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121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保健实验指导28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体检中问诊的内容、健康检查部分项目的操作方法和分析评定。

三、实验方法与要求:

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将自身作为被检查者,所得数据填入报告书)。

力求做到结果客观,分析评定准确。

1、既往病史:

病名:

病因:

时间:

治疗概况:

痊愈情况:

目前对生活、工作、运动的影响程度:

家族病史:

月经史(对女生填写):

月经初潮年龄:

经期表现类型:

2、运动史:

曾锻炼或训练的项目:

年限:

最好成绩:

运动性伤病情况:

目前从事专项及身体情况:

3、基本健康指标:

脉搏:

次/分钟血压:

/毫米汞柱

其它:

(以往体检中所述心脏形态、心脏杂音、心脏节律、心电图等):

实验二形态测量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身体形态的测量是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体质水平、营养状况和运动员选材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体检中姿势检查和形态测量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分析评定。

二、实验内容:

人体姿势检查、形态测量

三、实验仪器:

身高坐高计,体重秤,小皮尺,皮褶厚度计,测径规,线坠、直尺、足弓足长计、钢尺、脊柱测量仪

四、实验方法:

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将自身作为被检查者,所得数据填入报告书。

)力求做到结果客观,分析评定准确。

受试者测试前应保持安静状态。

1.直立姿势检查:

正面观:

正常: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腓骨头及骨盆同高、肋弓对称、肩峰同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和胸锁关节等高对称、头颈直立、咬合正常。

后面观:

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股骨大转子和臀横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及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

两横一竖。

2.脊柱形状检查:

2.1脊柱前后弯曲测量

测量仪器:

脊弯测量计。

测量方法:

令受试者立于测量计底板,足跟、骶部及背部紧靠立柱。

测试者方于侧方,首先观察其耳屏、肩峰、大转子三点是否在同一垂线上。

然后将测量计上的小棍前推,使其密切接触受试者的身体。

根据棍棒在腰曲的最大距离,以及上述三点的相互位置进行躯干背部姿势良否判断。

颈曲和腰曲的深度在3—5cm之间,耳屏、肩峰、大转子点在同一垂线。

驼背:

颈曲大于5cm,胸段后弯程度加大似驼峰,头向前探,耳屏点落于肩峰及大转子点前方。

腰曲正常。

鞍背:

腰曲过大,超过5cm以上,背及臀部后突,耳屏点与肩峰点落于大转子点前方。

颈曲正常。

平背(直背):

腰曲和胸曲均减小,缺乏生理性胸曲及腰曲,背部平直,颈曲或腰曲小于3cm。

2.2脊柱侧弯测量

(1)观察法

令受试者取自然立正姿势站立。

测试者立于其正后方,观察受试者两肩是否等高;

两肩胛骨下角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与脊柱的间距是否相等;

脊柱各棘突是否在同一直线并垂直于地面,根据以上几点判定脊柱是否侧弯。

(2)重锤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足跟靠拢。

测试者立于其后,使悬垂的重锤线通过其第七颈椎棘突,观察各棘突是否偏离垂线。

然后测量偏离距离,分左偏离、右偏离。

部位按颈、胸、腰部来判定侧弯程度。

偏离距离若小于1.0cm,为正常;

1.0—2.0cm者.为轻度侧弯;

2.1cm以上者,为重度侧弯。

对判断为脊柱侧弯的受试者,令其活动身体,以确定侧弯性质。

如在活动时侧弯消失,则判定为习惯性侧弯;

如在活动时侧弯仍不消失,则判定为固定性侧弯。

然后按照侧弯方向、部位、性质予以记录。

3.胸廓形状检查:

前后径测量:

前点位于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上缘水平和前正中线交点;

后点为前点同一水平棘突处。

横径测量:

与前后径同一平面的胸廓两侧最宽处之间的距离。

婴幼儿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基本相同,青年期后约为4:

3。

4.腿的形状检查

检查方法:

两足跟靠拢直立,用内径卡尺测量两膝之间或两足跟之间距离。

两足跟并拢时两膝能靠拢,双膝间隙在1.5cm以下

“O”形腿:

间隙增大,两足跟并拢时两膝不能靠拢,且间距大于1.5cm以上。

“X”形腿:

间隙减小,两膝并拢时两足跟不能靠拢,且间距大于1.5cm以上。

5.足弓

足弓测量是根据足底与地面接触面积的大小比例,将其分为正常足以及轻度、中度、重度扁平足。

正常足足印空白区与足印最窄区宽度之比为2:

1,轻度扁平足为1:

1,中度扁平足为1:

2,重度扁平足则足印无空白区。

一般可用以下方法测量。

5.1简易法:

脚踩滑石粉或清水立于地板或水泥地面上,将其留下的足迹沿第一跖骨内侧与足跟内侧画一切线,根据切线内的空白区与足印实区最窄处宽度比例来判定。

5.2纸印法:

为了便于保存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可采用纸印法测量足弓。

方法是双足踏过浸以10%氯化高铁溶液的纱布或海绵,然后踏在预先准备好(刷过10%亚铁氰化钾溶液并已晾干)的纸上,令受试者双足站稳,离开纸后即留下蓝黑色足印。

沿足印内缘画一切线,即第一条线;

再自中趾尖点到足跟中点引第二条线,两线交叉形成夹角;

然后画出夹角的平分线,即第三条线。

至此,三条线将足弓分为内侧部、中间部、外侧部,根据足弓内线落在那个部位来判定足弓是否正常。

足弓评定标准

(1)正常足:

足弓内缘落在外侧部。

(2)轻度扁平足(Ⅰ度):

足弓内缘落在中间部。

(3)中度扁平足(Ⅱ度):

足弓内缘落在内侧部。

(4)重度扁平足(Ⅲ度):

足弓内缘超出内侧部。

6.身高:

使用身高坐高计测试,精度为0.2厘米。

测试时,受试者赤脚、呈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躯干挺直,上肢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与身高计的立柱接触,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呈水平。

水平读数。

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1位。

7.坐高:

测试时,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躯干与头部自然正直,保持耳眼水平位,骶骨及肩胛间紧贴立柱。

上臂自然下垂,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成直角,双足平踏于底坐,不得用手支撑于坐板上。

8.体重:

使用体重秤测试,精度为0.1千克。

测试时,受试者自然站在体重秤中央,站稳后,读取数据。

记录以千克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1位。

注意事项:

测试时,受试者尽量减少着装;

上、下体重秤时,动作要轻缓。

9.胸围

测量体位:

坐位或站立位,上肢体侧自然下垂

测试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平静呼吸。

测试人员立于受试者前面,将带尺上缘置于背部胛下角下缘,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已发育女性带尺通过胸中点水平绕行一周。

带尺围绕胸部的松紧度应适宜,以对皮肤不产生明显压迫为度。

并在受试者呼气末时读取数值。

带尺上与0点相交的数值即为胸围值。

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0.皮褶

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测试人员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捏提起来,用皮褶厚度计在提起点皮褶下方距手指1厘米处测量其厚度,共测试三次,取中间值或两次相同的值。

记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上臂部皮褶厚度:

上臂后面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处,与上肢长轴平行的皮褶,纵向测试。

肩胛下角皮褶厚度:

肩胛骨下角下方1厘米处,皮褶走向与脊柱成45度角,方向斜下。

腹部皮褶厚度:

脐水平方向与右锁骨中线交界处(约在脐旁右侧2厘米处),纵向测试。

脐水平线与锁骨中线相交处,皮褶走向水平。

大腿部:

大腿前部股骨中点处。

皮褶走向与股骨平行。

(1)受试者自然站立,肌肉放松,体重应平均落在两腿上。

(2)测试时要把皮肤与皮下组织一起捏提起来,但不能把肌肉捏提起来。

(3)测试过程中皮褶厚度计的长轴应与皮褶的长轴一致。

以免组织张力增加而影响测试的精度。

(4)测试前应将皮褶厚度计校准。

测试过程中,卡钳的刻度盘和钳口压力经常校正

11.肩宽

指两侧肩峰之间距离,反映身体横向发育情况;

肩的宽窄对肩带肌肌力的发挥有一定影响。

用测径规测量双侧肩峰之间距离。

12.骨盆宽

骨盆宽指两侧髂嵴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反映骨盆的发育,骨盆过宽对很多运动项目不利。

测径规测量两侧髂嵴最宽处外缘距离。

13.上肢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14.上臂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桡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15.前臂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桡骨点至桡骨茎突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16.手长:

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此点相当于腕关节远端腕横纹中点)至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17.下肢长:

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因大转子点不易确定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身高-坐高

髂嵴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髂嵴高。

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臀纹线高。

髂前上嵴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髂前上嵴高。

18.足长:

