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59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Word下载.docx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一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

做完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

“把4道小题对比一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

有什么地方不相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虽然这4道小题中的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

但由于加了小括号和小括号加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也不同。

因此,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前,也要先审题。

根据运算顺序的规定决定怎样算,然后再计算。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课题二:

混合运算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10+120÷

40)×

2。

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

“这道题先算什么?

得多少?

”(先算120除以40,得3。

“再算什么?

”(再算10加3,得13。

“最后算什么?

”(最后算13乘以以得26。

教师再出示口算卡片:

500×

(100-24×

4)。

再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得多少?

2.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被除数直接给出了吗?

除数呢?

“怎样求出被除数?

“先算什么?

列综合算式时,要先算的部分需要怎样?

”教师边听学生答边板书:

(45+39)÷

6

二、新课

教学例2。

教师把复习题中写有“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的纸条盖上,全班学生读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能直接算出来吗、’教师板书:

÷

“被除数是什么?

写在什么地方?

’敬师在除号前面板书:

45+39

“除数是什么?

”教师在除号后面板书:

45-39

“这样列式能表示出要先算什么吗?

怎样才能表示要先算出被除数和除数呢?

“这样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

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师引导下和学生一起检查。

最后教师着重说明:

算式“(45+39)÷

(45—39)”求出的是两个数的商,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在45+39和45-39的外面都加了小括号表示要先算,所以这个算式是符合题意的。

让学生计算,教师在算式的下面板书。

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三页例2。

教师指出:

像这样要求我们列出综合算式计算的文字题,关键是先要弄清楚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然后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写在前面,哪部分写在后面。

1.做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题目。

(1)做第l题的第(l)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提问;

“这道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被乘数直接给出了吗?

乘数呢?

“被乘数怎样求?

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集体核对。

(2)做第l题的第

(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引导学生回答:

“这道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被减数直接给出了吗?

减数呢?

“被减数怎样求?

“减数怎样求?

“怎样表示要先算的部分?

“你是怎样列式的?

得数是多少?

(3)做第2题。

这种按照图中指定的运算顺序填□的练习过去我们做过,下面大家先把题中的□填好,填好后集体核对。

教师:

这道题还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下面先看左面一题。

“这道题先算的是什么?

再算的是什么?

最后算的是什么?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

120-64+56÷

24再提问:

“这样列式符合题意吗?

”(因为除以24的被除数是64与56的和,要先算,因此应该把64+56用小括号括起来。

右边一题让学生自己做,核对时可以提问: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你是怎样列式的?

”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再进行讲解。

3.做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这道题的计算对不对。

再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4.提前做完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12、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再给以指导。

第12题,可以启发学生把小强的错误算式写出来:

1800-□÷

25+192=1968然后再逆推出□里应填的数是600,再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

这道题应得240。

第13题,这道题要求把每组中的三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引导学生用代换方法思考。

左面一题,〇用△×

□代替,●用▲÷

■用代替,所以〇×

□+●÷

■=◇。

右面一题,〇用△×

□÷

●÷

练习一的第3、5题。

课题三:

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4—5页练习一的第7—11题。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式题。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复习。

出示复习题:

1.230-(64+12×

3)。

2.630与120的和,除以110与80的差,商是多少?

先让学生做第1题。

“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

小括号里面有哪些运算?

要先算什么?

在一个式题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括号里面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

再做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核对时教师提问:

“这道文字题最后求的是什么?

后算什么?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明确题目求的是什么,然后再确定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出算式后要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核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核对每一道题时教师可以提问:

这道题最后求的是什么?

如果式中有括号可以问为什么要加括号?

3.做练习一的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

提前做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14题。

三、作业

练习一的第7题和第10题。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和练习二。

使学生掌握这种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

1.口算。

250+470=  750-360=  6300÷

300=

12×

400=   81÷

27=   70×

80=

2.混合运算。

315×

(75+225÷

25)(185-52×

3)+496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1,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

想一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L,如下:

1人1天编16个

┕┙

5人4天编?

┕━━━━━━━━━━━━━━━━━┙

教师接着提问:

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然后教师再问:

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如下:

5个人4天编?

┕━━━━┷━━━━┷━━━━┷━━━━┙

┕┷┷┷┷┷━━━━┷━━━━┷━━━━┙

5个人1天遍?

教师提问,那么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写出第一步的小标题:

1. 5个人1天编多少个?

