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97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全册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地质年代:

分为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①前寒武纪时期(太古代和远古代):

⑴46亿年前:

原始地球形成;

⑵35亿年前:

细菌、蓝藻等无细胞核生物;

⑶20~19亿年前:

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⑷8.5~5.4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

⑸6亿年前:

最早的原生动物。

②古生代:

⑴早期(三叶虫时代):

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

⑵中期(鱼类时代):

海洋鱼类和陆生的裸蕨类植物;

⑶后期:

动物出现了两栖类和有翅昆虫,植物出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古生物学家认为:

原始两栖类的四肢是由鱼的胸鳍和腹鳍演化而来。

③中生代:

裸子植物和恐龙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④新生代:

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哺乳动物和鸟类繁盛,人类出现。

7.地球生物更替规律:

生物在其进化历程中发生过数次大变动,呈现出大灭绝和大爆发相互更替的特征。

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①定义: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

②过程: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③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

④意义:

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1.3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相似的特征:

①外部形态:

类人猿颜面扁平,两眼在一个平面,无尾,身体比猴大,外形与人接近;

②身体结构:

骨骼与人相似;

乳头一对,位于胸部,单子宫;

大脑遮盖了小脑。

与人相似;

③面部表情:

大多有喜、怒、哀、乐等多样表情,和人的面部表情相似;

④行为表现:

善于模仿;

懂得交流;

会使用枝条作工具等。

3.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智人

南方古猿

直立人

能人

4.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两足直立行走;

→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

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有语言,有思维。

5.人类的进化阶段:

①南方古猿(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当。

非洲的南方古猿化石是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②能人(约200万年前)平均脑容量约为700ml,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③直立人(180万年-20万年前)脑容量约为1088ml,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

如元谋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

④智人(20万年-1万年前),脑容量与现代人相当,可创造原始艺术。

如金牛山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唯一现存的人种)。

6.人种:

①蒙古利亚人(黄色人种):

中国人、日本人;

②高加索人(白色人种):

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③尼格罗人(黑色人种):

古巴人、印度人;

④澳大利亚人(棕色人种):

美国人。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22.1生物的分类

1.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2.分类的依据:

以生物性状的差异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

3.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注:

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多,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少;

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少,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多。

4.生物检索表:

根据二歧分类的原理、以对比的方式编制的区分生物类群的表格。

5.双名法:

①发明者:

林奈;

②结构:

属名+种名(+命名人名);

③书写格式:

一种生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都用小写,所有字母用斜体表示。

例:

小家鼠的学名:

Mus 

musculus 

Linne。

6.生物五大类群:

生物分界

主要生物类群

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界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等

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原生生物界

藻类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等

少数是单细胞生物,多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

植物界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真菌界

单细胞的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2.2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1.原生动物:

①基本特征:

原生动物是结构较简单的一类原生生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②生活方式(异养):

这个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

③分布环境:

原生动物分布很广,一般生活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少数种类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④应用:

⑴眼虫等鞭毛虫有净化污水的作用;

⑵腰鞭毛虫和夜光虫大量繁殖会引起赤潮;

⑶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一些原生动物是病原体,如疟原虫能使人得疟疾,阿米巴变形虫能使人患痢疾等。

叶状体

2.藻类:

①内含成分:

⑴共有:

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和类胡萝卜素,⑵部分有:

藻红素、藻黄素和藻蓝素;

②绿藻:

⑴特征:

其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素而呈绿色;

⑵种类:

⒈衣藻(单细胞绿藻),⒉石莼(多细胞绿藻);

③褐藻:

根状物

含有较多的藻黄素而呈褐色;

海带、马尾藻;

⑶结构:

它们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其个体像根的部分叫作根状物,起固定作用;

像叶的部分叫作叶状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④红藻:

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而呈红色;

紫菜、石花菜。

⑤作用:

⑴它们的光合作用不仅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氧气,而且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⑵海带、紫菜等都是人类的美味食品;

⑶许多海藻是医药和工业提取碘的重要原料,从石花菜等藻类中提取的琼脂也是医药和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⑷藻类已成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生物(赤潮)。

22.3植物的主要类群

⑴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⑵所有的种子植物都有两个基本特征,⒈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

⒉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⑴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⑵特点:

种子包被在果皮里,不裸露出来;

单子叶植物:

子叶一片,须根系,平行脉,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花瓣为3或3的倍数

⑶分类双子叶植物:

子叶二片,直根系,网状脉,维管束环状排列,有形成层,花瓣为4、5或4、5的倍数。

1.植物的分类:

