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33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doc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

 

一、历史背景

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整整用了40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

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用了15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成果。

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他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为剩余介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导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菌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①(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82页。

所谓林木盗窃案是指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7月25日,历时九周的会议对林木盗窃所作的决议。

在德国,过去自治公社的残余延续下来,森林草地为公社所有,由农民共同使用,农民有权到森林采伐树木。

19世纪初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地主强占了森林、草地和过去由农民共同使用的土地。

农民们按老习惯去森林伐木,拾枯枝烂草、采集野果等,普鲁士政府为此制定法律,一概以盗窃森林论罪,仅1836年普鲁士法庭就审理了十五万宗林木盗窃案,占全部刑事案件的四分之三。

1841年莱茵省议会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时九周的辩论,认为对农民去森林采伐的惩治不够严厉,主张处以徒刑,入狱、罚款等。

马克思站在被压迫的农民一边,为农民辩护,痛斥反动统治阶级把立法作为保护其利益的工具,揭露了莱菌省议会的反动本质。

但是这件事对马克思震动很大,它使马克思深思:

为什么法总是保护有产者利益而使贫苦农民吃亏?

1842年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同当时的菜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展开了论战。

其原由是《莱菌报》发表了三篇描写摩塞尔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两篇通讯是由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彼.约.科布伦茨写的,通讯揭露摩塞尔地区是茂盛的林区,而该地区的农民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

反而出现柴荒。

该地区葡萄酒酿造者的困难状况和求助的呼声被上层分子看作是无耻的叫嚣。

这两篇通讯是为贫苦大众辩护,批评政府当局的。

因此它使当时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大为恼火,沙培尔针对上述两篇通讯写了两个训谕登在《莱茵报》第352号上,气势汹汹地指责作者歪曲事实,诽谤政府,造谣中伤,煽动不满,引起敌意等等,要《莱茵报》公开道歉。

马克思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对冯.沙培尔的指责进行了全面驳斥,对普鲁士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文章仅发表前两部分,还有三部分被查禁,禁止刊登。

不久《菜茵报》即被查封。

作为《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随即失业。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还就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展开了辩论。

工业资产阶级主张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封建贵族地主为了获得廉价的工业品主张自由贸易,两派都是为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但他们却说是为工人谋福利一工业资产阶级说保护关税可以保护工人就业,地主说自由贸易可以使工人用工资买到更多的工业品,使工人生活过得更好,其实二者都是剥削工人阶级的。

这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莱菌报》任主编时,还遇到一些政治庸人和反动文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不着边际的空谈。

马克思认为要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必须对资本主义

社会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

而当时,马克思认为,“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他非常乐意“从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去,“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政治经济学。

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他第一部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发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得出结论:

“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为了系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1857年拟定了宏伟的写作计划,他准备把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分为六册:

①资本,②资本的竞争,③信用,④股份资本。

第一编包括三章:

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⑧两者的统一。

马克思决定他的著作分册出版,第一分册分三章:

①商品,②货币或简单流通,⑧资本一般。

1858年马克思着手写第一分册,1859年写成并定稿,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现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巨著的第_分册。

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计划,按《资本论》一、二、三、四卷写作并出版。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秋写的,是为他上述经济学巨著写的总导言,是一篇未写完的手稿。

马克思在世时没有发表,因为马克思认为先谈带有结论性的原则和方法,不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中证明这些原理更为妥当。

1902年即马克思逝世后的19年,《导言》一书在马克思遗稿中发现,1903年在柏林由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首次发表。

《导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错误,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革命。

二、内容介绍

(一)生产

本节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研究生产的一般条件,而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这一节围绕政治经济学对象,讲了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指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孤立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的错误。

马克思说: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指出,人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人,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研究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把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当作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一点就连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也不能例外。

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指出了三个方面:

1.以孤立个人为研究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第一,孤立的个人是虚构的。

事实上不存在孤立的个人,无论是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所说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还是18世纪流行于西方国家的鲁滨逊故事都是虚构的。

第二,孤立的个人是一种错觉。

马克思指出.鲁滨逊的故事决不象一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是对极度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教人回到原始社会中去,正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让人回到原始社会去一样,无论是鲁滨逊或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都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对封建制度的要求,都是鼓励新生的资产阶级进行个人奋斗以发展资本主义。

孤立个人的观点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的,因此他们所谓的“孤立的个人”也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生产而孤立存在的。

第三,孤立个人的观点是违背历史的。

马克思指出: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越往前,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

在这里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追溯历史,指出,我们越是回顾历史,一直回顾到远古的原始时代,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不孤立,越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越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集体。

起仞,人们在氏族家庭中进行集体生产,后来在各种形式的氏族公社中进行集体生产。

个人根本离不开集体,一旦离开了集体,个人就无力同自然界作斗争并无法生存下去。

只有到18世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例如资本家雇用工人,地主出租土地,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等才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时候,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唯一动机才成为客观的必然性。

