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9797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2008生物高考选择题专项解析(一部分)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

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所以本题应该选A。

本题主要考查自身对照的运用。

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会使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而出现休克等症状,而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血糖来恢复。

注射胰岛素出现症状只能说明胰岛素与症状的相关性;用注射葡萄糖溶液使症状消失说明了此症状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

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

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

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硝化细菌能以NH,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部分内容,硝化细菌是自养细菌,能利用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为自身生命活动合成ATP,故氨可作能源物质,同时也可把氨转化成氨基酸或核酸、ATP等物质,故也可作氮源,A正确;某些细菌如光合作用细菌就能完成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来合成有机物,B也正确;生长因子的概念就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需要补充的一部分小分子有机物,C也正确;含伊红和美蓝的培养基是专门用来鉴定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使用时,将带菌材料接种在灭菌的伊红-美蓝培养基中,如果材料中含有大肠杆菌,就会在培养基上长出具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菌落,所以本题应该选D。

4.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C

A.3B.4C.9D.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粘性末端,同时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且不同的内切酶切后的片段不一样,如果将图中的三个切割位点自左至右依次标为甲乙丙,由甲处切,可产生两个片段,即a和右边的b+c+d段,如果只从乙处切,就有a+b和c+d段,如果只从丙处切,就有a+b+c和d段,甲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乙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甲丙同时切,就可a、b+c、d段三种片段,甲乙丙三者都同时切,就有a、b、c、d三种片断。

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这三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片段种类有四种(即a、b、c、d四种);从其中二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三种(即a+b、b+c、c+d三种);只有一个切点,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二种(即a+b+c、b+c+d三种)。

故最多能产生片段种类4+3+2=9种。

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务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融合方面的内容,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时,均可采用离心、电刺激、振动等物理方法或化学促融剂如聚乙二醇等方法;植物细胞的外面因有细胞壁会影响细胞的融合,故应在实验前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接触性抑制效应,故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就是利用经抗原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而成的;甲乙两个品种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当于形成了异源四倍体,而常规的杂交形成的是二倍体,只有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所以本题应该选D。

6.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D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判断元素是否必需元素通常用溶液培养法。

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

8.下列对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根瘤菌在植物根外也能固氮

B.根瘤菌离开植物根系不能存活

C.土壤淹水时,根瘤菌固氮量减少

D.大豆植株生长所需的氮都来自根瘤菌

【答案】C

【解析】根瘤菌是共生固氮菌,可独立生活在含化合态氮的环境中,但不能进行固氮,因为固氮过程所需要的[H]须由寄主细胞提供。

大豆所需要的氮素有的高达80%以上可由根瘤菌来提供。

根瘤菌是好氧性细菌,当土壤淹水时使豆科植物根系缺氧,豆科植物生长不良且不利于根瘤菌的生长繁殖,固氮量会减少。

9.下列关于病毒叙述,正确的是D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案】D

【解析】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生物,只能在细胞内进行生长增殖,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内,囊膜具有保护和寄主细胞膜上受体融合而侵入的作用。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就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0.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A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答案】A

【解析】当体内的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增殖加快,细胞周期缩短)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较多的抗体,使血清中抗体浓度增加。

11.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溶液培养法:

如果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评价:

本题难度较易。

试题所考察内容虽然不是该节课的重难点,但是确实研究确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方法,考察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学生需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的内容,以及物质过膜方式的内容。

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不是自由扩散,当小肠中的葡萄糖的含量较多时,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当小肠中的葡萄糖的含量较少时,则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是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协助扩散,即需要载体但不耗能。

H2CO3/NaHCO3作为缓冲物质,主要对维持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恒温动物,内环境的温度并不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人体的内环境的概念的范畴应该与细胞外液的范畴相同,而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评价:

本题的考察难度较难。

关于协助扩散的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因此学生只能通过排除法认定葡萄糖的过膜方式不是自由扩散来判断。

13.下列对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瘤菌在植物根外也能固氮

B.根瘤菌离开植物根系不能存活

C.土壤淹水时,根瘤菌固氮量减少

D.大豆植株生长所需的氮都来自根瘤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生物固氮中根瘤菌的一些知识。

根瘤菌是共生固氮微生物,因此只有与豆科植物共生才能完成固氮过程。

但是根瘤菌离开豆科植物的根系仍然可以存活,因此在种植豆科植物的时候可以使用根瘤菌拌种。

由于根瘤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因此当植物被水淹是,土壤中氧气含量减少,从而导致根瘤菌代谢缓慢,固氮量减少。

