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83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传播学热点.docx

专题一公共突发事件、灾难报道

年内事件: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东方之星”油轮倾覆事故;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云南822山体滑坡自然灾害

前几年事件:

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马航MH370失联事件;

第一章理论考点

第一节(突发事件中)媒体的传播功能

与本专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有:

守望人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题”的功能;新闻传播媒介“反映舆论”的功能;冗余信息和“信息垃圾”

一、《大众传播:

功能与探讨》(1957,美国社会学家赖特)

1、守望人的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的守望人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的守望人守候在地平线上随时报告危难与机会一样。

媒介负责报道环境中有什么事情发生,把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之能充分地获得调试。

新闻传播就是大众五官的延长。

e.g.台风、洪水来临时的速报;选举开票时的实况转播。

2、决策的功能

媒介的决策功能,就如原始部落的酋长和祭司决定部落的需要、目标和政策并发出命令一样。

媒介决定对重要社会问题的政策发表意见,唤醒社会大众的注意,遂其劝服的目的。

但就受传者而言,则要根据劝服之意见自做决定。

3、社会化的功能

媒介的社会化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的长者负责传授部落的历史、习俗和技术一样。

媒介负责教导,把已经建立的社会传统传衍给社会的新参加分子。

其目的在于提供知识和经验,支援文化遗产的传衍,并提高社会大众的教育水准。

e.g.报纸的专论或副刊;广播电视的相关空中教学和视听教育栏目

4、娱乐的功能

媒介的娱乐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演唱歌谣以调剂生活、缓和紧张一样。

媒介的任务要提供娱乐节目,使人欢愉。

对受传者而言,就是要享受和欣赏。

5、商业的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题”的功能★★★★★

1、“议题”:

媒介对某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传播媒介在某一时期内突出强调某些问题,经常出现某些目标,建议公众注意什么问题,会取得惊人的效果。

2、设置议题/议程确定:

设置议题是指传播媒介在一定时期内选择某个议题,实行强化报道,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目的在于使此议题在改变或坚定公众态度上产生强烈效果,形成共识,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提高媒介人物的“知名度”,使媒介事件产生轰动效应。

3、手段及后果

通过选择取舍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版面处理和播出时间、频道的调整,使受传者对经强势处理的事件和人物产生深刻印象,有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实现和社会共识的形成。

三、新闻传播媒介“反映舆论”的功能★★★★★

1、新闻形成舆论,也反映舆论

2、舆论是有效的统治者,统治者目前的世界。

四、媒介的负功能

1、渲染暴力和对性生活的自然主义描写等不健康的信息

2、冗余信息和“信息垃圾”★★★★★

第二节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与媒体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为什么需要媒体进行“危机公关”?

一、对政府而言:

1、无数案例表明,掌握了舆论主导权,才能引导公众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抵制和消除谣言,最大限度地减轻舆论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公共危机的特征,导致了危机处置时,不论政府的能力如何,都难以圆满解决危机。

政府危机处置的上上策,是避免危机的爆发。

一旦危机已经爆发,在采取妥善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媒体的应对问题。

即政府在危机面前要利用媒体进行公共信息的应对和引导。

二、对群众而言:

灾难发生后,新闻发布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

因为,信息的官方管控使得其与受众需求不对称,有用信息匮乏,不确定信息、谣言信息泛滥。

第三节灾难报道与媒体

一、在灾难报道中媒体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媒体尚需要建立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错位:

1、人文主义关怀的理解:

(1)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

(2)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

2、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主要表现:

(1)只见灾难事件不见个体命运,对受灾者个体的心理、命运及其所思所想关注甚少;

(2)为了捕捉“生动鲜活”的现场而不顾及受灾民众及其亲属的悲伤与身体状况,强行追问事情的细节及受难的感受;

(3)报道内容娱乐化与低俗化,把他人伤痛当做娱乐。

(4)为了自己的报道阻碍救援人员救援的进行

(二)灾难报道恐怖化与媚俗化

1.。

灾难报道局限于报道灾难,展示灾难。

2.灾难报道媚俗化。

(1)媚俗的含义:

媚俗是指媒体迎合受众的传播行为,或者是为迎合广大受众的视听心理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准,或者不假思索的考虑大多数媒介的做法而跟风传播。

(2)媚俗的表现:

①竭力展现灾难奇闻与图景。

②刻意寻找救灾人员或救灾领导的悲悯情怀。

(三)遵循“积极宣传救灾成绩、弱化灾情报道”,对灾难报道不够重视;