马克思还进一步说明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仍然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存在下去。

孤立个人的观点,产生在资本主义时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夜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强调个人独立自由的活动,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个人奋斗。

但是孤立的个人仍然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物”,人不仅不能离开集体,而且必须在社会中才能仃在和发展。

孤立于社会之外进行个人生产,就好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交谈而有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即使出现个别人偶然落荒到孤岛上并能生活下去,也是因为他已经在文明社会中生活了一个时期,学会了生产斗争和生活知识,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这种人也许能做到,但也是罕见的事。

例如英国的鲁滨逊,我国的自毛女,均是极其罕见的事。

2.立个人观点产生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马克思认为孤立个人观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对十六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十八世纪火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见”又说:

“这种十八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6世纪开始出现,当时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开始,18世纪是资本主义大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

他们的这些主张,正是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对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预见,并为它的诞生制造舆论的。

因此,他们所说的孤立的个人,也就是18世纪的个人,其实就是最初产生的资本家。

这些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古就有的,他们是封建社会解体的产物,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例如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包卖商等,这些入构成封建社会的第三等级。

他们力图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摆脱封建的行会制度和封建割据,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

因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

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的。

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主义说成自古就有而且万世永存,这是违背历史的。

3.立个人观点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18世纪预言家却把它看成是历史的越点。

18世纪预言家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这种孤立的个人看作是理想的化身。

历史的起点。

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认为资产阶级最合乎人类天性的,他们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从来就有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密、大卫·李嘉图就是以这预言家的观点为依据,充分露他们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只有英国资资产阶级经济经济学家斯图亚特避免了这种局限性,斯图亚特出身封建贵族,他站在封建贵族立场上看待资本义,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从封建社会发展过来的,从而对资本主义历史性有所了解,避免了斯密等人的局限性。

马思为什么要批判孤立个人的观点?

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这个问题,认为18世纪斯密等人“有这种荒唐无稽的看法本来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斯密和法国启蒙学者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居于矛盾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居于矛盾次要地位。

当时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斯密等人提出孤立个人的观点,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制造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19世纪,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巴斯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观点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就不能容忍了。

莆鲁东等等人甚至编造一些神话来说明经济关系的起源.说什么从亚当和普罗米修斯创造世界时,资本主义已经存在了,对于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是必须加以批判的。

4.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批判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指的就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它或者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总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或者把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的生产一一加以研究,即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分别加以研究,这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或者是对某一特殊的生产关系加以研究,这是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题。

②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生产一般”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生产一般”?

所谓生产一般就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共同标志。

意思是说:

生产的一切时代虽然各有特点,但也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一切社会生产共有的,把这些共同点抽象出来,概括起来,以免研究时重复,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合理的。

不过,在这些共同点中又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共有的,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

“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例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甜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例如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原始社会共有的。

没有这些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规定,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例如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没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任何生产都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指出研究“生产一般”不能忘记本质的差别。

因为一般包含着特殊正如发达的语言的一些规律也是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例如任何语言必须有发音、有音节等,但是语言的发展在于它的差别性。

因此,把生产一般抽出来,是为了不致于见到一般而忘记它们的本质差别,例如劳动力靶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一切社会生产共有的,但是各个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有原始社会集体占有生产资科、有奴隶劳动和生产资料奴录主占有制的结合有农奴劳动和生产资料封建地主所有制的结合,有雇佣劳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结合,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等。

生产关系也是各个社会共有的,但是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根本不同的。

而决定特殊生产方式性质的,并不是生产的共同点,而是有别于共同点的差别。

因此,研究生产一般不能说明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只有通过对特殊生产关系的研究,才能揭示该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不要只看到共同点而忘记了本质的差别。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生产一般的目的:

马克思指出用生产一般来抹煞本质的差别,从而证明资本主义是永恒而和谐的,这是庸俗经济学家全部智慧所在。

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没有过去积累的劳动,任何生产都不可能,那么资本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积累的劳动,没有资本,任何生产都不可能,因此,资本是从古就有的,也是永存的。

他们完全抛弃了生产工具,积累下来的劳动变成资本的特殊历史条件,事实上生产工具并不从来都是资本,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都不是资本。

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用货币购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才成为资本存在的形式。

马克思说: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凯里,正是这样把资本主义看成‘十全十美,永恒存在的。

那么对于“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作何解释呢:

他说:

“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

”也就是历代掌权者捉弄了历史,任意篡改了历史的结果。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一般生产”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一般生产”指的是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及其总体。

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

马克思认为对农业、制造业等特殊部门的研究是工艺学的任务,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把“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是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观点。