大豆植株生长所需要的氮素主要来自根瘤菌,还有一部分氮素来自于土壤溶液或其他固氮微生物等。

评价:

本题难度较易。

对于根瘤菌的内容是生物固氮的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学生普遍掌握较好,但是考察的内容比较灵活,并不是完全是教材内容的一个考察,而是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14.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有关病毒的知识。

病毒的一些基本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包括病毒必需营活体寄生,因此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核酸位于蛋白质外壳内。

而人类免疫缺陷型病毒(HIV)感染后将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人类患上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评价:

本题难度较易。

对于病毒,这是生物学中的一类特殊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这些都奠定了它作为生物学中“特殊分子”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通常将其单独列出。

而本题的考察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中的原内容,因此难度不大。

而且D选项中并没有使用HIV及AIDS这两个英文简称,对部分学生难度可能有所增加。

15.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免疫的内容。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或者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评价:

本题难度较易。

本题涉及的内容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学生需要的也仅仅分析一下迅速增殖即细胞周期变短,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从而可以产生大量的抗体,使体内抗体浓度增加。

16.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D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雌激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上的考查。

离体的卵巢仍具有其生理功能:

能分泌雌激素,它的分泌受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的调节。

故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应增加。

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再作用于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能够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根据题意:

A、B、C错。

17.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C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C4植物叶片的结构以及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属于理解应用层次上的考查。

玉米属于C4植物,其叶片结构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

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

C4植物中构成的维管束的鞘细胞比较大,里面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4植物通过PEP固定CO2的反应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的,放出的四碳双羧酸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中,放出CO2参与完成C3途径。

所以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薄壁细胞形成淀粉。

在适宜条件下,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的形成,而在低温(影响暗反应的进行)低光照强度(影响到光反应形成ATP和NADPH)条件下,叶片光合强度低,没有光合产物的积累。

由于维管束鞘细胞里含有没有基粒(或没有发育好的基粒)的叶绿体,故一般不能进行光反应(因光反应是在有基粒的叶绿体中完成)。

根据题意:

A、B、D错,【答案】C。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上的考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以及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受到干扰,恢复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A选项,由于生物种类增多了,其抵抗力稳定性就提高,故A正确。

B选项,通过管理即除去了非牧草植物,合理调整了能流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牧草中,提高了牧草的产量,生物种类减少了,其抵抗力稳定性应降低,故B错。

C和D选项,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都增多了,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都下降。

故C、D叙述都正确。

【答案】B。

19.下列关于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噬菌体通常在植物细胞中增殖B.病毒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C.青霉素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增殖D.癌症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无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病毒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上的考查。

A选项,噬菌体是一种专营寄生在细菌体内的一种病毒,它的增殖通常在细菌细胞中进行,故A错。

B选项,在基因工程中常使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故B正确。

C选项,青霉素可有效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而不能抑制酵母菌和霉菌以及病毒的增殖,故C错。

D选项,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三类:

一类是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二类是化学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三类是病毒致癌因子,能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癌病毒或致癌病毒,所以癌症的发生与病毒的感染有关,故D错。

【答案】B。

20.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C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与免疫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属于理解应用层次上的考查。

A选项,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属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故A属于免疫过程。

B选项,由于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HLA,如果将别人的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认出这是“非已”成分而加以排斥,所以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属于免疫过程。

C选项,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应用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不属于免疫过程。

D选项,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酵母菌有核膜,而固氮菌没有 B.酵母菌有细胞膜,而固氮菌没有

C.黑藻细胞有线粒体,而蓝藻细胞没有 D.黑藻细胞有内质网,而蓝藻细胞没有

2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24.下列有关番茄代谢或调节的变化趋势图,正确的是A

25.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含有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

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

D.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26、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2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28、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29、为获得纯和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D

F1

花药

叶肉细胞

F2

Fn

单倍体

纯合高蔓感病植株

与纯合矮蔓抗病植

杂交

纯合高蔓抗病植株

转基因植株

加倍

筛选

导入

抗病基因

培养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任取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30、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C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31、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B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2、下列有关人体糖类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糖类可由某些氨基酸脱氨基后转化产生

B.糖类在供应过量的情况下可转化成脂质

C.肌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

D.肝糖原分解代谢出现障碍可导致低血糖

【答案】选C

【解析】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只能经过糖酵解生成乳酸,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再在肝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