跟点至趾尖点的间的直线距离。

足长足弓计。

受试者将右足置于足长足弓计上,跟点紧贴后档板,移动前档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进行读数。

19.跟腱长:

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点的垂直距离。

受试者两脚自然开立,扶墙提踵,小腿肌肉充分收缩,测试者在受试者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画一标志,测量两点间的垂直距离。

20.上臂紧张围:

屈肘握拳,肱二头肌用力作最大收缩时,带尺沿最隆起部位饶行一周的围长。

21.上臂放松围:

上臂紧张围测量后,手臂自然下垂,肌肉放松时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原部位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22.前臂围:

在尺骨鹰嘴下10cm处,放松下垂位测量。

23.大腿围:

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24.小腿围:

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25.指距:

指两臂侧平举时左右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被测者自然站立,双上肢侧平举,掌心朝前,五指并拢

26.手足间距:

又称站立摸高,高举右上肢,身体右侧贴墙站立,测量右手中指尖摸墙的高度。

实验报告

被检查者姓名:

性别:

年龄:

检查者姓名:

检查时间:

一、姿势检查:

(一)直立姿势检查:

背面观:

侧面观:

评定:

(二)脊柱形状检查:

1、前后弯曲度:

2、侧弯:

(三)胸廓形状检查:

前后径:

cm;

左右径:

cm。

(四)腿的形状检查:

两膝间距:

两足间距:

(五)足的形状检查(印迹法):

足印空白区最宽距A=cm;

带色印区最窄距B=cm。

足长足弓指数=

二、人体测量:

体重:

kg身高:

cm

胸围:

安静时cm;

深吸气时cm;

深呼气时cm;

呼吸差cm

坐高:

  cm肩宽:

  cm骨盆宽:

  cm

皮褶:

肩胛下角下mm;

上臂后面mm

上肢长:

左cm;

右cm。

下肢长:

足长:

跟腱长:

上臂紧张围:

上臂放松围:

右cm

前臂围:

大腿围:

小腿围:

指距:

手足间距:

三、生长发育评价:

体重/身高指数=胸围/身高指数=%

四、身体成分评价:

体脂%=

瘦体重=kg

评定

实验三心血管系统联合机能试验

实验类型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联合机能试验方法及评定。

二、实验原理:

心血管功能运动试验有助于评定功能水平,了解功能潜力和早期发现功能障碍。

列杜诺夫联合功能试验由三部分组成:

①30s内做20次深蹲起;

②原地疾跑15s,要求以百米速度进行;

③原地慢跑3min(男)或2min(女),速度为180步/min,高抬腿进行。

在上述每种负荷后检查脉率和血压,蹲起20次后一般连续测3min,疾跑15s后测4min,慢跑3min或2min后测5min。

联合功能试验由于负荷强度大、时间长(共约需20min),故此试验只适用于运动员及健康者。

三、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秒表

四、实验步骤:

1.安静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被检查者坐在检查者桌子的左侧面,左上臂缚上血压计袖带,先测量安静时10秒钟脉搏稳定值(如:

测得连续5个10秒钟的脉搏数为11,12,11,11,11,则其稳定值为11);

再测量血压,记录数值。

2.联合运动、并测定运动后血压

将血压计与袖带连接处分开,令被检查者作30秒钟20次蹲起;

作完后,立即坐下,接上血压表,马上测其脉搏、血压(第一分钟前10秒钟的脉搏,后50秒钟测量血压)。

如此连续测3分钟。

记录数值。

接下来再作15秒钟原地疾跑,马上连续测4分钟负荷后脉搏、血压。

最后,作3分钟原地高抬腿慢跑,马上连续测5分钟脉搏、血压。

并记录数值。

操作完毕,将所记录的数值填写在试验结果纪录表内相应栏内。

依试验结果纪录表绘制曲线图并作评定。

五、实验分析:

列杜诺夫联合功能试验评定方法:

联合功能试验的心血管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正常反应运动后脉率和收缩压适度增加。

20次蹲起后即刻脉率增加5次/10s,15s疾跑和3min慢跑或2min后即刻增加10次/10s。

20次蹲起后即刻收缩压增加15-20mmhg;

15s疾跑后即刻增加30-40mmhg;

慢跑3min或2min后即刻增加40-50mmhg。

舒张压轻度下降或不变。

脉率和血压恢复较快,20次蹲起为2~3min,疾跑15s为3~4min,慢跑3min或2min为4~5min。

在三种负荷后脉率和收缩压上升的幅度虽不同,但均成比例地增加。

②紧张性增高反应负荷后收缩压明显升高,可达180-200mmhg以上,舒张压也较安静时升高10-20mmhg,同时脉率明显加快,脉率和血压的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这种反应常表示周围血管调节障碍,多见于高血压者。

