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05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docx

PPT转换成WORD方便学习打印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v本章重点包括:

v⑴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v⑵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v⑶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v⑷失业率的计算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v一、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

vGN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v注意:

v1、GNP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的总和.

v2、GNP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v3、GN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免重复.

v4、GN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劳务.

v5、GNP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

v最终产品是最后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v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v支出法(基本方法)

v支出法又叫产品支出法或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

该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价值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vC+I+G+EX-IM=GNP

v收入法

v收入法又称要素收入法,要素支付法和要素所得法,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v部门法

v部门法又称为生产法,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用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v国民生产总值GNP

v国民生产净值NNP

v国民收入NI

v个人收入PI

v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vGNP-折旧=NNP

vNNP-间接税=NI

v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v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v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v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v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v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v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某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某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00%

v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v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vGDP指一年内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v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

v六、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v某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某年国民生产总值/某年人口数

第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v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说明实际GDP和物价水平的决定。

v重点:

v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v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v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v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v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v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v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v二、IS–LM模型

v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

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分析总需求时的重要假设条件:

v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v不考虑总供给时,均衡国民收入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vY0之左,总需求大于

v总供给,国民收入要

v向Y0方向增加。

vY0之右,则减少。

三、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v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v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vC=f(Y)=a+cY

v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vAPC=C/Y

v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vMPC=C/Y

v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时,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收入增加,储蓄增加。

vS=f(Y)

v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vAPS=S/Y

v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vMPS=S/Y

v全部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所以:

vAPC+APS=1

v全部增加的收入分为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储蓄,所以:

vMPC+MPS=1

v人们的全部消费实际可分为:

自发消费(不取决于收入)和引致消费(取决于收入)故消费函数可写为:

vC=C0+cY

2、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v在E的左边,C>Y,超支;

v在E的右边,C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v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此,总需求的变动必然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v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即总需求的变动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五、乘数理论

v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v用a来表示乘数,则有

va=1/(1-c)

v公式表明: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越低则越小。

乘数理论(multiplier):

K

v乘数K:

总需求增减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v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所以乘数一定是大于1的。

v某一部门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使这些部门的需求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v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v乘数作用条件:

v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v 乘数的经济意义:

v 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v 乘数作用的双重性:

v 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v 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

第二节总需求分析

(二)

v1.识记:

v

(1)IS-LM模型的概念,I、S、L、M分别指投资、储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2)IS曲线的概念。

(3)LM曲线的概念

v2.领会:

v

(1)总需求变动引起IS曲线移动。

(2)货币供给量变动引起LM曲线移动。

(3)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

v3.应用:

解释不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v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

vI、S、L、M分别指投资、储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v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是对总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在政策上可以用来解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因此,被称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v一、IS曲线

v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IS曲线的移动与财政政策

v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IS1IS2,

™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Y增加。

v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IS1IS3,

™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Y减少。

v二、LM曲线

v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曲线

vLM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L=M

货币市场上,i与Y成同向变动

v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增加;

v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减少。

v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增加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

vA.增加

vB.不变

vC.减少

LM曲线的移动货币政策

v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LM1LM2,

货币供给量增加;Y增加。

v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LM1LM3,

货币供给量减少,Y减少。

v三、IS-LM模型

v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会决定的模型。

IS–LM模型

v把IS曲线与LM曲线放在同一图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v决定了利率水平为i0,国民收入水平为Y0。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v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v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vYD=C+I+G+NX

v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v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v研究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移动来表示。

v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v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总供给量。

总供给曲线反映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所有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

v总供给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总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v总供给取决于资源利用的情况。

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不一样的。

总供给曲线AS

v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整个社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相应更多。

五、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总需求不变时,

v短期总供给增加或减少

v引起国民收入同向变动

v引起价格水平反向变动

第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v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定义;掌握失业种类与通货膨胀种类;了解货币的概念;理解紧缩性缺口及膨胀性缺口;了解失业及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v本章重点包括:

v

(一)失业理论

v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v(三)通货膨胀理论

v(四)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失业理论

1、失业:

v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

v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2、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v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

v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

是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

(2)自然失业的类型

A.摩擦性失业:

v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v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B.求职性失业:

v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寻找更理想工作所造成的失业。

C.结构性失业:

v劳动力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v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

D.技术性失业:

v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v设备代替工人。

E.季节性失业:

v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F.古典失业:

v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v只要实际工资变化是无下界的,失业人口可通过工资向下的充分运动而得到消除。

v工资调整遇到不可下降的下界,出现失业。

v把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古典失业,即可以用古典理论来解释的失业现象。

三、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v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v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

v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紧缩性缺口:

v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其间的差额。

v紧缩性缺口导致周期性失业。

紧缩性缺口与周期性失业的关系

v实际总需求AD0与充分就业总需求ADf的差别导致了周期性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总需求引起的,故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凯恩斯对需求不足的失业的解释: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总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C+I

v以MPC递减规律来说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v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投资需求不足。

四、隐蔽性失业

v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v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数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v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

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3、失业的经济损失

v个人收入、生活水平下降;

v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福利支出;

v国民收入减少。

v等等。

奥肯定理(定律)

v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

v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

v在美国,这种比例关系:

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

第二节货币与通货膨胀基本知识

v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v货币职能:

v1、交换媒介

v2、计价单位

v3、贮藏手段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v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v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vM1:

狭义的货币M2:

广义的货币

二、通货膨胀理论

衡量指标:

(1)消费物价指数

CPI:

ComsumerPriceIndex

(2)批发零售物价指数

v零售物价指数RPI

™RetailSalesIndex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IPD

vGNPImplicitPriceDeflator

v消费物价指数(CPI):

v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

v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

v通货膨胀分类:

v一、爬行的通货膨胀,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v二、加速的通货膨胀,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还在加剧。

v三、超速通货膨胀,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v四、受抑制的隐蔽通货膨胀,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通货膨胀并没发生。

第三节、通货膨胀理论

v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v由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膨胀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v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

v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v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v成本增加

vAS0AS1

vP0P1。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v由于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果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经济结构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

v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扩展部门,资源与人力短缺,资源价格上升。

™非扩展部门,资源与人力过剩,但由于攀比行为,资源尤其是工资价格同样上升。

™两部门成本增加产生通货膨胀。

v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六、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v通货膨胀不可预期带来的问题

v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v二、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v三、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有利论认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

v有利于雇主,可刺激投资;

v通货膨胀税,政府增收;

v加剧不平等,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大,可增加储蓄。

有害论认为:

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v扭曲价格机制;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预期利润率降低,不利于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v破坏经济秩序,效率低下;

v紧缩政策抑制经济发展;使政府增加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压力,削弱经济活力.

v货币贬值不利于经济交往。

v加大了经济核算的困难。

v中性论认为:

v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v货币是中性的,长期,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L、K、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

v因此,长期中,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凯恩斯的观点

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v菲利浦斯曲线的几个重要观点:

v1、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即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了。

v2、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的关系。

这也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

v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把自然失业率也可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的失业率。

v4、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用于指导政策,根据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运用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具体为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此内政府不用调节。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v货币主义者引入了预期的因素来解释菲利浦斯曲线,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v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浦斯曲线可分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v短期中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v长期看来,工人的预期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交替关系,LPC为一条垂线。

理性预期学派观点

v无论短期与长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交替关系。

v无论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都是一条从U0出发的垂线。

v发生通胀时,工人一开始就有预期,且预期值与实际通胀发生值相同。

v高通胀必然造成工资增加,也就无法降低失业率。

v宏观经济政策:

短期与长期都无效。

v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

v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地实际值是一致的。

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没有交替关系的垂线。

第四章经济周期理论

v了解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掌握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

v考核知识点

v

(一)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v

(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1、经济周期:

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主要阶段-繁荣与萧条

v繁荣AB: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vB—顶峰。

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v衰退BC:

繁荣萧条。

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过渡阶段-衰退与复苏

v萧条CD: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vD—谷底。

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

v复苏DE:

萧条繁荣。

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v三、经济周期分类

v基钦(美国,1923)短周期,平均长度为3.5年。

v朱格拉(法国,1860)中周期,平均长度为9~10年。

v康德拉季耶夫(俄国,1925)长周期,平均为50年。

v库兹涅茨(美国,1930)中长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

v熊彼特周期:

一种综合。

(奥地利,1939)

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

历史回顾

v1、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v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

v2、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v在经济体系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

v该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

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条件。

第三节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周期理论是总需求分析:

以投资分析为中心。

v投资影响总需求,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

v特征:

v1、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故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总需求

v2、总需求中,消费占的比例相当大,但长期中消费是稳定的,所以经济周期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的变动。

v货币主义者:

强调货币量变动对经济影响。

v现代预期学派:

强调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原因。

v经济周期理论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相同的,第一,强调了内生因素,即经济因素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作用。

第二、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第五章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v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v1、经济增长:

GNP的增加。

v美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定义:

v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不断增长

v这种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基础之上。

v2、三个含义:

v

(1)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即商品和劳务问题的,也就是说GNP的增长。

v

(2)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v(3)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v第一个时期:

50年代,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探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

v第二个时期:

60年代,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宣分析,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v第三个时期:

70年代,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1、资本

v物资资本:

有形资本,指设备、厂房、存货等存量。

v人力资本:

无形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

2、劳动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v人力资本:

无形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

v3、技术进步

v提高生产率,同样要素投入能提供更多产品

v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v应掌握以下内容:

v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领会财政政策的理论并学会运用财政政策;领会货币政策的理论并学会运用货币政策;了解供给政策的具体内容。

v考核知识点

v

(一)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v

(二)需求管理

(一):

财政政策

v(三)需求管理

(二):

货币政策

v(四)供给管理政策

v(五)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四大目标:

v充分就业

v物价稳定

v经济增长

v国际收支平衡

二、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1)财政支出:

v政府购买:

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

如基础设施政府工程支出。

v转移支付:

各种福利支出、补贴。

(2)财政收入:

v个人所得税

v公司所得税

v其他税收(财产税)

v2、内在稳定器

v个人所得税

v公司所得税

v各种转移支付.如社会福利支出

v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也就是自动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其降温,而在经济过冷的时候使其升温。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v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策工具多种多样,但各有用途,有时不同的政策也可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

v1、需求管理

v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