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04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校长报告主报告.doc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沈阳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报告

夏敏

二○一三年十月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沈阳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报告

夏敏

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这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是在新形势下学校调整专业发展战略并提出“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提高能力,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会议的主要任务有三项:

一是进一步确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要求,在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国家提出本科教学工作新要求的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有基础以及学校的发展愿景,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突出重点、凸显特色、形成共识,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是针对制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快调整,重点建设,深化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是明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明晰学校、学院和教师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责任,解决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主体问题。

现在,我代表学校做本科教学工作报告。

一、六年来本科教学工作发生深刻变化

从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至今,全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使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在专业建设发展战略上,明确了专业建设的着力点,重点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学校确立了“支柱性专业学科省内一流,标志性学科专业国内一流”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的着力点。

2010年和2012年先后出台了《沈阳师范大学“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沈阳师范大学“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与重点扶持专业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创优、扶强、扶特”的专业建设思路,集中打造重点专业优势和特色,增强重点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使专业建设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和明确。

2012年学校遴选出21个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和重点扶持的专业,在对省内外同类专业调研与比较分析基础上,查找各重点专业存在的问题,确立建设目标和任务。

学校通过与相关学院和专业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建立校级重点专业年度报告制度、校级重点专业动态机制和投入1000万重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予以资助等具体措施,大力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是在教学理念上,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新观念,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学校恪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不断深化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本科教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广大教职工的价值追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在转化为广大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

2007年英语类、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生物科学类、化学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等专业专业实行了按类招生、分流培养,2008级以后学生实行了大学英语分级分类教学。

尤其是学校在实行优秀学生转专业制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2012年出台了《沈阳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和《沈阳师范大学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实施办法(试行)》,从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开展了三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全校20个学院的8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申请人数为440人,转专业人数为380人,成功率为86.36%;全校25个教学单位中,16个教学单位采取了系统外预选课、增加课程数或授课教师、“师生双选”等措施,实现了专业课选课进一步放开。

“双放开”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2012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对我校“双放开”政策进行了报道,指出我校是“辽宁省高校中惟一对所有学生实行转专业政策的学校”。

三是在“质量工程”上,项目的量和质有明显增长,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新突破。

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由55个增至252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由1个增至4个,省级重点专业由4个增至17个,省级精品课程由11门增至54门,省级教学团队由2个增至8个,省级本科教学名师奖由3人增至12人,省级教改立项由12项增至4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由19项增至51项。

获批国家级精品开放课3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零的突破。

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校每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批数量均居全省高校的前列,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我校各专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几乎覆盖全部校级重点专业,非校级重点专业也获得了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突破,2013年我校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数量达到83个,获经费数量947.5万元,创历史新高。

四是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衔接。

加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三位一体、四年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均应具有一次文化艺术实践、一次社会实践、一次创业活动、一次创新活动的“四个一”经历;创新小学期实践活动,形成了我校鲜明的小学期实践活动特色;提高实践学时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的最低学分要求;推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创业创新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的课程化、学分化。

学校共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实现了本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历史性突破。

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92项,662人次,竞赛获奖指导教师442人次。

2012年、2013年学校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0项,国家级项目57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是在教师培养方式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校更加关注专业发展视角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为引导教师职业规划,满足个性发展需求,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提供教学咨询与服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创建优秀的教学文化,创新教师培育的新模式,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促进教师追求教学卓越,2012年3月学校启动了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制定《沈阳师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方案》即“12345”方案。

确定了以“明确教师定位,促进教师发展”为主线,以开展“两项重点、三个载体、四类服务平台、五个数据库”为建设目标。

学校通过举办教授讲堂、名师公开课、教授公开课等活动,注重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青蓝工程”,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培养,构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通道。

共举办各类讲堂、公开课155场,“青蓝工程”组队69组,有来自22个教学单位的138名教师参与项目,打造校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27支、本科教学名师26名,青年教学标兵20余名。

2013年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辽宁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为省内高校中首批8个省级示范中心之一。

   

六是在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上,形成了有效的质量评价新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出台《关于加强沈阳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2009年起,学校提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要求,规定参评教学型教授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必须为优秀。

这项要求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对教学的投入;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2011年起又推出“教学质量双月报”制度,对多次受到学生表扬的教师予以公布,对多次受到学生批评的教师予以警示,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监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起,连续两年发布《沈阳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学院也同时发布院级教学质量报告。

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更加主动、开放、透明、有效;2013年学校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日常教学环节的考核纳入本科教学名师奖评选的指标体系中,丰富了教学评价的内涵。

2013年上半年学校对全校85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开展了本科专业建设状态评价工作。