(四)过分强调对政府及官员的行动。

“我们看到的是报道的逻辑始终一贯地指向行政逻辑的方向——我们的官员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的报道就到什么地方;我们的领导提出什么问题、关心什么问题,我们的传媒就采访什么问题、报道什么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评论汶川大地震央视100小时的直播报道

(五)媒体缺乏对灾难深入、持久的反思。

●拓展阅读

日本媒体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

陈力丹陈力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正面煽情也是要避免的

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

”“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

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

灾难最初发生时,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偶然略有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未被呈现。

“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

”在日本的电视新闻中,采访受难者家属的不多,即便有,也很少拍摄他们的面孔,很多受访儿童只是露出了背影或鞋子。

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说:

“我们现在更多地注意了,不能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

”“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

毕竟,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

看到这样的关于灾难报道的理念和行动,不禁让我的记忆回到2008年的我国汶川地震之时。

当时,有的记者一再追问警察蒋敏失去父母、女儿的心情:

“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你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

”蒋敏当场晕倒。

这位女民警还被请到电视台的现场,主持人当着她的面,向数亿观众述说她的悲惨经历和救灾中的事迹,要求她在镜头面前接受采访。

在救援现场,一位电视主持人要求救援人员停一下,把话筒伸进倒塌房屋下的黑洞对观众说:

“在我们的下方还掩埋着一位老大爷,一直发出呻吟,我们现在试试把话筒放下去看能不能听见老人的声音。

大爷,能听见吗?

大爷?

说说话。

”这位大爷在营救员们快挖到他的时候,不幸停止了呼吸。

电视节目中,还有采访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的镜头,“你家有多少人?

他们都怎样了?

”“如果你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你怎么想?

”“你想对天堂里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采访失去孩子的家长,问话是:

“你看着这些孩子会不会怀念自己的孩子?

”“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面对收到保险公司死亡赔款的家长,问话是:

“收到赔款心情如何,高兴不?

”我们的传媒和记者在地震报道中工作很积极,但是,以往的工作理念使他们意识不到最重要的是向公众持续报告关于地震的各方面信息,哪里可以避难,哪里有食物和水等等,这才是传媒在灾难中的主要职责。

对于传媒,任何煽情都是应该避免的,理智、客观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理念。

不能因为感人,就把传闻当做新闻

由此,我们还要进一步检讨汶川地震中因为“感人”而被传媒大规模传播的假新闻。

这些假新闻,至今还留驻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脑海中,例如下面这条传播极为广泛的“新闻”:

日前,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救助中,武警战士在绵阳看到一位母亲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了,她被压得变形了的身体保持着这样的姿势:

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

人们把挡着她的废墟小心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大概有三四个月大,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

随行的医生在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条“新闻”,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传媒都做了报道,成为最感动人且让人念念不忘的“真实故事”。

2009年汶川地震周年之际,四川省的主要领导还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走过灾难的这一年》,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谭千秋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双臂护住自己的学生;英雄少年林浩用柔弱的肩膀将两位同学背出险境;慈爱的母亲用短信告诉身下护着的孩子: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警花’蒋敏强忍失去十位亲人之痛坚守岗位多少昼夜;‘敬礼娃娃’郎铮在重获新生的一刻举起稚嫩右臂表达感恩的心;‘芭蕾女孩’李月用残缺的肢体放飞成长的梦想。

一个个大写的人,永远感动和鼓舞着我们,永远与我们同行。

然而,他提到的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后来发现是不存在的,尽管他生前确实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小学生林浩救同学的“事迹”,除了他自己的叙述外,没有证据说明是真实的。

至于“母爱短信”,更是根据网上的信息一传再传的虚构事实。

也就是说,在这五个“事例”中,有三个是假的!

传媒毕竟拥有一定的公信力,一些虚构事实一旦作为真实的事实加以报道,会引发很多人跟进。

例如为这个可敬的母亲写诗歌,甚至有的地方把它作为作文考试的材料。

其实,只要用生活常识来核实一下这个事实,可以很快发现其中的蹊跷之处。

例如:

这位母亲叫什么,那个婴儿被救后去了哪里?

还有,那至关重要的手机,作家刘心武说可以送到博物馆里的手机去了哪里?

