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89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其建设内容主要还是借鉴城市公园、园林规划等设计模式,基本脱离湿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独特性,也没有考虑其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科普宣教价值,湿地特征不明显,主题不突出,缺乏正确的湿地理念引导,尤其是缺乏湿地生态保育和科普宣教理念。

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往往和城市公园、水上乐园、园林公园等混为一谈,没有湿地的典型特征和代表性。

1. 3湿地保护与利用不能协调发展

有些已建和在建湿地公园在建设目标上多注重了经济收益,而忽略了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目的,对于有些需要抢救性保护或恢复的湿地,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湿地保育区,有的较全面进行了开发建设,但却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对湿地的破坏。

有些湿地公园初期的保护与建设都很理想,但后期的管理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了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

1.4湿地公园管理体系不完善

原有湿地公园多属于地方或者企业自发建设、自主管理,缺乏各级湿地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北京市来看,没有建立起湿地公园统一管理的系统和渠道。

在具体湿地公园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园管理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园内缺乏湿地的保护、监测、科普宣教等职能,公园建设与管理自主性较强,缺乏全局的有效管理。

2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特征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前提;

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其充满野趣的湿地自然景观为特色;

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为基础,通过各项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湿地体验休闲和科普宣教活动,达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湿地的有效管理。

2. 2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

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保护或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重建、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在不影响湿地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构筑适量的人工设施,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

立足现状,科学布局。

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生态现状及湿地所在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考虑区域均衡性,科学布局湿地公园数量和具体建设内容。

统筹发展,有序建设。

在充分考虑到湿地公园合理布局的前提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和湿地景观比较丰富、现有条件比较成熟的湿地分布区分批实施、分期建设湿地公园。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根据北京市不同区域内湿地的特点、保护目标及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展示湿地景观和湿地文化等功能,体现北京湿地应有的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特色。

2.3规划目标

2.3.1总体目标

到发展规划期末(2020年),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建设规范、内涵科学、管理有效的由国家、市、区县等各级各类湿地公园构成的湿地公园体系,使北京市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得到有效管理。

2. 3.2阶段目标

(1) 近期规划(2010—2015年)。

新建区县级或者市级湿地公园23个,使湿地公园总数达到25个;

力争升级1个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使北京市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达到3个;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使北京湿地受保护面积在2009年基础上增加4886.Thm2左右;

基本健全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在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使80%以上的湿地公园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90%的湿地公园具备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2) 远期规划(2016—2020年)。

新建区县级或者市级湿地公园总数26个左右,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1个。

力争升级2个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使北京市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个;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使北京湿地受保护面积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6657.6册左右;

健全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在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使90%以上的湿地公园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100%的湿地公园具备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3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总体布局

3.1北京市湿地公园的分区

3. 1.1分区原则

(1) 区域空间分异原则。

由于区位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系分布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功能分区要考虑北京不同地理区域(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等)的生态特点,湿地空间分布差异以及湿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异质性等。

(2) 区域整体优化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不仅要从空间上协调各级各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均衡性,还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湿地保育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考虑各区县湿地公园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的均衡性。

(3) 区域生态安全原则。

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应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以避免城市发展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作为原则,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对湿地的有效管理。

(4)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

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应符合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原则,同时要保留湿地蕴含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并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

充分发挥湿地的科普宣教、文化游憩等价值,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北京市湿地空间分布总体特点,考虑到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行政区域和流域连续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

结合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北京市生态功能区划、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水系、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属性数据,遵循功能分区原则,借助ArcGIS下的空间叠加方法,划分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功能区。

3. 1.3分区结果

(1)功能区划。

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限制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优化发展区,功能区特征和建设要求见表1和图1。

表1功能分区类型、特征及其建设要求

编号

一级分区

功能区特征

功能区建设要求

1

限制发展区

人为干扰强度较小,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开展。

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以及泉水等,水源充足,水质好

加强湿地水源涵养工程建设,积极恢复湿地动物适宜的生境,严格保护湿地,不宜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2

