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483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2.马克思说: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计算机

4.“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大企业时代到来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

5.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C.工厂规模不断扩大D.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6.以下是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城市

B.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大大增加了城市数量

C.殖民扩张为美国城市带来大量外来人口

D.工业革命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

7.列宁说:

“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这本书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D.《共产党宣言》

8.《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谋求人类解放作为目标

B.阶级斗争学说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9.《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

“(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B.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C.加强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

D.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与合作

10.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巴黎公社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A.公社政权代表的阶级利益上

B.公社政权的性质上

C.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上

D.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上

11.有人说: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

”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

12.某同学在复习中列出了一系列事件(下表)。

他意在说明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B.“日不落帝国”的兴起

C.血腥的资本积累D.“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

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

……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

……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下图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材料四: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

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混浊不堪。

请回答: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图片所示成果,分别属于哪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被大量开发使用的能源依次是什么?

(4)就材料四中的现象,发表你的见解。

14.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

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

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

(2)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的新进展。

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

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选项排除。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

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C

【详解】

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

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的时代变化,依据题干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交通工具领域得益于内燃机的使用,B项正确。

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C项与交通工具无关,排除。

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内容

4.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设立专业的实验室用于研究工业技术并实现技术革新,从而使科学发明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工业生产相联系,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未体现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故排除。

C项,材料未提及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排除。

D,材料重在强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非技术革新潮流,排除。

5.B

【详解】

垄断组织的重要表现就是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可知B正确;ACD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

故选B。

6.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可知,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790—1920年”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D正确;据材料“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可知,材料没有涉及黑人奴隶的问题,且林肯于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据图中信息可知,1860年比1790年就有较大的增长,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的分布及城市数量的增长,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的增长,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扩张及外来人口,C错误。

7.D

【详解】

从材料信息“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判断是《共产党宣言》,故选D;《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都是资产阶级的文献,排除ABC。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谋求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未涉及阶级斗争;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政党学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联络和合作”可以排除B、C两项,依据国际工人协会的性质可确定D项为正确答案。

10.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内容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民主”是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这是巴黎公社民主性的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体现。

C正确。

【详解】

 

11.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展,传统的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导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并逐渐取代手工生产,故选C,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D

【详解】

“珍妮纺纱机”、改进蒸汽机、火车机车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故选D;A指的是新航路开辟,B指的是英殖民帝国的崛起,C指的是殖民扩张,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C。

故选D。

13.

(1)事件:

新航路开辟;特征:

以欧洲为中心,雏形开始出现。

(2)地位:

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

根源:

工业革命完成。

(3)左图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下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煤炭、电力、石油。

(4)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要同步进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试题解析:

(1)根据时间信息1500年,及材料中的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可联系到世界市场相关知识,因此这件事为新航路开辟。

关于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可从世界工厂这一角度去回答,工业生产能力最强。

在世界贸易上,占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而出现的根源,抓住时间19世纪40年代及经济根源,可从经济方面答出工业革命。

(3)图一的图片为汽船,这是以蒸汽为动力的,所以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图二为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所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这就推动了煤炭的使用。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标志,这就促进了电力的使用,此外内燃机的使用推动了石油的使用。

(4)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在反映工业革命在进行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出现。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因此,可这样回答:

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要同步进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成果及影响。

14.

(1)进步:

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

(2)进展:

资本输出规模扩大,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分工: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3)积极意义: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科技进步;消极影响:

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详解】

(1)进步:

根据材料一“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答案要点。

(2)新进展:

依据材料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可归纳得出新进展是资本输出规模扩大,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分工:

依据材料三“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分析,可得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美落后国家的不同分工,即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3)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抓住题干关键词“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于国际分工不同而导致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