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989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Word格式.docx

而张和清等人通过云南省某一农村推行的社会实践中,认为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当下中国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转向。

孙唐水则认为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照料中的独特作用是由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价值理念以及它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可见,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回顾已有研究的时候,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大部分依然停留在对养老现状的分析和对养老模式的探讨上,在具体的国家如何主导、社会怎样参与等方面,也仅有理论上的探索,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将社会工作引入到农村养老中,但是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还是很少,更没有提出具体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而本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

三、理论基础——优势视角的模式

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方法立足于问题视角,认为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解决这些问题出发来帮助案主更好地适应生活。

如果将问题视角模式运用到老年服务中,问题的标签对老年人有蚕食效应,会改变老人对自身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

长远看来,这些变化融入老人的自我认同,使老人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这将极大地限制老年人自我力量的发挥。

而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它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服务对象、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把眼光投向可能性。

塞勒伯提出:

“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个体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所以本文采用优势视角模式来探索介入农村养老的有效途径。

简单地说,优势视角实践就是动员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他们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其中蕴含了几个基本信念:

(1)赋权(empowerment),是指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它不仅仅是为案主倡导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赋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以实现。

(2)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个人具有面对逆境时的反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引导下,个体可以自己超越和克服困难。

(3)对话与合作。

通过对话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带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通过合作,真正了解案主的期望和所需,使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代理、他们的顾问。

因此,用优势视角的实践模式指导农村养老服务的提供,使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老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工作者在与老人的相互合作中发掘和利用这种资源,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优势视角还不是一种理论,但它却开创了一种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抽样方法与样本确定

本文作者利用寒假时间,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各抽取了一个省份——江苏、云南和陕西,利用熟人社会的关系网,在各自所居住的农村开展调查,以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所在的三个地区在地域特点、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地区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所以利于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采取的是非概率抽样——滚雪球抽样的方式。

在样本的确定上,作者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判断标准,即发展中国家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拟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开展调查。

但是经过预调查发现,60-64岁阶段的老人基本不存在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所以为了增强调查的针对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在实际调查中,作者将调查对象的年龄提高到65岁以上。

由于老年人群的某些特殊性(例如老年痴呆、听力障碍、身患重病的老人不适合接受调查),使得调查结果未能全面反映出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这是本次调查的一个局限。

(二)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调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采用个案访谈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深入的交谈,以获得详细、生动、丰富的资料,前期的调查既作为一次预调查,也作为后期调查的补充。

三个地区分别做了20个个案访谈,详细记录了访谈情况。

后期根据前期调查的情况设计问卷,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调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由访问员亲自填写,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

三个地区总共做了226份问卷,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95.1%,其中江苏75份,云南73份,陕西67份。

(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辅相成,本文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求对样本在总体上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把握,保证结论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对个案访谈的结果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作为定量分析的补充,使得出的结论更丰富、更具体。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五、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一)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此次研究共调查65岁以上老人215个,其中男性为98人,女性为117人,性别比为84:

100;

在年龄构成上,所有被调查老人中,65-69岁占25.58%,70-74岁占23.26%,75-79岁占26.51%,80-84岁占17.21%,85岁以上占7.44%,其中最高年龄为90岁。

分地区来看样本的年龄分布,三个地区有明显区别。

如表1:

表1:

分地区老年人年龄分布比例(n=215)%

地区

65—69岁

70—74岁

75—79岁

80—84岁

85岁以上

江苏

云南

陕西

14.67

42.47

19.4

16.00

26.03

28.36

25.33

20.55

34.33

29.33

4.11

17.91

6.84

总计

25.58

23.26

26.51

17.21

7.44

江苏地区80岁以上的老人占44%,而云南和陕西分别只占10.95%和17.91%,而且在8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中,也是江苏地区的比例最大。

从上表可见,江苏高龄化的趋势比较严重,而云南和陕西的老年人口相对年轻。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在介入农村养老的过程中要注意地区差异和针对性,特别关注那些老龄化较早、高龄化趋势明显的地区。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被调查者中,文盲占59.1%,小学占32.6%,初中占7.4%,高中及以上占0.9%,可见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因此我们在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老人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情况,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老人进行交谈,这在调查中笔者也特别注意到了。

婚姻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

老年人倾向于从配偶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和日常生活照顾,子女大多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提供不密集、短时间的支持,配偶提供支持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能性最大并且支持范围也最为广泛。