适度发展区

人为干扰强度较小,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以及泉水等,水源充足,水质较好

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湿地自然景观建设,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3

重点发展区

单位面积水网密度较大、空间扩展性较强、交通发达,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和少量中水,水源较充足,水质基本满足景观用水要求

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加强湿地动物生境恢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湿地恢复和景观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4

优化发展区

各项基础建设较成熟,历史文化底蕴较深厚,湿地公园建设空间扩展性较小,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以及中水等,水源不足,水质较差

保障湿地生态需水,完善现有水质灰复工程,对原有人工化建设进行生态化处理,突出湿地科普宣教和生态旅游建设

图1北京市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图

① 限制发展区。

划分依据:

湿地全部或者部分属于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地范畴。

该区湿地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山区低洼地带湿地植被覆盖度高,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建设要求:

限制发展区包括北京市北部和西南部的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

湿地类型以河流湿地为主;

受到区位自然条件和敏感区(水源涵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管理要求,在本次湿地公园规划期内不宜广泛进行各级各类湿地公园建设,并限制人工设施建设;

除个别湿地外,处于偏远且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湿地不纳入规划。

② 适度发展区。

划分依据:

适合湿地公园建设的湿地空间范围扩展性较小,且人口相对较少、各项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该区湿地水资源较丰富,水质较好,山区低洼地带湿地植被覆盖度较高,平原区多分布有人工植被。

适度发展区主要分布于北京的远郊山区;

湿地类型以河流湿地和库塘湿地为主。

该区湿地公园建设应突出湿地生态保育和湿地功能展示;

加强区域内生态保育、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工程建设,维持区域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

在严格控制人为干扰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条件下,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性发展各级各类别湿地公园。

③ 重点发展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单位面积水网密度较大、空间扩展性较强且距离城区相对较近的区域,湿地现状条件符合建设各级各类湿地公园要求;

也包括一些交通发达、历史文化底蕴较深厚的远郊区。

由于该区人类活动较强烈,湿地已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扰动,有些湿地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湿地水质优劣不齐。

重点发展区主要分布于北京市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局部地带,靠近主要公路网。

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淡水泉湿地、库塘湿地以及沼泽湿地等。

湿地公园建设以湿地功能展示和湿地体验为主,同时发展湿地科普宣教和科学研究为主;

湿地工程建设以加强湿地水质改善,保障湿地需水量,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

注重湿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湿地公园建设,并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该区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湿地公园建设,推动区域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

④优化发展区。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但湿地公园建设空间扩展性较小,适合建设湿地公园的区域全部或部分属于已建成的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内。

该区湿地水资源相对亏缺,湿地水源主要是来自河流上游过境水、中水和天然降水,水质较差。

优化发展区处于北京城八区和南部平原地带,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沼湿地、库塘湿地、人工引水渠、沼泽湿地等。

各级湿地公园建设以湿地功能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主,加强科普宣教工程建设。

保障优化发展区内的湿地生态需水量要求,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一般不新建湿地公园,并控制湿地公园建设规模,主要以优化现有湿地公园建设内容为主。

功能区内湿地公园主导功能包括7种类型,即水源涵养、生态保育、湿地景观、污染净化、湿地文化、休闲娱乐和科普宣教,其内涵和建设目标容见表2。

表2湿地公园主导功能内涵和建设目标

功能类别

功能内涵

建设目标

水源涵养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蓄水调洪和水源供给主导功能,能够为人类减少洪涝灾害和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使湿地植被覆盖度得到提高,岸坡植被带得到恢

复,湿地蓄水能力得到加强。

生态保育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湿地珍稀濒危物种主导功能,能保存天然的湿地生物基因库。

使湿地植被覆盖度得到提高,湿地动物生境得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湿地景观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保持湿地自然植被和天然水体景观主导功能,能够为人类保持原始湿地景观。

恢复湿地自然景观特征,实现湿地水景和植被景观的自然化。

污染净化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水质净化主导功能,能够为人类净化公园周边污染源和消解湿地内源污染的能力。

湿地净化污染物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5

湿地文化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保存历史文化底蕴价值主导功能,能够传承湿地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能力。