①依据:

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

②类群: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⑴特点:

⒈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⒉具有根、茎、叶、花和种子;

⑵代表植物:

马尾松、松、柏、杉、苏铁、银杏等,我国有“裸子植物故乡”之称;

银杏有“活化石”之称

种子植物

⑴生活环境:

生活在森林、溪沟、山野的潮湿环境里;

⑵主要特征:

⒈都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⒉背面常常长有孢子囊群,成熟的孢子散落出来,在潮湿的土壤上发育成叶状体。

⑶作用:

⒈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煤炭;

⒉蕨的嫩叶是非常可口的野菜;

⒊贯众、卷柏等可入药;

⒋肾蕨、芒萁和巢蕨为观赏植物;

⒌水中生活的满江红是优质的绿肥和饲料。

⑴代表植物:

地钱、葫芦藓

⒈没有真正的根,其假根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⒉茎弱小,没有输导组织;

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无机盐。

⒈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⒉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作用;

⒊植物界的祏荒者,先锋植物之一;

⒋植食动物的食物。

孢子植物

22.4动物的主要类群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作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蛔虫等;

一类是身仁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作脊椎动物,如鱼、蛙、龟、鹤和野兔等。

2.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分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①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是一类水生的多细胞动物;

⑴组成:

⒈由两层细胞围成,圆筒形,⒉消化腔;

⑵特点:

⒈有触手,身体辐射对称,⒉有口无肛门;

⑶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

⑷常见动物:

水螅、水母、珊瑚虫、海葵、海蛰。

病原体

②扁形动物:

⒈背腹扁平,身体两侧对称,⒉有口无肛门;

⑵生活环境:

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土壤中,有的种类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

⑶常见动物:

真涡虫、平角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米猪肉:

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猪肉体内形成的;

成虫身体扁平分节,长达2~4m,头部有吸盘和小钩)。

③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有完整的消化道;

多数生活在水中、湧湿的土壤中,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

蛔虫、钩虫、蛲虫、丝虫(易使人患蛔虫病、蛲虫病等肠道传染病)。

④环节动物:

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身体表面常常包有贝壳;

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有的生活在陆地湿润处,有的生活在海洋中;

蜗牛、田螺、乌贼、章鱼、鲍、贻贝、扇贝、鱿鱼;

⑷作用:

⒈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⒉能培育出名贵的珍珠,⒊是鱼类天然的饵料,可作家禽和家畜的饲料,⒋破坏海港建筑和危害农作物和贝类养殖。

⑤软体动物:

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动爬行;

生活在海水、淡水、土壤及陆地潮湿环境中;

蚯蚓、水蛭、沙蚕、蚂蟥;

⑷作用(特指蚯蚓):

⒈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分解有机物促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⒉可以药用,可以当作饲料饲养家禽,可以作为垂钓饵料,⒊可以加工成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扩展】蚯蚓:

⑴运动:

刚毛;

⑵呼吸:

湿润的体壁;

⑶分泌黏液以保持湿润;

⑷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昼伏夜出。

⑥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⒈全身被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⒉身体分节,多数体节有分节的附肢,⒊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

⑵分类:

昆虫纲(蝗虫)、甲壳纲(虾)、蛛形纲(蜘蛛)、多足纲(蜈蚣);

⑶结构:

⒈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3部分,⒉胸部有3对足,多有2对翅(有些昆虫仅有1对翅,如蚊、蝇等;

有些昆虫没有),⑷作用:

⒈是鱼类的天然食物,⒉是促进植物的传粉,⒊防治有害生物,⒋被人类所驯养或被食用、药用,⒌传播疾病和危害几乎所有的植物(小提示:

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

⑸常见动物:

虾﹑蟹、蜘蛛﹑蝎子、蟑螂﹑蝗虫、蜈蚣、蚊、蝇。

侧线

尾鳍

背鳍

变温动物(即体温不恒定)

⑦棘皮动物:

全部生活在海水中,五辐射对称,体表有棘;

⑵常见动物:

海星、海胆、海参;

⒈危害贝类、藻类养殖,⒉可供食用或入药,有很高的人工养殖价值。

胸鳍

鸟类

哺乳类

3.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又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恒温动物(即体温恒定)

臀鳍

躯干

腹鳍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①鱼类:

⑴主要特征:

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鳞片,体呈流线型(减少阻力),用鳃呼吸(鳃丝密布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场所),用鳍游泳,(心脏有一心房和一心室);

⑵生殖方式:

