失败,俄国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典例·展示】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研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利用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A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能力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教考动向·体验】

1、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2、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最大的作用在于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3、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4、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②巩固了工农联盟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0.016吨),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

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

内战基本结束时,苏维埃政府把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请回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说明了什么?

研习点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知识·梳理】

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工业化

(2)农业化(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4)取消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斯大林体制

(1)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深化·拓展】

结合改革前后的中国,思考斯大林体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

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深深地打上了斯大林体制的烙印。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是斯大林体制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第聂伯河发电站》

提示:

《第聂伯河发电站》说明和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著名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是由美国两家大公司提供的,一些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地上同苏联建设者并肩劳动,做出了贡献。

苏联充分利用l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引进了一大批工业化所需的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典例·展示】

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客观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②国内经济文化落后③集中发展重工业④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⑤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⑤D、②④⑤

[研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客观”,③集中发展重工业④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都是人为的因素,故可排除。

[答案]C

[点评]本题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分析能力的考查。

【教考动向·体验】

1、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同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2、下列哪一项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调

C、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D、损害农民利益太多,农民积极性受到损害

3、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

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

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

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

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

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

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探究参考与提示

一、阅读与思考

提示: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2)“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斯大林实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阻碍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解析与探究

提示:

布哈林的罪名不成立。

原因: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

多种经济同时并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苏联经济协调、稳定、全面地发展,符合苏联实际,都是正确观点。

可见,认为布哈林是“右倾投降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罪名是毫无根据的。

三、自我测评

1、提示:

(1)农业方面: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

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3)商业方面:

主张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

实行按劳分配。

2、提示:

(1)在经济建设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在经济建设中要使工农比例协调发展。

(3)要注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开拓学习新视野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关于余粮收集制法令(1919年1月11日)(节录)

第一条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粮省向居民征收。

第二条种子谷物、粮食谷物以及粮食机关按粮食人民委员会的清单收购的谷物饲料全部数量均列入余粮收集制。

第四条除粮食人民委员会规定的摊派任务外,还要按省粮食委员会的指示加上各地城市人口和农民所需的粮食和谷物饲料。

第十条未按规定期限交出应交谷物饲料的农村业主,发现其储备时予以没收。

对于存心顽固窝藏自己粮食的储备者,则采取严厉措施,直到依法没收财产剥夺自由。

【历史长廊】

斯大林(1879一1953年)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原姓朱加施维里。

1879年12月21日生于俄国格鲁吉亚的哥里城。

1894年在第比利斯进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运动。

1898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次年因参加革命被学校开除,成为职业革命家。

1912年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

沙皇时代被捕七次、流放六次。

1917年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参与领导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

1922年4月任党中央总书记。

列宁逝世后,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为首的反党集团作斗争,领导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从1941年5月起,先后任人民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领导苏联军民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3年3月5日病逝。

在他的一生中,也有一些缺点、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对世界人民革命事业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考题1.(2003年上海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从材料的内容看,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不正确。

B项与A项是相反的两种结论。

所以B项叙述是正确的。

C、D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问题。

[规范答案]:

B

考题2.(2001年北京春季36)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

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

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关于农业政策方面的差异答题时应明确两个政策的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实际效果加以分析。

[规范答案]:

进步性:

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负担。

意义:

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

【学海导航·点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俄共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理解。

第一阶段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掌握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二阶段是“新经济政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掌握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三阶段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这一阶段主要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走进历史·感悟】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

你怎么看待斯大林的这一观点?

提示:

不完全正确。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了伟大成就,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

但是,它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这一切造成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后来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思维能力延伸

【观点·争鸣】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渊源

1921年初,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入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还是有其理论渊源?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是危机说,认为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反危机纲领而出现的。

(2)第二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即兴之作”,而是有其理论基础,是对列宁1918年春天的理论的运用和实践。

(3)第三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提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阶段,其实施从总体来看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参考答案:

研习点1

1、B解答否定式选择题,可先把否定词“不”暂时去掉,把它变成肯定式选择题,然后运用排除法,把所有的肯定选项都去掉,剩余的便是符合题意的答案。

B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土地法令》中的内容。

2、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B本题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考查,从教材的表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