当时一些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开头部分总是摆上一个总论部分也就是标题为《生产》的部分,而《生产》部分只是抽象地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把生产仅仅归结为人同自然的关系,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就是如此,.他抹煞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生产条件当作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和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为资本主义辩护。

其《生产》部分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际上是罗列了一些生产的基本要素,例如劳动,土地生产资料等,归纳起来不过是几个简单的规定。

其二,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书中抄袭了斯密的观点。

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谈到劳动工资时,提到过有三种社会形态:

不断前进的社会(工资高);不断后退的社会(工资最低);停滞的社会(工资低)。

他认为前进的社会是荚国,停滞的社会是中国。

不断后退的社会是印度。

对这种社会形态斯密没有展开分析。

但是斯密却明确提出:

“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进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仍是社会急速退步的征候。

(斯密。

《国富论》第67页)这种看法马克思认为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把工资同国民财富联系起来,说明不同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前进速度、财富增长程度上是大不相同的。

但是要把斯密的看法提到科学意义上来,就要研究各民族的历史以及它们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而这种研究是属于国民经济史的对象。

超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这个本题的范围,如果按本题的范围悦,在分析到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积累时会谈到它。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书中还对斯密的观点作了错误的解释。

当时人们对斯密的观点(即前进的社会和停滞的社会)有个流行的看法,那就是“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

”马克思不同意这个看法。

斯密也是这种观点,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峰同生产高峰并不足一回事,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峰并不就是它的生产高峰。

只有尽一切力量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它的生产发展速度才是最快的,才能达到它的生产高峰。

相反的,以保护既得利益为首要任务,生产就会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发展速度就会缓慢下来。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它的历史高峰,但它已走向垄断,并以保护既得利益为己任,生产上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

美国是后起帝国主义,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生产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得多,“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胜过英国人”。

庸俗经济学家还有一种说法,说一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取决于一些种族的素质、气候、自然条件(如土地肥沃、离海远近等),这实际是说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出来,这又是同义反复。

马克思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谈论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的目的。

他说:

“但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要淡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

”是指庸俗经济学家关于生产一般条件的上述种种说法,并不是他们真正要谈的,他们要谈的是生产不问千分配。

生产是一般、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是脱离历史、脱离生产关系永恒存在的。

这就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同其他社会生产的本质区别,并乘机把资本主义关系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塞了进来。

另一方面把分配说成与生产无关可以随心所欲的东西,这就为资产骱级改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用这个观点去看资本主义社会,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好的,不好的只是分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必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在分配上作些改良和修补就可以了,无产阶级革命根本是不必要的了。

这就是他们的真实目的。

马克思指出分配是被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分配可以随心所欲是错误的。

①这是对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粗暴割裂”。

现实的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是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分配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劳动者一无所有,除了出卖劳动力别无他路。

这种生产决定雇佣劳动者只能分配到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怎么能随心所欲呢?

②剥削者的分配规律同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律是根本不同的。

不管各个社会的分配如何不同,总可以象生产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

例如奴隶、农奴、雇佣工人的分配,是得到一些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工人来生存并继续受剥削。

而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则是不断地剥肖Ⅱ奴隶、农奴、工人的剩余劳动。

剥削者的分配规律不同于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律,这说明分配不是随心所欲的。

为什么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定不相同,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总论部分还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所有制,二是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这两点都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有必要答复一下。

关于第一点所有制问题: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所有制当作生产的一个条件,这是同义反复。

因为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能同自然界作斗争,就这个意义上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即所有制是生产的一个条件是多余的话。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谈论所有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私有制是永恒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要生产就要有所有制,而所有制就是私有制,因此私有制是永恒的。

马克思批判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的。

历史表明,人类历史最初的所有制形式是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这种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起着显著的作用。

私有制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才产生,因此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不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

至于社会财富在哪种所有制下能更好地发展,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观察,不是这里所要谈的。

如果说没有所有制,就没有生产,就没有社会,那是同义反复。

那么,没有私有的私有制就是“自相矛盾”了。

“不据为己有”指原始社会公有制,“占有”指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私有制。

关于第二点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

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离开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

“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

这里所说的“滥调”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经济基础空谈上层建筑对既得物的保护。

“实际内容”指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如国家、法院、警察实际在干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

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国家、法院、警察制度等)实际干的是扎扎实实地在保护它的经济基础,为它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这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经济基础空谈司法、警察对既得物的保护要明白得多,知道得多。

马克思明确指出:

“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即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不懂得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他们极为无知的“把有机联系着的东西行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是人们的头脑主观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警察制度比封建主义的强权政治好,在资本主义警察制度下比在封建主义强权下能更好地生产。

这是完全错误的。

他们忘记了,封建主义的强权也是一种上层建筑,是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保护封建主义所有制的。

而且保护私有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