既与省级专业综合评价相衔接,又能结合学校实际,充分体现校本性,评价工作对74个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排名,并进行了深度分析,使学校深入了解和掌握了各专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校级重点专业的遴选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引领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七是在学生管理体制上,组建本科生教育部,建立了“协同育人”的新体系。

学校确立了“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育人理念。

2010年推行了机构大部制改革,成立本科生教育部,充分发挥本科人才培养的综合育人功能、整体育人功能和衔接育人功能。

本科生教育部整合本科教育资源,系统设计和开展本科教育工作,部内相关部门相互补台,团结协作,合作育人,共同推进了诚信考场和诚信档案建设、学生转专业与选课“双放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和学分化、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等工作,衔接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等五条教育工作链,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成才服务、素质教育等五大工作系统,建立了本科生“协同育人”的新体系,育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六年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在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全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六年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辛勤工作、甘于奉献的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甚至构成我们未来发展的严峻挑战。

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尚需进一步更新;专业的溢出效应尚需提升;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尚需破解;教师职业精神和教学能力和水平尚需提高;教学管理和监控尚需加强;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凸显专业特色、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六年来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

六年来的本科教学工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校教学工作宝贵的无形资产,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校今后教学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

学校围绕“支柱性专业学科省内一流,标志性学科专业国内一流”的目标,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发挥重点专业的带动作用、引领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于2010年和2012年先后出台了推进重点专业建设的一系列文件,集中打造21个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和重点扶持的专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英语专业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作为一批本科B段招生,为学校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

我校从2008年—2013年连续六年专业一志愿报考率超过100%的14个专业中有11个是重点专业,所占比例为78%;在2013年本科招生中,一批本科B段招生:

文史类超省控线2分,理工类超省控线18分;二批本科招生:

文史类超省控线29分,理工类超省控线26分,这些招生效应主要是重点专业辐射效应所拉动的。

重点专业辐射效应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办学声誉,这些重要意义在全校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

第二,坚持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下放教学管理权限,调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协调发展。

我校的本科教育规模大、专业门类齐全、培养模式各不相同。

如果按照高度集权、大而统一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势必会出现教学管理不到位、信息反馈慢、责任不清、基层教学单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各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形成。

在本科教学管理中,应当继续坚持下放教学管理权限,强化以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作用,增强基层教学单位的管理活力,充分调动校院两方面积极性,特别是学院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工作在顶层设计、宏观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主体。

确立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是一切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础。

在学生培养中推进转专业放开制度、选课放开制度、学生评教等方面的改革,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坚持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并重

学校始终把教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六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深化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关键。

实践证明,坚持用整合促改革、用改革促提升的做法,是我校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学声誉不断提高的重要经验。

 三、今后五年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举措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国内国际间的激烈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高等教育大趋势就是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高等教育的投资多元化将使中国的高校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重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各类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校将面临着生源、专业结构调整、艺术专业调控、适应社会需求、特色专业建设等严峻挑战,我们只有超前规划好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凸显特色,不断创新,才能化解危机,面对挑战赢得主动,进而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今后五年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支柱性专业省内一流和标志性专业国内一流为目标,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推进实践型创新能力教学体系建设为保障,通过“三调、四改、五推进”,实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今后五年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1.搞好“三项调整”,促进专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我们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做好专业建设规划。

要站在辽宁、全国乃至国际大学专业建设的制高点,制定好《沈阳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18)》,用新的理念重估、重塑我校专业建设目标、思路与举措。

第一,不断调整思路

我们要注重专业发展中的社会需求与专业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从坚守“象牙塔”转向“象牙塔”和“接地气”相结合。

通过专业调整,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之中,抓住时机,拓展新的专业领域,使我校的专业设置能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二,适度调整规模

到2018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稳定在60个左右;2014年,取消23个专业方向招生,取消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法学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按类招生;2014年-2018年,每年将停招2-4个专业,警示并减招或隔年招3-5个专业。

通过适度调整专业数量,着力解决专业“多、庸、散、低”问题,鼓励增设能够填补省内外空白且具有市场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使专业结构和学校定位与未来发展目标相统一,并与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相匹配,集中精力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

第三,合理调整结构

到2018年,学校要完成专业总体布局的调整,理工类专业调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0%;文科类专业保持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0%;艺术类专业调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8%;其他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12%。

其中师范类专业保持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5%。

学校要建设支柱性标志性专业20个左右,约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0%,通过调整使专业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相适应。

2.深化“四项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

第一,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依据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教学综合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全面推进教学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重点深化以下四方面的改革:

——通识教育课程方面。

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出台《沈阳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方案(试行)》,建立“平台+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通识课划分为基础通识课、学科通识课和国设通识课三大平台;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艺术体育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四大模块。

