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56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doc

精致服务卓越品质

2009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是______。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前生殖器期

13.提出报道发展“他律和自律论”的研究者是______。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吉利根 D.班杜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7.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现有的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这两种水平状态的差异地区就是“最近发展区”。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儿童开始处理主客体的关系,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六个亚阶段:

反射练习(0~1);

初级循环反应(2~4);

二级循环反应(5~8);

二级反应协调(9~12);客体永恒性

三级循环反应(13~18);

表象思维开始(19~24)不用明显外部动作解决问题;延迟模仿。

二、前运算阶段(2-3岁):

儿童开始以符号为中心来表征外部世界,通过表象和言语表征世界。

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直观形象性和非逻辑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智力发展上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和守恒性。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

  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小题1分,共20分)

  11.艾斯沃斯的“陌生情境”用于研究儿童的(   )。

  A.依恋   B.道德认知   C.自我   D.观点采择

  12.采用两难问题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者是(   )。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8.横向研究(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答案要点:

(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现有的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这两种水平状态的差异地区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3)最佳学习期限的思想。

  

  2007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利用陌生情境测量婴儿依恋表现的研究者是(   )。

  A.鲍尔比(Bowlby)     B.艾斯沃斯(Ainsworth)

  C.柯尔伯格(Kohlberg)   D.艾里克森(Erikson)

  13.少年期心理上出现的“虚构的自我”、“假想的观众”等现象体现了其(   )。

  A.想象能力的丰富性       B.心理的易变性

  C.认知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D.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6.顺应:

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结合至少三种理论论述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答案要点:

(1)精神分析的理论。

追求死的本能。

(2)生态学理论:

祖先有攻击本能。

(3)社会学习的理论:

直接强化或者观察学习。

具有工具性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强化;自我保护的的手段;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4)认知理论:

认知成分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

挫折引起攻击,但取决于你对挫折的认知。

2006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

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0)

  12.3-6岁儿童思维上的特性是                    (自我中心性)

  13.延缓偿付期发生在                          (成年初期)

  二、名词解释(3×8)  

  6.成熟势力说:

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四、论述题(10×2)

  2.简述依恋的含义、类型及阶段。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扶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喜欢所有的人,与婴儿的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

(2)第二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区别,对母亲偏爱,对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3)第三阶段: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怯生。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在“陌生情境”的研究中,母亲在场会使这类婴儿感到安全,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

(2)、回避型依恋。

在“陌生情境”的研究中,这类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

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

在“陌生情境”的研究中,当母亲离开时这类婴儿显示出苦恼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是予盾的,即想接触,又反抗接触。

2005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选择(1×20)

12.在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或思维中尚不具有的特点是:

(   )

A.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形成     B.在动作层面上区分手段和目的

C.初步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D.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13.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

(   )

A.深度知觉   B.视敏度    C.方位知觉   D.图形知觉

二、名词解释(3×8)

6.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四、论述(10×2)

2.结合实验或实例论述幼儿期和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

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表现在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

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验证了这一点。

三座山实验中,第一座山顶有一间房屋,第二座山顶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第三座同上覆盖着白雪。

将这三座山的模型放到一张桌子上,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观看这个模型,实验者把娃娃放在这个模型的不同位置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

”幼儿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实验者又向儿童出示与娃娃相视线一致,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看到的照片。

结果发现,大多数六岁以下儿童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样,而并非是娃娃所看到的景象;

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表现在,虽然个体早已能区别出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的焦点不同。

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假想的观众

少年们在心理上制造了一些“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上压力很大。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少年们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服饰等。

二、独特的自我

在少年的心里也有个“虚构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情绪情感是独特的,别人不能理解。

2004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3.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

       

   A.教育训练对于动作发展的关键作用 B.机体成熟是动作学习的基础

   C.相同的遗传导致类似的动作发展水平D.教育训练对动作发展不起作用

  4.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是为了说明幼儿思维的_______。

        

   A.守恒性   B.形象性   C.自我中心性 D.可逆性

  5.下列方法中,被用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是_______。

          

   A.陌生情景法 B.两难故事法 C.同伴提名法 D.团体强化法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现有的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这两种水平状态的差异地区就是“最近发展区”。

  8.观点采择能力:

儿童采用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2.简述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思维的形象性;

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达到思维守恒的年龄是________岁。

A.0-2     B.2-7     C.7-11     D.11-16

15.艾里克森认为2-4岁儿童的主要心理冲突是_____________。

A.信任对怀疑  B.自主对羞怯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16.“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观点的提出者是________。

A.鲁宾斯坦   B.皮亚杰    C.乔姆斯基   D.维果斯基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5.顺应:

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6.替代强化:

学习者看到他们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或者看到他们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这称为替代强化。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6.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是非)

阶段1:

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定向。

行为结果好坏由受到的惩罚来评价,强调对权威的服从。

阶段2:

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二、习俗水平:

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阶段3:

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好孩子定向)

阶段4:

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认证。

三、后习俗水平:

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冲突时,内心准则占上风。

阶段5:

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

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2002年同等学力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9.“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的。

A.鲁利亚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列昂节夫

10.艾里克森人为,青少年(12-18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

A.自主感对自卑感        B.亲密感对孤独感

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      D.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3.简述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向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其中同化是指主体将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则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而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牌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2001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是1.5分,共30分)

5.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  )阶段 

 A.3个     B.5个    C.6个    D.8个

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  )     

 A.冲突     B.自我实现   C.强化     D.个人成长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婴儿依恋:

是指婴儿与主要扶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3.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

答案要点:

(1)对认知结构变化的认识不同:

皮亚杰:

变化;现代:

不变

(2)对阶段的理解不同:

皮亚杰:

四个阶段;现代:

关注知识如何表征和变化,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性。

(3)发展条件不同:

皮亚杰:

同化、顺应和平衡;现代:

教育和训练

(4)研究方法不同:

皮亚杰:

访谈;现代:

任务分析

(5)发展动力不同:

皮亚杰:

内在的主动性-好奇心;现代:

自我调节

2000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4.皮亚杰使用(  )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道德发展问卷 B.临床法       C.自然实验法   D.道德两难法

5.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由前苏联(  )创立的。

A.巴甫洛夫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谢切诺夫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5.图式:

指认识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体依赖它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三、论述题(每题 7分共35分)

5.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答:

青少年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存在矛盾性。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不平衡性。

如:

(一)反抗性与依赖性

(二)闭锁与开放

(三)勇敢与怯懦

(四)高傲与自卑

(五)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2)少年期思维的品质存在矛盾性

(一)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

(二)思维的片面性与表面性

(三)思维的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3)青少年产生了反抗心理。

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自我意识高涨,产生强烈维护自尊的愿望。

(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强所致。

(三)强烈的独立的意识。

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数码大厦A座1211室010-516587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