教师指名让学生列出算式:

16×

5=80(个)

下面再算什么?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二步的小标题和算式:

2.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

4=320(个)

谁能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

教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解答例1,其他同学写在教科书第120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想一想,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可以重新出示用线段图表示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想出:

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还可以先算1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再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同时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5个人4天一共编?

1个人4天编?

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7页,自己写出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

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列的综合算式的算理。

1.做教科书第7页上的“做一做”的题目。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先算的是什么,怎样列的式,用的哪两种方法计算等。

2.做教科书第8页练习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用的哪两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算理是什么。

四、独立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连除应用题

教科书第9一11页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5题。

使学生掌握这种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小黑板。

用小黑板出示教科书第9页上的复习题。

要求学生;

1.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一说每一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改变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变成例2。

请一位学生读题。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这题的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

5台8小时织160米

每台1小时织?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复习题的线段图进行比较、分析。

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综述:

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谁能在线段图下表示出先求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画图:

每台8小时织?

┕━━━┷━━━┷━━━┷━━━┙

教师写出第一步要算的问题:

(l)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想一想,知道了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32米布,要求每台织布机1小织多少米布,该怎样算?

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写出第二步要算的问题: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你会不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解答例2,其他学生做在教科书第9页上,然后集体订正。

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述:

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先求5台织布机1小时织多少米布。

同时画出线段图:

5台1小时织?

┕━━━━┷━━━━┷━━━━┷━━━━┷━━━━┷━━━━┷━━━━┷━━━━┷━━━━┙

5台8小时织160米

┕┷┷┷┷┙

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线段图自己写出每步要算的是什么,再列算式计算。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

1.做教科书第10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练习三的第l—2题。

指名让学生读第1题后,教师提问:

想一想,这题能不能用例2的方式叙述一遍。

指名让学生叙述,即:

一个缝纫组5个人3天做儿童衣服240件,平均每人每天做多少件?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每做完一题,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用的哪两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算理是什么。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和算理。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两道小题有什么联系。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课题三 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科书第11页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练习三的第6—10题。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1.做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教学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

三年级有43名学生,平均每人每学期用4本练习本,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多少本?

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

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

怎样检验?

常用的方法是:

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

现在让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

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师让学生翻开书第11页,自己解答题目:

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

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要求的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这题要求的是新增加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多用电的数。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且检验。

检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检验的方法。

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带着集体进行检验。

2.做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且进行检验。

3.做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

然后教师提问:

怎样把上面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解答的题目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想上一节课的第4题里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然后问:

想一想怎样把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把所改变题目写在黑板上:

15辆汽车一年可以节约10800千克汽油,平均每辆汽车1个月节约多少千克?

之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选做练习三的第11、12题。

这两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做,教师个别辅导。

课题四: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一)

教科书第14页例3,第15页“做一做”的第l—2题,练习四的第l一3题。

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掌握它们的解题思路;

写有复习题的小黑板。

1.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复习题。

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2.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书上的复习题。

让学生先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独立解答。

解答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教师把复习题改成例3(四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读题后,让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什么?

(先算三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

教师指名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第一步要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

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算出三年级的人数:

40×

4=160(人)

第二步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

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算出四年级的人数:

38×

3=114(人)

第三步把两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求出两个年级的人数。

分析完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解答完后,再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该怎样解答?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做教科书第15页上“做一做”中的第1、2题;

练习四的第1题。

“做一做”第1题,可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画出线段图;

其他学生独立做。

“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四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3题。

课题五: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

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题。

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

要求的是什么?

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

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120米

第一队:

┕━━┷━━┷━━┙

102米

第二队:

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

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哪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

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

如画出线段图:

120米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

(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

(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数呢?

(18÷

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

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他们的解法对吗?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

(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

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

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

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

(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

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

这样就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

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一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

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为什么不能呢?

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练习四的第5、6题。

课题六: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教科书第18—19页例5,第19页“做一做”的第l—3题,练习五的1-2题。

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复习题,让学生自己先列综合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分析一下复习题里的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提问:

要求什么?

先要知道什么?

哪个条件是直接给出的?

哪个条件是没有直接给出先要求出来的?

教师可将复习题加一个条件“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将问题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使复习题变为例5。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新问题。

(手指例5)同学们先认真地读题,想一想这一题和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教师指名让学生—一回答上面的问题。

谁能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试试看!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