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68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3)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趋势:

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

[思维点拨]

1.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它需由工业化不断推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城市要严格限制其规模,中等城市要合理发展,小城镇要积极发展,大城市较大的城市规模既增加了人们的交通、医疗、生活与工作成本,也往往造成资源的过度甚至是破坏性利用。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原因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政府的大力支持。

(3)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表现

(1)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2)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3.影响

(1)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传递、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大且持续增加,互联网应用范围扩大且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

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二是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四、时尚中国

1.原因:

改革开放的推动。

(1)思想观念: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等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生活时尚

①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引发了“装修热”。

(3)流行语言:

既有新创词语,又有外来词汇,也有港台语言等。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了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主题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生活变化及原因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图(美元)

[史料解读]

注意对比材料中“1949年”“1978年”“1998年”三个时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生活从1949年到1998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说明原因。

提示 变化: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原因: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内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的努力。

2.改革开放后民众物质生活的变化

材料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

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从划线中的“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可总结其特点;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可以总结其原因。

根据材料,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提示 特点:

风格、色彩多样化,求新求变。

因素:

①实行改革开放;

②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

3.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竖立的标语。

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时间”“金钱”“效率”“生命”进行分析。

材料中的标语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何变化?

提示 标语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也说明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激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史论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及原因

(1)巨变

①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③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均发生了变化。

(2)原因

①政治局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

这是推动现代中国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

③国家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⑤受国际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其作用

1.特点

(1)发展曲折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常发展;

②“大跃进”时期,超常发展;

③国民经济调整时,逆城市化;

④“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化停滞;

⑤改革开放,稳步发展;

⑥进入21世纪,高速发展。

(2)道路多样性:

①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

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大增,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城市区域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如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2.作用

(1)促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

(3)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③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

A.①③B.①③④

C.①④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的这些口号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带有急于求成的“左”倾倾向,①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黄金周”假日为人们休闲放松提供了时间,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D.几千年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正确。

3.“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是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 “粉丝”一词来源于英语的fans,说明中国语言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

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

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受西方学术影响”表明对外开放促使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研究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样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复兴,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能体现与世界的交流;

D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5.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一首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

“网”。

而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

这表明(  )

A.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B.诗人的预测变为现实

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网”

D.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

解析 从“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可知A项叙述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8~1995年我国GDP平均年增长9.9%,其中1991~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十,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材料二 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全国城市化率只有17.9%。

1978~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1%。

材料三 传统的“四大件”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到20世纪80年代后变为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如今再变为住房、手机、家用电脑、汽车等。

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品位,追求时尚。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其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何联系?

(3)在上述现象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政府又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答案 

(1)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党领导人民不懈的努力。

(2)现象: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

联系:

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体现和结果。

(3)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基础达标]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列有关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B.到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D.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六位,故D项错误。

2.中国GDP的迅速增长,其速度超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GDP迅速增长。

3.修建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 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为后盾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

A项是直接原因,B项是主要原因。

4.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

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国家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资日益丰富,国家逐渐取消票证制度,同时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实行股份制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选A项。

5.观察下图,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城市化速度加快D.改革开放

解析 图中数据反映了我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6.我国城市化的道路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  )

A.农民进城务工

B.乡镇企业的创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的改革

解析 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促进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7.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  )

A.开始起步B.相对停滞

C.进程加快D.高速发展

解析 A、B、C、D四项分别发生在1949~1961年、1962~1977年、1978~2000年、21世纪以来。

8.下图EF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解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可知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9.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主要是因为(  )

A.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B.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C.政府大力支持

D.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离不开因特网

解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10.近年来社会上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5G、iPhone、电子书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

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D.人们追求时尚

解析 大量新词汇的出现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能力提升]

11.据统计,我国城市职工每一家庭就业者负担的人口(包括就业者本人)1978年为2.06人,1984年降为1.71人。

这一变化说明(  )

A.改革开放促进工业积累与消费平衡

B.国家人口政策有效促进了家庭结构优化

C.城市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扩大

D.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渠道多元化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978年、1984年。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时,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正是改革开放使城市职工家庭就业者的负担大大降低,工业积累与消费趋于平衡,故A项为最佳答案。

12.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政府推行的抵制城市化政策阻碍了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些政策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只能反映某个时期的原因,不能整体上反映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排除。

13.肖恩·

马洛尼说: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解析 材料“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反映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

14.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袋的军装备受青睐;

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

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

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

以上关于人们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C.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一致的

D.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在“穿”的方面不受西方影响

解析 各个时期服装变化,既受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关。

D项说法不正确,列宁装、西装等是受西方影响的。

15.2011年《羊城晚报》载:

短短半月,“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账号已有17万粉丝关注,数以千计的照片得以上传。

发起人于建嵘表示,平面媒体对解救行动的报道应该“降降温”,“给一个版面不如开一个专栏”。

于教授意在此强调(  )

A.微博打拐行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借助互联网迅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C.微博打拐行动需理性有序推进

D.打拐迅速发展推动了微博的介入

解析 微博的介入使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展得很快,于教授希望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长期的广泛关注,打拐行动需理性有序推进,故C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

现代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到51%。

约克镇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

从1820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阿萨·

勃利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7年超过660个。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1)结合材料一分析推进中国近代历史上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看是非常缓慢的,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比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快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内因。

答案 

(1)主要因素:

国内外贸易发展、工矿业发达、交通枢纽地区形成。

帝国主义的掠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城市化进程。

(2)原因:

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

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内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体制改革、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