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77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3.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docx

《中国建筑史》

绪论

1.穿斗式:

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

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3.建筑与环境:

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荣威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主要方面有:

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

4.《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工官:

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

6.中国建筑之最:

1)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2)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

4)我国唯一的木塔:

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

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高颐墓石阙西阙:

第二章城市建设

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

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里,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面是市场。

这个可以比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面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2.唐长安的城市规划特点

1)宫城居中偏北,基本沿用隋朝的城市布局,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2)中轴线对称布局

3)道路分工明确,道路

宽度有其定制

4)采用封闭的里坊制

5)市坊集中于东西两市

3.明清北京城:

(图)

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北平,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

建筑布局运用中轴线的手法,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

废北拓南,使城内居民分布比较均匀,也使皇宫更加居中,并在宫前形成了较长的前导空间。

布局特点: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在全城中心地带设置钟楼鼓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

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

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弱点:

1,严重妨碍了东西交通;2,改造中截断河道,运河漕运不再入城。

清代北京:

继承明代的整个城市布局,局部变化,大量建设宫苑、喇嘛庙,加强对蒙藏的统治,旗人汉人明显分区。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北京四合院:

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

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与逻辑:

A.中轴对称,等级分明

B.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

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C.院落内向,墙垣厚重,院内噪声低,

风沙少

D.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

分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特点:

1)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三朝五门:

朝:

朝廷会议,即上朝。

门:

文武百官上朝的出入口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唐长安大明宫:

外殿三朝:

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

五门中央为丹凤门

明南京:

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清北京: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3)左祖右社:

出自《周礼-考工记》,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是中国的礼制思想的反映,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4)前朝后寝:

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

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

与一般建筑相比,宫殿建筑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中更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

因而,宫殿建筑往往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3.简述唐代大明宫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特色:

(图)

1)选址:

唐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险峻,俯视全城。

2)总体布局:

a.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b.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在长达数里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全宫的主要建筑: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对称布局。

c.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灵活自由布置,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宫殿之后建花园为一大创造。

3)主要宫殿:

a.含元殿:

大明宫主殿,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三间,殿前70余米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龙尾道”

b.麟德殿:

大明宫最大宫殿,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4.御街千步廊:

天安门南面正阳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的廊房110间,称“千步廊”

5.试述明清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特点与艺术设计手法:

(图)

1)宫城称紫禁城,采用象天立宫的总体

布局并采用传统城制,中轴对称,外朝

内廷,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2)宫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周辟门

3)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

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自保

和殿后的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

4)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

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

衬托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5)院落的运用和空间变化,三个空间高潮

6)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

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建筑色彩采用强

烈的对比色调

艺术设计手法:

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

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

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

a.以门为中介;b.以廊庑为

中介;c.以屋顶为中介;d.形体的大小,

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

3.象征手法:

a.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

立法的意义(例:

日晷,神龟,仙鹤);

b.文字的象征(“乾清宫”“坤宁宫”中

“乾”“坤”象征天地)

4.建筑单体:

a.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

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的创造

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b.建筑图案采用龙

凤图案;c.建筑色彩:

黄、红、金。

6.试述北京天坛的规划布局特点、建筑设计特点及其艺术设计手法:

规划布局特点:

1)北面墙为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2)分为两组祭坛:

圜丘和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3)正门在西面,余均不设门

4)中轴线布局

5)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上对比,祈年殿崇高孤鹜;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6)主体建筑与环境: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壤之感,周围遍植柏林,使建筑融于绿色之中

建筑设计特点:

1.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与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联系。

2.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3.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艺术设计手法:

句法:

以情调动

1.布局: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

2.对比:

方圆对比,高矮对比

3.抛开室内环境作法:

坛(平台),采用开放性建筑,直接和天发生关系。

4.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绿化

2)、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人口到轴线的距离

3)、运用虚扩的手法,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

语法:

理性的象征

1.数字的象征:

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来体现大宇运行的现象,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

2.几何图形的象征:

天圆地方

3.方位的象征:

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

4.色彩的象征:

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

上檐:

蓝瓦--天;中檐:

黄瓦--地;下檐:

绿瓦--万物

(图)

7.北京社稷坛:

北京社稷坛制度也是仿自南京旧坛。

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5间的殿。

坛3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铺成“回”形平面,东方青龙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黄土。

坛外设壝(wei)墙一周,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成四色。

(图)

8.北京太庙:

太庙是宗法社会皇

权世袭的重要标志,是封建皇帝

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

北京

太庙创于明初永乐时,建筑由正

殿、寝殿、祧(tiao)庙三者组成,

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

殿。

太庙大殿为11间,规格和

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

(图)

9.曲阜孔庙:

布局特点:

沿中轴线布置九进院落,前三进为前导部分,后三进为主体分

主要建筑:

大成殿、棂星门、圣时门、奎文阁、杏坛

10.四出羡道:

商周、西汉陵墓中通往墓室

的斜坡形通道,称为羡道。

依据等级区别

有四出羡道,二出羡道,一出羡道,其中

四出羡道是最高级别,为皇帝所用。

(图)

11.汉武帝茂林:

(图)

12.唐乾陵:

(图)

13.明十三陵:

(图)

第五章宗教建筑

1.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

(图)

