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146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影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电影史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史1.doc

《中国电影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史1.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电影史1.doc

中国电影史

(一)

第一章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1)

一、草创

1、开端

⑴国产电影开端

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1905年春夏之交;任庆泰(字景丰)拍摄;谭鑫培主演。

⑵故事片开端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导演:

张石川、郑正秋;编剧:

郑正秋;新民公司拍摄。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年;导演:

任彭年;编剧:

杨小仲。

【注:

短片≤6本;长片≥7本】

⑶其他开端

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

黎北海;编剧:

黎民伟;主演:

黎北海、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演员、非职业)

2、终结

《劳工之爱情》——1922年;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

3、滑稽短片

      《劳工之爱情》——1922年;导演:

张石川;编剧:

郑正秋

地位:

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成就:

制作过程规范、镜头语言成熟、喜剧元素丰富。

4、“商务”之短片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任彭年

5、1919—1922年间的三大公司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

二、初盛景观

1、《孤儿救祖记》

v 1923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

v 导演:

张石川;编剧:

郑正秋

v 主演:

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

v 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v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

特征:

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著的特征】

著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补充:

“长城画片”——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

初期声明不为利益而拍摄对社会危害的电影,并主张在每部影片中提出一个中心问题,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由万氏兄弟绘制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民新”——民新影片公司是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

前身是1921年由黎民伟、黎海山、黎北海筹组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192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由黎海山任经理,黎民伟任副经理,以拍摄新闻片为主,《天涯歌女》(1927)。

⑵影片年产量扶摇上升

⑶国产电影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

3、著名人物

v 谭鑫培(1847.4.23~1917.5.10):

本名金福,字望重。

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

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

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

代表性的剧目为:

《空城计》、《当锏卖马》、《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等。

v 郑正秋(1888~1935):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阳人,集编、导、演于一身。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因其思想较为进步,且具革命性,后世对其评价较高。

代表作品:

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导演故事片:

《梅花落》(1927)、 《白云塔》(1928)、 《碎琴楼》(1928)、《热血忠魂》(1935,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等。

v 张石川(1889~1954):

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

他的影片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的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张石川是买办(商人)出身,对其评价较低。

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历来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个唯利是图的制片商,“处处唯兴趣是尚”的商业片导演、敌伪时期又沦为汉奸,是个不屑一提的人;也有人则认为他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代表作品:

《孤儿救祖记》、《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火烧红莲寺》(一至十八集)、《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一夜不安》、《横冲直撞》等。

三、20年代中期以后的三种商业电影现象

⑴“古装片”——当时又称“稗史片”,基本上是根据旧文学素材改编拍摄的影片类型。

⑵“武侠片”——大多脱胎于坊间流行的传统侠义小说和当时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

《火烧红莲寺》:

明星公司拍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3年共拍摄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

⑶“神怪片”——可看作是“武侠片”的一种延伸。

当时又被称作“武侠神怪片”或“神怪武侠片”。

这种消极浪漫主义的极端化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片创作走入了最后的歧途。

第二章 三、四十年代的电影(1931—1949)

1931—1937:

一、求变之初

1、联华公司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

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①“明星”——1922年3月中旬,明星电影公司成立。

第一部影片是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1928年5月,明星公司摄制的影片《火烧红莲寺》正式上映,由此引起上海影坛竞拍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②“联华”——1930年,罗明佑联合“民新”、“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成立“联华影业制片印刷公司”,1932年后改称联华影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电影企业。

罗明佑:

1900-1967,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后迁居广州。

并任总经理。

联华合当时的明星、天一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制片格局。

联华存在8年拍了近百部影片,大多严谨认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③“天一”——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

1923年“明星”公司《孤儿救祖记》在12年中拍摄了无声故事片60余部,有声故事片35部,长短新闻片、纪录片15部。

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

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2、有声片

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技术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但由于成本昂贵,中国制片业短期内并未放弃默片拍摄,直到1936年以后,有声片才基本取默片而代之。

《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

1931年1月,“明星”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合作摄制。

《春潮》——中国第一部使用国产电影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音有声片(蔡楚生编剧,郑应时导演)。

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拍摄。

3、复兴国片运动

v 复兴国片运动宗旨:

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严肃、认真、有良心;普及社会教育、对抗外片垄断、提高艺术道德、尊重演员人格

v 是罗明佑在联华的期间发起的。

v 孙瑜:

          纽约摄影学院学习摄影

          代表作: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小玩意》《大路》《武训传》等

v 阮玲玉:

        默片时期最优秀的女演员

      《挂名夫妻》《故都春梦》《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

v 蔡楚生(1906—1965):

代表作《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近代 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

 

二、新兴电影运动

v 背景:

是在外患和内忧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勃兴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已然将整个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

v 正式全面展开: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

由郑正秋、孙瑜、洪深、田汉、夏衍等32人组成。

以“认清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建设新的银色世界”为指导思想,给今后的电影创作提出了“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进”的明确目标。

v 发展:

三个阶段

①1933年:

迅起

v 良好起点:

《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第一只报春之燕”

《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增添一抹浓郁的春色”、“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

v 其他作品:

《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压迫》、《挣扎》、《春蚕》、《小玩意》、《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恶邻》等

②1934年—1935年:

曲折绵延

v 优秀作品:

《姊妹花》——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一人扮演二角)

《渔光曲》——蔡楚生编导;在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了荣誉奖,成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第一个获奖作品。

v 其他作品:

《新女性》、《大路》、《神女》、《桃李劫》、《风云儿女》、《中国海的怒潮》、《女人》、《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都市风光》等

③1936年—1937年:

重新高涨

“国防电影”:

v 广义:

《新旧上海》、《迷途的羔羊》、《小玲子》、《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作之合》等

v 狭义:

《狼山喋血记》(代表性作品)、《壮志凌云》(代表性作品)、《联华交响曲》、《青年进行曲》、《夜奔》等

三、左翼电影

v 1933年——中国(左翼)电影年

v 时代背景: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

v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v 代表人物:

夏衍、田汉、阳翰笙等

v 代表作品:

《狂流》、《养蚕》、《压迫》、《上海二十四小时》、《小玩意》、《女性的呐喊》等

v 艺术特点:

①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

②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四、软性电影

v 1933年3月,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创办了《现代电影》周刊。

他们批评“字多影少”(台词对话多,镜头语言少),指责左翼电影是“内容偏重主义的畸形儿”,认为充满“干燥而生硬的说教”。

主张“电影是软件,应当是软性的”(第六期)。

v 代表作品:

《花烛之夜》、《化身姑娘》、《人道》、《粉红色的梦》等

1937—1945:

一、“电影抗战”

v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

v 代表作品:

《保卫我们的土地》(战时第一部故事片)、《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

二、“孤岛”电影(非主流)

v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

v 特征(“奇”处):

①高产——在上海这片“弹丸之地”,影片产量惊人

②一方面笼罩着浓重的商业竞争氛围,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影片在政治和营业的压力下顽强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气和良心。

v 古装片——纵观“孤岛”影坛,最为突出的创作现象便是古装片的大量问世。

《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是“孤岛”时期成就显著、影响最大的一部古装片)、《明末遗恨》、《尽忠报国》、《苏武牧羊》、《李香君》、《王宝钏》等。

v 其他商业电影类型:

喜剧片:

《王老五》(1937)、《王先生吃饭难》(1939、汤杰编导)

言情片:

《离恨天》(吴永刚编导)

恐怖片:

《麻疯女》(马徐惟邦编导)

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等

三、其他补充:

v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

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

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v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

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

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北平、上海解放后,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

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中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v 作品:

艰难中的辉煌——《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八千里路云和月》、《松花江上》、《天堂春梦》等

忧患史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丽人行》、《追》、《三毛流浪记》、《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等

心灵世相——《巫山梦回》、《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深闺疑云》等

三四十年代重要影片:

《渔光曲》、《十字街头》、《大路》、《小玩意》、《神女》、《小城之春》等

第三章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一、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v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是:

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v 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

①建国初期(1949—1952)的第一次发展: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

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优秀影片,如《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等。

同时,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我这一辈子》《腐蚀》《关连长》(文华)、《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昆仑)、等

1950年《武训传》公映,受到欢迎。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严厉的批判,紧接着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使建国初期电影第一次蓬勃发展的局面很快结束。

产生的原因:

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

②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各制片厂厂长会议,重点讨论贯彻“双百”方针,改革电影体制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舍饭寺会议”。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各电影厂开始试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

电影创作在逐步前进,到1956年前后产量赶上并超过50年的水平,艺术质量也有新的突破,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主要原因:

(1)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召开,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倡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借鉴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