保护湿地现有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湿地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

休闲娱乐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

充分发挥湿地休闲体验功能,

休闲体验和旅游观光主导功能,能够为人类提供娱乐和休息天然场所。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

7

科普宣教

该类型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主导功能,能够为人类提供科学研究和认知自然的对象。

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和发挥湿地公园宣传教育功能,满足人们认知湿地的需求。

(2)功能亚区划分。

为了满足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和分期分批建设要求以及分级管理的需要,在4个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图1),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根据各区的生态特征、用地发展方向和景观空间异质性,并结合地理区位特点,向下划分出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的21个功能亚区,具体见表3O

表3功能区和功能亚区表

功能区

面积/km2

序号

功能亚区

1374.223

0101

以涵养水源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0102

以生态保育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7399.66

0201

0202

0203

以展示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0204

以展示湿地净化功能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0205

以展示湿地文化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0206

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0207

以科普宣教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6342.566

0301

0302

0303

0304

以展示湿地净化功能为主的湿地分布亚区

0305

0306

0307

1691.351

0401

0402

0403

0404

0405

3.2北京市湿地公园分级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建设应具备的条件不同,北京市湿地公园规划可分为3级:

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设立的基本条件如下。

3.2.1国家级湿地公园

设立参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部,2008年)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林湿发[2010]1号)。

其整体风貌要求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国家级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需水应得到保证。

科普宣教国家级湿地公园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国家级别湿地公园应设有管理机构,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

3.2.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

设立要求其面积应在10面2以上,对于极具保护展示意义,具有特殊自然、人文景观或位置特殊的,可以在811m2以上。

北京市级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公园面积的30%以上,并且不小于8瞄。

北京市级湿地公园中的湿地应具有正常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以是受到一定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公园生态需水应得到基本保障。

另外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内土地权属明晰、无争议。

3.2.3区县级湿地公园

湿地应具有正常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以是受到一定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的生态需水有基本保障。

区县级湿地公园内土地权属明晰、无争议。

3.3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分期规划

充分考虑北京不同地理区域(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等)和各区县湿地公园建设规模均衡性要求,同时遵照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数量不能超过湿地公园总数的1/3和分期分批有序建设的原则,在各区县规划意向的基础上,对拟建各级湿地公园进行认真筛选,重点选择了51处(含已建成的国家级2处,即翠湖湿地公园和野鸭湖湿地公园)作为本次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其中近期建设湿地公园共有25处,远期建设湿地公园有26处。

3.3.1近期建设项目(2010—2015年)

北京市近期湿地公园规划数量、名录等信息见表4。

表4近期湿地公园建设名

3.3.2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

北京市远期湿地公园规划数量、名录等信息见表5o

表5远期湿地公园建设名

4讨论

湿地功能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纷繁复杂、循序渐进的综合过程,其共同的核心是水、土、植被及其相互制约的存在关系。

湿地公园是城市化的产物,在湿地恢复、湿地公园规划中很难找到成功与否的参照。

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市过水区湿地公园是将城市过水区、湿地修复及湿地公园建设溶于一体,秩序依次,互赢互利;

香港湿地公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旅游和科学教育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研究和资源中心;

针对日本日光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增加、湿地受损的压力,日本环境厅、林业厅、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旅店老板和博物学家等共同参与商讨解决方案,参与公园管理的3个地方政府机构建立了一个公共社团和社团委员会,对湿地公园实施管理。

北京湿地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

同时,北京城市人口密集,人均占有湿地资源量较低,对城郊区湿地资源的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会填补城市区域湿地的不足。

因此进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建立湿地保护政策,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湿地。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北京湿地公园建设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恢复湿地动物,人为的营造湿地景观;

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湿地+公园"

和将北京仅存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水上乐园。

因此湿地公园发展规划应强调保护中合理利用,利用中科学保护。

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为目标,吸引公众的到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达到保护湿地的目的。

以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设计理念为指导,科学处理好各项目标之间的可能冲突,建成后实现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为国内的湿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