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⒈淡水鱼品种: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⒉海水鱼品种:

如:

带鱼、鳕鱼、鳓鱼、鲐鱼等,⑷作用:

⒈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⒉可以制成药品、饲料、皮革制品。

②两栖类: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

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可辅助呼吸,(心脏有二心房和一心室);

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青蛙、大鲵、蝾螈、蟾蜍;

⒈农业害虫的天敌,⒉人工养殖的牛蛙可供食用,⒊多种药物的来源,如蛤士蟆油和蟾酥。

③爬行类:

真正的陆生动物。

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可防止水分蒸发,适宜干旱的环境),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

卵生,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

⒈为人类提供了皮革制品及多种名贵药材,⒉一些有害动物的天敌,⒊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④鸟类:

鸟类是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减少空气的阻力);

龙骨突薄,愈合中空;

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双重呼吸);

有喙无牙齿,直肠短;

卵生,体内受精,陆上产卵(体外发育);

⒈人们饲养的家禽都是由鸟类驯化而成的,禽肉和蛋是人类的重要食品,信鸽可以传递书信,⒉鸟粪还是优质的肥料,⒊美丽的鸟羽和悦耳的鸣叫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绚丽多彩;

⒋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⑤哺乳类: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

大多体表长有毛、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和犬齿,大脑发达,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内有膈;

胎生、哺乳;

⒈人类饲养的各种家畜是人类肉用、役用的主要对象,⒉鹿茸、縻香等是优质的药材,⒊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狮、海牛、穿山甲、鲸鱼、海豚、鸭嘴兽、北极熊、大熊猫。

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3.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1.生态因素:

①定义: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②分类:

⑴生物因素:

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在内,⑵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2.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水:

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例如:

水分过多,植物窒息而死,水分过少,干枯而死,⑵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例如:

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够生存;

在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里,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②阳光:

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⑴绿色植物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在叶绿体中把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其他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依赖这些有机物为生,并从中获得他们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⑵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⑶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如有些植物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开花,③温度:

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地球上温度变化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

过冷或过热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⑵温度和降水总量这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如:

一片森林里的动物(ý

);

3.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或种间关系。

①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

⑴定义:

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⑵分类:

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⒈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彼此协作,互为有利,例如:

蚂蚁共同搬运食物;

⒉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为争夺空间、食物、配偶而发生的争斗现象,例如:

羚羊为争夺配偶发生争斗;

②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⑵分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共栖。

⒈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例如:

狼吃兔;

⒉竞争:

两种生物因利用同一有限资源发生的斗争,例如:

小麦与杂草;

⒊共生:

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至少一方不能生存,例如: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⒋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例如:

蛔虫与人;

⒌共栖:

两种都能独立生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无害,例如:

海葵与寄居蟹。

23.2生态系统概述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①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②类型:

水域:

海洋、淡水、湿地;

陆地:

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

生物

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动物(植食性和肉食性)

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费有机物。

消费者

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

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和土壤等

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作食物链;

②写法:

⑴起点是绿色植物(生产者),终点是顶级消费者,⑵用单向箭头连接,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⑶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

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后的四个去向:

①呼吸散失;

②自身储存;

③残落物、遗体;

④流入下一营养级。

2.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②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3.营养级的划分: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能量来源: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②能量流向: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③过程:

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

④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单向流动;

⑤能量流动所形成的关系:

形成了金字塔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动物摄食

5.物质循环(碳循环):

①物质来源:

无机环境;

②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③物质循环的特点:

⑴全球性,循环性,⑵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④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6.富集作用: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富集作用常常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特点:

相对稳定;

动态平衡。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①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调整本身各成分的数量,克服了系统内部的变化及外界的干扰,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③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

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简单,调节能力越弱。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

⑴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

⑵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

此外,引进物种不合理也会造成外来生物入侵。

第24章人与环境

24.1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1.倍增期越短,人口增长越快。

2.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3.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过量的人口造成对粮食、淡水、土地、能源等的需求不断加大。

4.粮食问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①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⑴发展农业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

⑵节约粮食,避免浪费(每个中学生力所能及的);

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5.水资源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也是限制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①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上,我们每个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就是节约用水。

(②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

⑴加强对水质的监测;

⑵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⑶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我国已属于低生育率国家

6.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遮消耗能源物质。

7.世界人口增长得如此之快的原因:

世界人口增长得如此之快,是因为人的出生率大大超过了死亡率。

8.计划生育:

①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

降低出生率;

②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

③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4.2关注农村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