在我们的调查中,无配偶老人的比例几乎占到全部老人的一半(如图1)。

因此,如何为农村无配偶老人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做好无配偶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养老工作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养老资源利用现状

1、经济供养

老年人经济资源的多少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物质生活的质量。

调查发现,农村老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如表2所示:

表2:

分地区受访老人的月收入(n=215)%

 

300元以下

60.0

41.1

59.7

300~499元

8.0

38.4

23.9

500~699元

0

9.6

4.5

700~899元

2.7

8.2

900元以上

29.3

7.5

不仅地区之间农村老人的收入存在差距,江苏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云南和陕西的农村老人普遍集中在低收入阶段,而且整体上三个地区农村老人的收入水平均比较低,在215个样本中,有53.5%的老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下,而只有13.5%的老人月收入在900元以上。

可见,经济问题依然是农村老人养老中的主要问题。

这一结论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来说明。

一方面,调查发现,在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中,因为没钱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占到了38.2%,经济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身体等方面的健康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

这个结论在我们的访谈中可以找到进一步解释:

个案一,女,78岁,丧偶,与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同住在一起,另有四个女儿。

老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从政府领取的低保。

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五六年了,但是没有去治疗。

正如老人所言:

“没钱也没办法,只能熬一天算一天了,政府已经对我很好了,子女不好是怪不得别人的……”“出门串亲戚是要花钱的,我又没什么可以给别人的,还是算了吧。

个案二,男,73岁,与配偶居住在一起,有三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另有三个女儿。

老人除了依靠自己的积蓄,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子女给的赡养费,但是数额很低,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子女才会给两三百。

老人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但是“不发病的话是从不去医院的,去医院要花大钱的!

……血压自己感觉一下就知道是不是正常了,平时吃的药也是最便宜的。

没办法,子女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另一方面,在调查老年人是否需要经济帮助时,有43%的老人表示需要帮助,但是考虑到实际调查中有些老年人碍于面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实际情况应该比这个比例更高。

因此,从老人的主观需求上来说,经济困难也是养老中的主要困难。

事实确是如此,在笔者走访农村调查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一再强调“缺钱”,在经济方面向我们表示了强烈的求助意愿,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调查为他们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

老人的收入来源越多,提高经济收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我们也对老人们实际的收入来源做了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有比较显著的差别。

江苏农村老年人的退休金收入在全部经济来源中的比例最高,达到36.0%,而云南和陕西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5.1%和20.1%。

退休金在老人的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所有收入来源中,退休金比较稳定且数额相对较高,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无疑是一个硬保障。

但实际上,农村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绝大多数都靠土地为生,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对大部分老人来说,退休金不可能成为他们的生活保障源。

而随着个体生理机能的衰老,无法从事大量农业劳动成为老人们的共性,收入也就随之减少了。

表3:

分地区老人的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

数量比例

数量比例

退休金

2736.0

1115.1

1420.1

52

子女赡养费

2432.0

5778.1

4567.2

126

政府救助

912.0

11.4

23.1

12

农业收入

3344.0

1723.3

2537.3

75

征地补偿

11.3

00

3

亲戚救助

22.7

5

积蓄

1013.3

11.5

13

75100

73100

67100

215

除了退休金,政府救助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一个重要依赖。

表3中,享有政府救助的老人有12人,其中江苏地区就占有9人,地区之间政府救助的落实程度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落实情况相对较好。

由此可见,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2、生活照料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各项生理机能老化,身体素质下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病和需人照料的可能性随之上升。

在我们的调查中,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就有69.5%,超过了全部老人数量的2/3。

表4:

分年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完全不能自理

部分不能自理

完全能自理

年龄

64—69岁

0.0

2228.6

3325.6

55

1823.4

3223.3

50

1924.7

3826.5

57

133.3

1418.2

2217.2

37

266.7

45.2

107.4

16

3100.0

77100.0

135100.0

表4是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全部集中在80岁以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完全能自理的老人比例下降。

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是养老中的一大困难,谁来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

怎样照顾老人?

如何才能照顾好老人?

