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61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docx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备课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教学方法:

2、天气日历

1

3、温度与气温

1

4、风向和风速

1

5、降水量的测量

1

6、云的观测

1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等。

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取决因素

教学难点:

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方法: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1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5、溶解的快与慢

1

6、一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1

本单元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

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

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教学方法: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3、声音的变化

1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7、保护我们的听力

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1

“我们的身体”这个单元包括七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

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

科学概念

●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

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过程与方法

●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

●认识到研究中会有不完善的结果,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的重要性。

●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

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对健康有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

2、骨骼、关节和肌肉

1

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

1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1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

6、口腔里的变化

1

7、呵护我们的身体

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1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

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单元。

他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科学概念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

●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

●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1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

4、蚯蚓的选择

1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

6、做一个生态瓶

1

7、改变生态瓶

1

8、维护生态平衡

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1、光和影

1

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

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科学概念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光是直线传播的。

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用日影观测仪观察记录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寻找变化规律。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

●较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柱状图。

●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对光的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

●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2、阳光下的影子

1

3、光是怎样传播的

1

4、光的反射

1

5、光与热

1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1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1

本单元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教学方法: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

4、土壤中有什么

1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1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

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1

学生们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实际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条件下,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

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技术教育。

科学概念

●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

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力的单位是“牛”。

●常见的力有:

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

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

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

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教学方法:

2、用橡皮筋作动力

1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

4、测量力的大小

1

5、运动与摩擦力

1

6、滑动与滚动

1

7、运动与设计

1

8、设计小赛车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1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在本单元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有机会对各种简单机械进行实验,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装置,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加以解释,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用,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科学概念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

教学方法:

2、杠杆的科学

1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

4、轮轴的秘密

1

5、定滑轮和动滑轮

1

6、滑轮组

1

7、斜面的作用

1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

课题

课时

安排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及教法

元: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1

本单元所说的形状结构,是指能够承受一定外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