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10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非典事件看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得失 Word格式.docx

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不仅对人类的医学发展水平提出了挑战,对社会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更是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处理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针对这次SARS危机引发的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管理问题,本文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应对非典中的得失入手,分析政府当前面对的常发性公共危机的形态及政府处理公共危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应对的得失

在应对SARS中,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积极的结合本地区特点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体现了以民为本,公众利益优先的决策理念。

从工作方针上看,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在SARS应急处理中始终将人民的健康和安危置于压倒一切的高度,贯彻“生命第一”的方针。

如四川省在《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即明确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目的。

从采取的措施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SARS危机中实施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切断疾病的传播源,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

各地方政府皆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防治非典所需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

尤其是对城市生活困难的居民、返乡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皆采用免费或补贴的形式提供预防药品、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

即使是对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人采取的强制措施,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提供热情周到的医疗服务、社区服务。

从应对的结果来看,各地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XX年4月份SARS大规模爆发,到6月下旬我国北京地区“双

解除”,很快就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2,完善了总体部署、分级负责的危机中枢指挥系统。

从危机管理的组织行为分析看,在应对SARS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均成立了预防与控制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地方政府还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协同政府其他部门作好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组建应急处置工作队负责本地区重大疫情的现场处置,并对下级政府的疫情处置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和领导疫情监测等。

在省之下,各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等也成立了相应的分级指挥系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形成了分级控制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防控机制。

分级控制原则。

各地方政府根据非典流行特征及疫情变化,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取得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属地管理原则。

在这次非典控制中,我国各地党、政、群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非典防控工作,不分隶属关系,一律无条件服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筹协调。

本行政辖区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论单位隶属关系,均由该地区政府统一调配,以利于资源整合,有效利用。

在应对SARS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采取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

“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控”相互动,职责明确、严格督查、强调责任追究,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的策略。

但是,政府在应对SARS的过程中,也暴露料许多问题,尤其是SARS爆发初期地方政府应对危机有些失误。

1,地方政府缺乏危机预警意识。

这次SARS疫情从XX年11月开始出现,XX年春节前后已显示出极大的传染性,但地方政府却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使我们丧失了将疫情控制在源头的最佳良机。

这些失误,表明地方政府缺乏危机预警意识。

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很少在社会转轨期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危机动态预测;

二是地方政府对自身危机处理能力过分自信,麻痹大意,未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三是没有物质上的准备。

2,地方政府在一些公共政策制订上存在严重缺陷。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地方政府的决策!

结构和运作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信息化,更是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决策进程、管理结构和运作方式。

这次SARS危机,暴露了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决策存在的种种缺失。

不能将危机事前决策和危机事中决策有机的结合;

危机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较差;

危机决策的主观色彩浓,科学性不够;

3,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增加了危机管理的难度。

各部门间在SARS危机管理中缺少沟通渠道和协调平台,缺乏应急联动及组织的反应时效与能力。

目前,我国既没有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在地方各级层面上也没有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设置相关部门,明确具体的组织形式与职能,使得政府部门之间彼此封闭,各自为营,危机决策的执行存在障碍。

4,政府信息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由于我们的政务信息透明化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收集体系与传导体系均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以经济增长指标等数字为标准的干部选拔制度,促使一些人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使得上层很难统计到真实的信息数字,使得我们面对负面事件难以迅速正面回应,从而失去了了解和控制危机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披露体系无法可依,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自觉。

政府有时不知道如何提供民众所需要的有利于公共问题解决的信息,使得信息采集和发布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危机解决,有时反而使危机恶化。

5,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

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等、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

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

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

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当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发布,极大的改善了这一现状。

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应及早完成。

二、政府当前面对的常发性公共危机的形态。

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XX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预案首先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并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对我国政府当前面对的常发性公共危机的形态作了如下划分:

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同时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预案还将它们划分为四级:

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

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三、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升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必须立足国情、科学分析、立足经验、注

意创新。

我们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集中的体现在国务院XX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

在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政府参考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疯牛病等危机事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

可以说,我国的应急预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应急预案,但是像我国这样部门齐全、种类繁多、大规模的应急预案还是很少的。

我国的5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制体系、应急规划体系一起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2,弥补了我国应急规划的不足,加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

与国外的防灾规划或应急事务规划相比,我国的规划作得不详细,还是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

这次我国预案编制,弥补了规划的不足,替代规划细化了一些内容。

3,具有超前性。

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法律还没有健全,关键的基本法律还在制定讨论中。

应急预案弥补了这些法律的不足之处和没有规定的东西,同时也为今后的法律完善提供了基础。

4,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

鉴于我国行政机构级别多、幅员辽阔、灾种多、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大等原因,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地区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5,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了预案中间。

6,强调属地管理。

军队、中央企业等都要真正为本地民众服务,这是吸取重庆开县井喷事件和SARS的教训。

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未雨绸缪,建立科学的危机预防体系。

2,协调谋划,建立完善的危机准备体系。

3,指挥若定,启动合理的危机处理机制。

4,亡羊补牢,建立及时的危机善后体系。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挑战与机遇是交织而来。

因此,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我国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

这其中,种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之一。

无论是台风、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火灾、交通事故、化学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事故灾难,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发生的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等灾害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抓住机遇,完善自我,迎接挑战,从容的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中的各种困难,任重道远!

(MBA课程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