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091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

实愿罄其狂瞽 ________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________

便即护短不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________

下为百姓所怨________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________

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________

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________

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________

五、积累名句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________,________。

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

木从绳则正,________。

答案:

一、yǎn qiá

n ɡěnɡ ɡuī chú

o ɡǔ dǐhē qiān

二、假:

动词,借 动词,借助,利用 动词,宽恕,宽容

形容词,非正式的 形容词,代理的 如果,假如 动词,改换

藉:

动词,借助,通过 形容词,凌乱的样子 动词,衬垫 连词,假使

寻:

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 找寻,寻求 副词,随后,不久 介词,沿着,顺着 副词,不久

后:

名词,君主 名词,之后 名词,帝王 名词,后来的人

幸:

副词,幸亏 动词,希望 动词,宠幸 副词,有幸 副词,侥幸 动词,希望,还望

比:

等,及 挨着 比较 并列,等同于 及,等到 近来

渐:

慢慢流入 浸湿 渐渐,逐渐 征兆,苗头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虚心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点

四、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宾语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五、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有同鱼水 后从谏则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C.①木从绳则正

②怒则滥杀无罪

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朕亦不以为忤

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莫之继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D.而良人未之知也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

“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

近来

B.必当畏犯逆鳞逆:

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信:

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渐:

逐渐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②朕所为事

D.①遂答云“业已为之”

②竟不为停改

7.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

“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

“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上曰:

“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

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

“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

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上不从。

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

癸巳,书成,上之。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

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

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

初,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

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

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

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信:

相信

B.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微隐:

隐讳曲折

C.即命削去浮词 浮词:

浮华不实之词

D.而多弼之不伐也 伐:

攻打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异于前世帝王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①若以此法传示子孙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①知前日之恶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①为李密所获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2.下列文句中,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1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

②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1.解析:

A凭借/垫着;

B写作/劝酒;

C征兆,苗头,开端;

D对待/际遇,机会。

C

2.解析:

A举措,古:

手脚放置,今:

措施;

B相遇,古:

相互对待,今:

遇见彼此;

C颜色,古:

脸色,今:

色彩。

D

3.解析:

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

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

②介词,把。

4.解析:

C为被动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ABD皆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解析:

D项,渐:

开始。

6.解析:

A项,都是动词,当作,作为。

B项,①表被动;

②动词,制造。

C项,①判断词,是;

②动词,做。

D项,①动词,做;

②介词,因。

A

7.解析:

②是说太宗的做法。

⑥是说进谏的时间。

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8.解析:

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9.解析:

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词”“纂组”等词。

(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

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10.解析:

伐:

夸耀,炫耀。

11.解析:

B项介词,把。

A项与/被,C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被/替。

B

12.C

13.解析:

C项“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

“责令”也用语太重。

14.

(1)①我私下担心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

②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

(2)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

②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③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参考译文: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

“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

”答道:

“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

”太宗说:

“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

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

“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

陛下唯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

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

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太宗不听其谏言。

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

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

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

“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

”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

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

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

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见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

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时官做将作监丞,自己隐匿不说。

李大亮在道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

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

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