③紧张性不全反应负荷后脉率、收缩压均明显增加,而舒张压却显著下降,甚至降低到0。

这种反应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出现。

一种是由于负荷后心跳加快,心肌力量强,导致舒张压为0,但在负荷后2min内舒张压即可回升。

这种情况常在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身上见到。

另一种是由于血管张力明显下降所致,负荷后舒张压降低到0并持续2min以上,多见于血管中枢调节障碍(如疲劳、酸性代谢产物刺激)之时。

④无力性反应负荷后脉率明显加快,收缩压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甚至降低,舒张压升高或不变或稍降,脉压减小或增加较少,脉率恢复时间延长。

这种反应常表示心脏无力,收缩功能减退,多见于患病或明显疲劳的运动员。

⑤梯形反应负荷后收缩压在第2或第3分钟出现最高值,呈梯形上升,脉率增加,舒张压变化无规律,恢复时间常延长。

这种反应常表示心血管功能状态不良,多见于运动员训练水平下降或过度训练之时。

心血管系统联合机能试验试验结果纪录表:

指标

安静

20次蹲起后

15秒疾跑后

3分钟慢跑后

脉搏

十秒

每分

差值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自我感觉

注:

表中“差值”均为负荷后与安静时数值相较。

曲线图坐标:

(依据负荷前后脉搏、血压变化的幅度、方向;

曲线形状及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评定)

实验四运动性疲劳的测量与评定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测定和评定的方法。

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

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

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

反应时测定仪、膝反射阈测定器、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两脚规、闪光融合仪和秒表。

(一)、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测定判断疲劳的方法

1、安静时指标

(1)反应时:

受试者取坐姿,连续测定5次红灯信号反应时(每次间隔10s),取其平均值。

(2)膝反射阈:

受试者闭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小腿下垂,检测者将膝反射阈测定器上的重锤(H为200g)调节到正好对准膝盖下髌韧带的中央,从角度计(M)5°

的高度上开始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以后每次增加下落角度5°

,间隔5s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直至引起膝跳反射动作的最小落下角度,就是阈值。

(3)皮肤空间阈:

实验人员持触觉计或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至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两点阈)。

(4)闪光融合频率:

受试者取坐姿,注视闪光光源。

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

检查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

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

测3次,取平均值。

(5)时间再生法:

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1min,然后闭眼,每隔20s举手发出信号,做15一20次。

检测者记录受试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由此计算出平均值及标准差,接上两个值算出动摇度即(标准差/平均值)2。

2.运动实验

(1)准备活动:

受试者蹬自行车功量计,按功率50W,转速60转/min,运动3min。

(2)疲劳实验:

准备活动后休息lmin,然后按规定的逐级递增负荷连续进行运动,男性从150W,女性从100W起始,每3min递增50W,直到精疲力尽,跟不上测功器的转速为止。

(3)运动后立即测定运动前所测部位的同一生理指标,观察运动后变化,参考下列标准,判断有无疲劳和疲劳的程度。

3.实验结果评定

(1)反应时,运动后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2)膝反射阈按表1评定。

表1膝反射阈评定表

疲劳程度

增加角度

恢复速度

轻度

5-10

睡一夜可以恢复

中度

15-30

直到次日方能恢复

重度

>35

休息一周才能恢复

(3)皮肤空间阈值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4)闪光灯融合频率按表2评定。

表2闪光融合频率评定表

闪光频率减少(周/s)

1.0-3.9

休息后当日可以恢复

4.0-7.9

睡一夜才能恢复

>8

休息一夜不能完全恢复

动摇度在0.03一0.07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重度疲劳。

(6)主观判断:

根据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判断疲劳程度,受试者可以根据运动中的主观感觉判断疲劳程度,按Borg设计的RPE表,报出级别。

(二)、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

肌肉力量:

肌肉疲劳最明显特征是肌力下降。

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肌肉硬度:

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加。

(三)、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

1.心率

(1)晨脉:

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5-10次/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

(2)运动心率:

完成相同强度运动,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3)恢复心率:

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劳程度增加。

2.血压体位反射

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并使受试者返回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定血压,每30s测定1次,共测2min。

若在2min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3.生理生化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

血红蛋白:

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

血尿素: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