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37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doc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学院:

湘雅医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环境保护导论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是很庞大,因此在人类使用能源时所产生的污染对于大自然来说没有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能力。

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迅猛发展。

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激增,尤其是化石能源。

利用化石能源进行生产的同时也排出了大量废气,但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因此环境被污染。

环境被污染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其中著名的事件之一是“伦敦毒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此外,在湖南的湘潭建有许多矿业公司,这些公司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使水体中含有镉等重金属离子。

致使当地部分居民患有“痛痛病”——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

越来越显著的污染事件让人类猛然惊醒,环境不能再被破坏,人类要保护环境。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人类推出了环保主义,积极地寻求解决良策,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地球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2.组成: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目前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来看地球的环境相当的优越。

在太阳系中,月球是最有可能适合人类移居的天体。

然而月球昼夜温差太大,向阳面温度可达127°C,背阳面温度可低至-183°C,即使是全副武装的宇航员也不能在月球上长期生活。

因此地球环境优越。

地球上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完美的大气组成,促进了物种的大繁荣。

生物的生命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中才能进行。

适宜的温度保证了生物的正常生活,为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俗话说:

“水是生命之源。

”水的存在是生物产生的必要要条件。

地球有充足的水,因此就有了诞生生命的可能。

另外,大量的水还能调节气温。

地球的大气组成堪称完美,其中氧气占1/5,二氧化碳占万分之三左右。

氧气若过多,则在雷击时,树木等植物易引起燃烧;氧气若过少,则满足不了生物对氧气的需求,生物就会消失。

二氧化碳若过多,则造成地球的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陆生生物灭绝。

二氧化碳若过少,则影响温度、影响生命运动、影响海洋动植物的繁殖

、影响全球碳循环。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地球从诞生之初到今日的样子经过了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各个紧密相连的圈层。

地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根据物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内部,根据对地震波的传播研究等划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的发育过程如下:

地壳、地幔和地核:

简单讲,初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比较均质的球体,那时铁、镍、硅酸盐物质混杂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自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千年内,地球内部不断增温,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原始地球内部开始熔化,致使地球内部发生巨大分化,铁、镍首先熔化,比重较大的熔滴渗过硅酸盐物质沉向地球中心,形成熔融的地核,同时地内深处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则浮向地球上部,首先分化出地幔和地核。

组成地幔的硅酸盐物质也存在着较轻和较重的差异,在长期分异和重力作用下,花岗岩和玄武岩层构成了地壳,而橄榄岩形成地幔的主要成分。

大气圈:

随着原始地球的改组和分异活动等,一直被禁锢在地球物质中的气体大量泄出地表,由于地球引力使甲烷和氨等比较重的气体和水汽在地球外层停留形成原始大气。

海洋形成以后,原始绿色植物出现,光合作用的进行,氧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

游离的氧对原始大气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成二氧化碳,氨变成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成分。

水圈:

随着地表逐渐冷却和大气中尘埃微粒增多,水分循环,形成原始水圈。

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地壳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河湖和沼泽。

生物圈:

氧的存在,原始生命逐渐发展起来,从海洋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形成生物圈。

生物圈质量虽小而且较薄,但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圈层。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层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成分,例如臭氧等。

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等宇宙射线。

这些宇宙射线对人类是有害的,长期照射的话会诱发皮肤癌。

植物照射后会死亡,那么人类会缺少食物,生存受到威胁。

可以说大气圈是人类的“保护神”。

然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气直接排放,致使大气圈受到污染,臭氧空洞便是例证。

2、人类与水圈。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需要用到水,水的特性也给人类带来便利。

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

而且水的介电常数在所有的液体中是最高的,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中溶解并发生最大程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

此外,水的蒸发热也极高。

正是由于这种高比热、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白天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光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避免了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人类的生产生活或多或少的给水圈带来影响。

兴建大型水库可以储存足量的水供人类以备不时之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可能产生某些负面影响,造成生态灾难。

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

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最明显和最严重的问题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

此外,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另一环境效应是地面沉陷。

湖泊的泯灭:

一是土壤侵蚀使入湖泥沙增加;其二是富营养化使藻类与水草丛生;其三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以至消亡;其四是大量引水和入流河流改向使入流水量急剧减少。

3、人类与土壤圈。

人类靠土壤圈获得粮食,但不当的使用会破坏土壤圈,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

荒漠化:

人类过分的利用耕地,使土壤中的某些成分缺失而长久得不到恢复,造成土壤生产力减弱或丧失。

水土流失:

人类破坏植被后,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破坏和损失,导致水土流失。

盐渍化:

在农业灌溉时,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

水涝:

传统灌溉技术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

土壤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在生活中随意丢弃有毒废弃物,造成土壤被毒物(如重金属离子等)污染。

人类破坏了土壤圈也对自身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粮食减产,加剧了人类的粮食危机。

4.人类与岩石圈。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对地表及以上空间有较多的了解,然而对岩石圈的了解却很有限。

岩石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化石燃料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矿物原料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人类开发利用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

大量开采煤矿,造成地下出现空洞,存在安全隐患。

5.人类与生物圈。

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份子,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圈其他成员联系紧密。

生物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生物圈是人类食物的一个来源,倘若生物圈受到破坏,人类将面临食物危机。

这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受阻。

所以人类与生物圈应该和谐相处。

六、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导论》,我明白了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古语说得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倘若继续破坏环境,那么人类离末日就不远。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现在开始行动,地球还是有救的。

我们注定要承担环境保护这一历史重担。

因此,要将环保进行到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开创美好明天!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