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027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

  1.2农药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农药2441t,平均施用量为12.75k加m。

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滥用农药。

据统计,该市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人数达近100人:

二是过量使用农药嗍。

农业生产中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施用量通常是推荐量的2—4倍,其大量使用,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加速了水源污染。

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农膜污染

  随着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塑料大棚及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统作者简介李若菲(1989一),女,河南漯河人,在读本科生。

研究方向:

农产品质量安垒地膜覆盖面积2.221万hm,占耕地面积的13.4%,约4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

残存于农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有关调查显示,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漯河市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迅速扩张。

目前,该市年存栏生猪逾200万头、奶牛4万头、肉牛8万头、家禽1845万只。

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粪便量逾200万t,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73万t左右。

大量的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同时,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造成蚊虫大量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1.5农业废弃物污染

  漯河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各类作物秸秆220万t,约1/5秸秆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

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秸秆因无法有效利用而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内及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51,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了附近的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2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

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kg/hm。

而当地施用量是其安全上限的3倍;

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1.2亿hm农田的平均用量达14.17kg/hm,漯河市农药施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当地残膜率与此相当。

这些化学合成物质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更重要的是,耕地污染严重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

耕地中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

不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继续在人体内累积,最终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3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特点,其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3.1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部1.]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缺乏管理手段和法律支持,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3.2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的现象。

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约束手段;

环保部门多是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3.3财政投入不足

  据调查,目前当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经费尚未纳入财政投入范围。

同时,国家对此也没有相关的防治经费,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4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3.5监测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位,影响了相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

同时,农业环境监测手段落后,也成为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化肥污染防治

  2005年,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化肥过量使用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一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切实提高该项技术的人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

2006—2010年,连续5年制定了《漯河市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

二是搞好有机肥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

重点推广有机肥积制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精制(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实施节水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等土肥新技术l0余项。

每年积造施用有机肥5.33万hm以上,开发研制有机肥、生态肥10万t以上。

三是建立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

该市每年安排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等中试试验基地12处。

四是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提高土壤农化的预警预报能力。

目前,该市已建地力监测点42个,在全市形成了覆盖四大土类的金字塔式监测网络体系。

五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户自觉自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积极性。

  4.2农药污染防治

  为做好农药的科学使用,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切实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

广泛宣传农药科学使用知识。

要求农药经营网点,采取专家坐诊、播放录像资料、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对来购买农药的农民开展技术咨询。

二是大力试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积极开展用药品种和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高毒农药替代工作。

三是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

把季节性市场大检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农药举报制度和案件查处联动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

每年对蔬菜生产区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4.3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3年,漯河市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的目标,先后组织制订2卷《漯河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49个品种。

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7家。

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27万hm2;

有178个农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

该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龙云集团的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国“一荤一素”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大提高。

全面推行市场准人制度。

  2003年l0月,该市在市区对蔬菜等重点监控农产品实施了市场准人;

2005年8月,又在全市3个区2个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

通过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区。

定期不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媒体和漯河农业信息网对外公布等措施。

禁止监测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

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国家禁、限用农(兽)药产品目录,严禁购买使用。

实行生产基地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不但有效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4大力发展沼气。

有效解决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

  漯河市将沼气建设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专1]下发了《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通知》,致力通过发展沼气解决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

截至2010年底,该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20.5万座,年消化养殖粪便逾40万t,提供优质沼液沼渣肥料逾80万t,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万t左右。

同时,积极推广沼气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5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焚烧秸秆情况逐年减少

  据统计。

漯河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20万t左右。

自2005年起,该市通过全面实施禁烧,推动了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比2005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夏季小麦秸秆主要以机械还田、工业化利用为主,基本得到有效利用;

秋季重点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和青贮技术。

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生物质发电,对原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年可消耗秸秆约30万t。

  5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漯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5.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清洁生产观念和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5.2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提升监管检测能力。

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及时回收废农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法防治,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施药规程。

保证用药安全。

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生物全降解塑料.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5.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施肥新技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

加大合理耕作、洁净操作等无害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规模。

  5.5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以沼气为纽带,实施种养相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

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6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

  大力示范推广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和技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交通隐患;

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其施用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达到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