今后五年建设基础通识课150门左右,通识核心课40-60门,提高基础通识课的课时费;学校将采用招标方式遴选通识核心课程,并设立建设经费。

对于优秀的课程优先列入通识核心课建设计划,对于较差的课程予以警示、限期整改或取消。

——教师教学考核方面。

学校将以课时数量为主的教师教学考核办法转变为以绩效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考核办法。

出台《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施办法》。

教师教学工作量分课程教学工作量和实践教学工作量两部分,课程教学工作量包括教师讲授和辅导的工作量(含实验课);实践教学工作量包括实习、毕业论文等基本实践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指导青年教师等创新实践教学工作量。

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课程教学工作量和实践教学工作量提出最低要求标准,各学院在此基础上可制定细则。

在考核中学校坚持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教师教学工作绩效在考核中的权重,突出教师教学成果和业绩在职务晋升、评优中的作用。

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建设与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奖励等教学绩效上来。

学校每年度公布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名单,设立“沈阳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工作业绩奖”,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并发放教学业绩津贴。

——课堂教学方面。

学校出台《沈阳师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转换角色,要针对不同课程,选择优质的、前瞻性的教材,不断将最新的教学成果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促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倡导教研活动,促进教学反思;要探索移动课堂、微课、网络课等现代化教学模式,推进数字化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要在全校范围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讨论,深入实际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各学院(部)制定本单位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建立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区,推出课堂教学试点建设课程,并组织校院两级的教学观摩与交流。

各学院(部)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进行评估验收。

学校将评选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及个人,并评选出100门“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同时确定为学校的教改专项,给予经费资助。

——考试制度方面。

学校出台《沈阳师范大学进一步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通过推进教考分离,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提高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保障“选课放开”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教考分离,进一步促进考风、教风和学风的一体化建设。

学校建立“沈阳师范大学本科生考试中心”,负责教考分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教考分离工作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学校先期组织宣传动员、推广经验、组织培训题库建设,于2014年9月起部分实施,2015年9月全面推行。

第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搭建“专业立交桥”。

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就业需求,在相通性和互补性强的专业,搭建“专业嫁接”、“课程嫁接”、“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专业立交桥”,促进不同专业交叉培养,实现专业和课程互通互联,满足学生学习和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推进联合培养。

利用“3+1”、“2+2”、“订单式”、“与企业对接定制式”、“国际化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建立国内外高校间和企业间联合培养机制。

——培养拔尖人才。

通过开展卓越工程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教授个性化研究课程等形式,探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第三,深化学分制改革

——破解学分制管理问题。

学校修订《沈阳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细则》和《沈阳师范大学学分制缴纳学费实施办法(试行)》。

解决学分结构、课程资源、学生选课、学生缴费、国设课等学分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鼓励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学校出台《沈阳师范大学修读双学士学位、辅修本科专业管理办法》,探索跨专业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多科性优质教学资源,鼓励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权,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鼓励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

利用国内外大学和沈北高校教学联盟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逐步实现校际间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实验互开、学分互认、设备互享、图书互借、信息互通,构建多领域高水平的跨校合作模式。

鼓励我校学生积极进行“跨校”学习,跨校修读通识课程、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第四,深化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

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采取开卷、开闭结合,平时作业成绩+综合测评,笔试+操作,实验研究为主、口试为辅,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评价方式,注重以能力和素质为重点的过程性评价,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严格规范平时成绩考核办法;鼓励学生作品展示、调研报告、刊发文章、工程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推进“五项建设”,促进专业一体化设计和整体发展

第一,推进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重点专业方面。

根据《沈阳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18)》要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毫不动摇地推动重点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薄弱专业,积极引导和带动中间层次专业。

学校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20个左右支柱性、标志性专业,首批重点建设英语、汉语言文学、教育学15个支柱性、标志性专业,这些专业要以“卓越”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级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达到全国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进入省内专业评价排名最前列;支柱性、标志性专业要瞄准国内省内同类一流专业水平确定建设方案,建设路线图要明晰,时间、目标与任务要对接,任务和责任主体要对位。

学校依据“一专业一策”的原则,分类指导,推进建设,学校向相关学院下达专业建设任务书,相关学院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要求,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学校要进行阶段性考核验收,并依据建设任务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

——特色专业方面。

学校通过“行业紧密型”、“技能强化型”、“国际导向型”和“学术拔尖型”等四个类型的分型建设推动专业定位,引导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促进标志性和支柱性专业建设和学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要综合考虑专业分化与综合、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等因素,按照关联性原则,统筹和整合资源,推进教师教育类、应用类、艺术类等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建设效益,形成与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社会建设与咨询服务、文化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