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9907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doc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1.折柳:

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惯,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

“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2.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3.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

‘卿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

‘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6.咏絮:

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7.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8.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9.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0.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11.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12.梅子成熟:

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3.春草(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意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

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递相延续。

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绝。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

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14.湘竹:

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15.黍离: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

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

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

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16.芭蕉:

孤独与忧愁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例: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7.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

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18.桑榆:

《淮南子》:

“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

“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19.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0.双鲤: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21.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22.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23.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

“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唐卢殷《晚蝉》: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4.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26.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27.青鸟:

“青鸾”“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诗云: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28.群鸥:

源于远古传说,在流传中获得了约定性和稳定性,成为原型意象。

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心机,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

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9.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

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30.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31.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3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3.浮云:

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4.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5.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36.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

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37.陇头流水:

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38.巫山云雨:

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

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

39.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

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40.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41.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42.春:

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

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

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43.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

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44.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45.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46.寒食: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7.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48.寒冬:

比喻陷入困顿、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等。

如“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

”(韩愈《赠张籍》)

49.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王实甫《西厢记》: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0.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

范成大《横塘》又有: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51.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2.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53.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4.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55.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6.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57.长城:

《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8.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59.关山:

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

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60.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

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

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

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1.柳营:

指军营。

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

“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62.南冠:

指囚犯。

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

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63.烽火:

比喻战火或战争。

指战火连年不断。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4.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65.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66.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例如“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

”(孟亮揆《于忠肃墓》)《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67.击楫:

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

“(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

“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

“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68.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69.白云苍狗:

慨叹人事和世态的变迁迅速、出人意料。

如“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可叹》)

70.庄周梦蝶:

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

胡(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

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

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71.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杜甫《短歌行》: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72.怀桔: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

术谓曰:

‘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

’绩跑曰:

‘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

“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

“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