2.金厢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3.道教建筑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

明代建造,总体布局分为东神道和西神道,自上而下,最终汇合最高处天柱峰。

4.伊斯兰教礼拜寺:

中国四大尹斯兰教寺:

广州怀圣寺;福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

发展演变:

1)早期建筑保持外来风格2)晚期除神龛、装饰题材外,结构与建筑外观已中国形式

建筑类型:

1)清真寺(礼拜寺)、墓祠、教经堂、道堂2)布置方法不一定对称3)建筑内设有:

邦克楼、光塔、浴室,不设偶像,设神龛(朝西)

布局特点:

1)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布置灵活2)不强调轴线对称、不强调多重院落组合

装饰特点:

1)殿内不供偶像2)大量使用空透构件—隔扇门、窗、楣罩3)装饰题材多采用植物花纹、几何花纹组织图案,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纹样

5.简述塔的演变与类型:

演变:

佛塔原为佛徒膜拜的对象,原型为印度翠堵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区别。

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类型:

一按材料分:

1)木塔2)砖石琉璃塔3)砖木混合塔4)金属塔

二按材料分:

1)阁楼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崇岳寺塔)3)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6)傣族小乘佛教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6.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阁楼式塔(塔作为中心存在),建于辽代,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老与最完整之木塔

1)平面:

前塔后殿式,八角形平

面,副阶周匝(内外二圈柱都包

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檐柱

外设有回廊),金厢斗底槽(内外

两层柱,内外柱等高)

2)结构:

暗层的处理:

结构上增

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

的刚度大大增强,提高了抗震性

能,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

结合使用叉柱造,上层暗层檐柱

移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其交接

方式为缠柱造。

3)科学价值:

为柔性结构,开

创了中国高层简体建筑的先驱

(图)

7.北京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作品

(图)

8.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chuang):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juan)

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

建筑

(图)

9.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1.北京北海:

(图)

1)沿革:

位于北京紫禁城西侧,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入大都,位于皇城内,称太液池,至明清时为主要御苑。

2)组成:

以“池岛”为中心,池周围环以若干建筑(沿用秦挖池造山做法,与唐太液池相似)。

琼华岛——白塔;团城——承光殿一组建筑;琼华岛北岸——二层长廊;池东岸——几组宗教建筑。

3)设计手法:

a)平面上,轴线平行;b)立面上,丰富的轮廓(被看),竖向构图中心(景观点);c)空间构成上,多层次多境界追求,山水、建筑相得益彰,园中有园,濠濮间、画舫斋与静心斋,与宽阔北海形成对比,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

2.颐和园(清漪yi园):

(图)

位于北京西北郊,从金代起经两代扩建而成

1)组成:

东宫门、万寿山山东部朝廷宫室、万寿山后山、后湖、昆明湖、南湖、西湖

2)特点:

(1)利用万寿山的天然地势,加以人工改造创造出前山开阔和后山幽深的水院等不同境界。

(2)高台地势上的佛香阁,有力的体量使全园产生突出的构图中心。

(3)在借景方面,将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运村收入园景。

(4)浩瀚辽阔的昆明湖,南湖和西湖,符合皇家园林聚集大水面的理水手法。

(5)创造出兼具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与南方园林(园中园的处理手法)的秀美多姿相融合的历史名园。

3.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思想与特点:

1)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

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

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

“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越。

把人和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美好的景色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形成了。

3)以神州大地谴责不同的山川为本原,形成以山水为景观的造园风格。

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竟趣为目的,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

与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的力量的欧洲园林大相径庭。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造园之精在于“体宜”而造园之巧在于“因借”何谓“因借”,计成解释明确:

因者:

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栅垭,泉流石注,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谢斯谢,不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也借者:

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官,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不分町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传统的因借理论两点

4.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特点及区别:

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2)前者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后者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后者以山石造山为主。

4)前者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单株为主。

5)从园林建筑来看,江南私家园林远比皇家园林尺度小、色彩淡雅和玲珑剔透。

6)从堆山和理水来看,私家园林讲究把假山和小池塑造出山水的野趣,而皇家园林利用自7)然地形,依山傍湖。

8)从花木配置来看,私家园林以观赏孤植的花木为主,而皇家园林综合运用丛植和孤植。

9)从空间处理来看,江南园林的空间更讲究通透和层次,而皇家园林的庭院部分常常较为封闭。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九章清代建筑做法

1.大木作:

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

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

2.面阔与进深: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

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

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

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

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再外的间叫“梢间”,最外的叫“尽间”。

3.柱:

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

一、柱的分类

1、檐柱:

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

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

3、中柱:

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

4、山柱:

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

5、童柱:

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6、角柱:

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7、雷公柱:

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8、举势:

指屋面坡度。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1)、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2)、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3)、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4)、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

1)、生起

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2)、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

四、柱的“收分”与“卷杀”

1)、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

2)、卷杀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

4.枋:

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

1)额枋(宋称阑额):

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称阑额),下面的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使用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叫地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板枋平置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最早见于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5.斗拱: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斗拱在宋代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

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铺作。

平身科:

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间铺作。

角科:

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角铺作。

斗拱的组成:

1)斗与升:

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

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

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

2)拱:

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

3)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