这是在养老服务提供中特别关键的一方面。

众所周知,在农村,家庭是老人获取生活照料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可喜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并不多,所有受访老人中,只有18个老人卧病在床时无人照顾,有79个老人未曾有卧病在床的情况,剩下118个老人卧病在床时都能够得到照顾,其中,有老伴儿照顾的占25.7%,有子女照顾的占77.9%。

但在深感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依然有13.2%的老人无人照料。

在探究其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老人是因为老两口都已经年老力衰,没有能力长期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儿,更有些丧偶的老人独自居住,无人照应。

虽然老人们子女数多(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老人的现有平均子女数是4.45个:

江苏,4.08个;

云南,4.14个;

陕西,5.15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得到的家庭照顾也多。

我们的访谈为我们呈现了这一问题:

个案三,女,81岁。

“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家一两次,媳妇儿又不是自家人,有时候婆媳关系不好非但得不到照料,还得反过来孝敬‘她’。

女儿虽好,但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算偶尔回娘家服侍一阵,也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在调查中,很多老人都为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情况。

在农村,老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非常普遍,而事实让这句话落空了。

在我们调查老年人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时,我们发现选择最多的就是子女在外工作(如图2),这也证实了老人们所说,得不到生活照料的很大原因就是子女不在身边。

实际上,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早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

笔者在自己的家乡了解到,三个地区的农村外出打工现象都已非常普遍,江苏农村甚至已经开始流行出国打工。

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其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家庭户的22.83%;

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

这些数据表明,空巢家庭老人已经成为农村养老中的一大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在介入农村养老的时候要对这部分老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3、精神慰藉

我国卫生部2000年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农村每10万个老年人中有74.73人自杀,比全国农村总人口的自杀率高出53.85个十万分点,1990年农村老年人口自杀率比全国农村总人口自杀率高42.96个十万分点,1995年高52.19个十万分点,2000年高53.85个十万分点,随着近年来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自杀率等不断攀升,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但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精神健康方面,对城市老人的关注明显多于对农村老人的关注。

那么农村老人的精神现状究竟如何?

他们是否也缺乏精神慰藉?

农村养老中精神养老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所有受访老人中,有85.6%的老人有关系比较好的老年朋友,而且在我们的访谈中,很多老人表示会经常跟朋友一起打牌、散步或者唠家常;

有55.3%的老人平时会找人诉说心事,剩下44.7%的老人表示不会找人诉说心事或者没什么心事可说。

在询问老人是否在精神生活方面需要帮助时,只有7.44%的老人表示需要。

由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相对于其他方面要好一些,不管是在实际人际资源上还是在主观需求上都体现出这一点。

而且调查发现,农村老人的精神支持源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如图3,在全部老人中,有194人的子女和小辈会经常探望他们,有98人的老年朋友会经常探望他们,邻居和其他亲属的数量分别为72和60,由此可见,农村老人的主要精神支持来源依次是亲人、朋友和邻居,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阐述的那样,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这一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这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所以老年人的精神支持源也是按照差序格局所描述的那样“由近及远”。

图3:

您在家时是否会有以下这些人来看望您?

4、受助意愿

由于笔者调查的目的之一是探索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养老,所以在调查老年人养老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调查了农村社区的助人现状与老年人的受助意愿。

结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

以前您的邻居是否会来帮助您?

表6:

如果有人给您提供帮助,您愿意接受吗?

频数

比例

经常

22

10.2%

偶尔

120

55.8%

从不

73

34.0%

100.0%

125

58.1%

90

41.9%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助人传统比较好,邻居经常会来帮助的占10.2%,偶尔来帮助的占55.8%,从不来帮助的占到了34.0%,而在老人的受助意愿方面,有58.1%的老人愿意接受帮助,41.9%的老人不愿意接受帮助。

这个比例可以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王思斌教授《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一文中找到解释。

“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受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及传统福利意识形态(主要是儒家和道家观念)的影响,人们主要是在具有血缘和亲属关系的范围内相互帮助,人们向他人的求助是消极的,这种对他人的消极求助行为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

我们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论断,我们的问题是“您更希望以下哪种人来帮助您?

”选项有两个,一是“熟识的乡亲、邻居”,二是“不认识的陌生人”。

结果在选择愿意接受帮助的全部老人中,有69.67%的老人表示需要自己熟识的乡亲、邻居帮助自己。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老人不愿接受帮助的原因,笔者将此问题设计为开放式问题,由于答案比较集中,故整理结果如下图:

在所有不愿接受帮助的老人中,有28个老人认为“自己有子女,如果接受别人的帮助会丢面子”,有27个老人表示“不愿欠别人的人情”,有13个老人认为“社会没有人情味,不会有这样的好事”。

由此可见,如果想真正帮助农村老人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减轻他们的这些顾虑就显得非常必要。

六、社会工作的介入

以上调查分析,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角度为我们呈现了现今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现实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该怎样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