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最后大家发现,这条最动人的“新闻”来源于网络博客,连博主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

现在,这条“新闻”依旧有人提起,但是,一些大的网站上已悄然删除了。

它根本就不该是新闻,当初新闻传媒争相报道,不过是在地震的情绪之中,怀着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和肯定,不假思索就编发了这样的“新闻”。

新闻需要交代事实的几个W(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何,等等),而这条新闻缺乏可以核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目击者的名字等等。

既然说当时有医务人员在场,还有战士们在场,怎么连一个人也找不到呢?

这个事情既然有传媒报道出来,那么,这个“婴儿”的生活一定会引起传媒的跟进,为什么人们对婴儿的下落一无所知呢?

这个故事,是记者自己采访得来的还是听人说的?

所有这一切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

但是,“消息”传出后,相当多的传媒毫不犹豫进行转载。

只有作家刘心武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发现了新闻的一些问题,但他并没有怀疑新闻的真假,而是考证这条母爱短信的用词。

他在2008年6月15日的《湖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记着记住记得》的文章,他说:

“我发现,电视、广播、网络及平面传媒上对这条短信的引用,在最后一句话上,有不同的版本,有的把‘千万’换成‘一定’,有的是‘记着我爱你’或‘记住我爱你’,比较多见,并渐渐成为‘定本’的是‘一定记住我爱你’。

”细心的人就会去问,既然它是新闻,这么关键的一句话,不应该出现引用上的差错,问一问当时看到这条短信的人不就核实清楚了?

但是,没有人去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更愿意感动,质疑显得不合时宜。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不论目的如何正当,编造“新闻”都是不道德的。

对于新闻传媒来说,发表编造出来的“新闻”和说谎没有区别,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为什么如此多的传媒都这样不经核实就轻易发表假新闻呢?

因为要突出事实的“意义”的思维,压倒了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的职业理念。

类似“母爱短信”这样善意的谎言看起来不但无害,似乎对于鼓舞人心,增强全国人民抗震救灾还起到了正面作用。

然而,当真相被揭露,它对于公众的感情伤害是巨大的。

当你知道自己为之流泪的是不存在的事实,你会有被人愚弄的感觉。

新闻传媒成了骗子,而且至今没有一家传媒对传播的这条假新闻做出更正,更不要说向公众道歉了。

我们需要宣传,但并非成功的宣传就是好的,还要考察是否符合宣传伦理。

新闻传媒的基本职能是向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

报道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好的坏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欺骗,会使人产生对于现实的错误认识。

1939年,德国法西斯政府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

“宣传只有一个目标:

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这就是不讲宣传伦理的典型话语。

而马克思的观点是:

“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总之,我们得反复说明,新闻的本源在于事实,没有事实依据的东西,都应该排除在“新闻”之外,不论它如何感人,如何可以用于宣传。

况且,宣传也是有基本的伦理要求的。

传媒不报道赈灾

除了几张街头募捐的照片,日本传媒几乎不报道社会赈灾,更没有电视台举办全国性的赈灾义演晚会,展现哪个企业家的慷慨,哪位个人捐了多少等等。

而中国传媒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报道赈灾活动的规模和声势之大,赈灾背后的商业色彩之浓重,与日本传媒对此的冷漠形成对照。

NHK驻北京记者北川熏说,灾害中企业和个人捐款,日本媒体一律不予报道。

看不到企业家们拿着写有捐赠数额的牌子在镜头前亮相的场景。

“我们不会办类似的仪式。

”“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想捐钱,那么偷偷地捐钱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他们想起一点广告宣传的作用,要么可以把消息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要么可以在报纸上买广告版面公布——广告行为用广告版面是最好的。

”“在这样紧急的灾后报道中,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报道的。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大力展示捐款的企业和个人,这种商业广告的行为与救灾的基调,以及善行本身是相悖的。

作为企业和个人的善行,社会自然会有公认,但传媒加以大力报道,带有宣传性质,是一种变相广告。

二、灾难新闻报道的未来与要求

(一)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生命至上、勿扰悲痛、敬业适度、时间适宜、险境求真

(二)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媒体对灾难事件持的沉默,是流言产生的温床。

(三)对灾难的恐惧与煽情应诉求适度。

1、不宜过度渲染灾难的恐怖,而应立足于适度诉求,并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信息给人们以希望。

2、在灾难报道时要强化受众意识。

灾难报道不能仅限直面悲剧,也不能仅限煽情式的报道,更应该出现批评式、指责性、反思性的报道。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