观摩和讨论,和各种电影代表团去苏联,西欧等国交流活动。

(3)1956年,毛泽东在《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双百”方针。

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郭维及其《董存瑞》(1955),桑弧及其《祝福》(1956),王苹及其《柳堡的故事》(1957),吕班及其《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汤晓丹及其《不夜城》(1957)。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

①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

除了继续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之外,创作者也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现实生活和建设现实生活反映出来,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以及文学名著也开始被搬上了银幕。

②艺术上的大胆突破:

将英雄人物的行为,成长,内心世界,优点和缺点都成为丰富人物的心理的内容。

并且,敢于大胆表现人情人性。

③影片的风格样式也比较丰富多彩,喜剧片,惊险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康生的“拔白旗”扼制了第二次电影创作发展的大好局面。

③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

1959年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大发展,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峰。

原因:

为迎接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献礼片”的契机,再次激起创作热情。

标志:

59年9月25日-10月24日国庆新片展映共推出新片35部,故事片17部。

几乎全部都是彩色片。

内容:

这些影片题材广阔,风格新颖,形式多样,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水平,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艺术成就:

将时代的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创作方法与时代精神一致;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存在问题:

脱离实际的表达,形成一种套子;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对电影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挖掘较少。

1959年新片展览月是第三次发展的标志。

好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林家铺子》、《风暴》、《青春之歌》等。

同时,反右倾运动开始和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电影的生产再次出现停顿。

 

④60年代初期的发展(1961年6月-1963年12月)

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一个电影创新高潮正在形成。

原因:

政策的调整——纠正“左”的错误,相关的文件出笼,出现了繁荣创作的具体措施。

电影理论的发展:

瞿白音《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电影创作的过程:

1959年11月-1960年1月,反右倾+自然灾害开始,反冒进,1960年生产40部故事片。

1961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不高质量高,共生产出20多部影片。

从1962年到1965年间,每年基本保证20到30部影片的稳步发展。

由于召开了新侨、广州两次会议,周总理和陈毅亲自出席讲话,宣传党的文艺政策,电影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在稳步地前进,掀起了一场电影艺术创新的热潮。

《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阿诗玛》等正是这个潮流的产物。

这一次的创新幅度较大,在学习我国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质量,使之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电影的先进水平,一个更高质量的电影创作高潮正在形成,可惜风云多变,半途夭折了。

二、“十七年”中国电影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1、建国初期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

2、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第二次发展的艺术特点:

大胆突破。

具体是:

(1)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

(2)艺术上大胆突破;

(3)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3、1959年是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艺术特点:

(1)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题材之中;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4、60年代初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

强烈地追求创新。

当时夏衍提出反对电影中的“四多”(直、露、多、粗),周扬同志要求电影“四好”(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瞿白音的“创新独白”影响深远。

三、“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几种主要样式:

1、就风格样式而言,“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主要是戏剧式的电影,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的正剧:

如《林则徐》、《风暴》、《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

革命的正剧这类影片的基本特点:

(1)影片的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不是一般的情节剧的儿女情长或爱情故事。

(2)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如林则徐、聂耳、吴琼花、洪常青、林道静等。

(3)革命的抒情正剧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2、除革命的抒情正剧之外,“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在其它风格样式方面的追求和探索如:

⑴喜剧样式的发展:

1955年到1958年是喜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拍摄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等。

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喜剧样式——歌颂性喜剧。

《五朵金花》和《今天我休息》是歌颂性喜剧的成功之作。

60年代初,发展较快的是介于讽刺喜剧和歌颂性喜剧之间的——轻喜剧或生活喜剧,像《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女理发师》等。

⑵散文式电影:

十七年中国散文式电影代表性作品:

《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⑶史诗式电影:

代表性作品:

《南征北战》。

⑷惊险样式电影:

在正面环境中表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斗争的,如《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等。

反映边防线上斗争的,如《冰山上的来客》、《神秘的伴侣》等。

正面人物处于反面环境之中的,如《英雄虎胆》、《虎穴追踪》、《羊城暗哨》等。

四、“十七年”电影创作有何可借鉴的方面:

(1)现实感与时代感;

(2)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3)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

(4)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五、“十七年”电影存在的问题:

(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

(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

(4)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六、“十七年”培养的电影艺术家(导、表、摄、美等举例说明):

1、电影剧作家:

海默、林杉、于敏、李准、梁信、孙谦、马烽等。

2、摄影艺术家:

北影厂——朱今明、钱江、聂晶、高洪涛四位大师;

上影厂——吴蔚云、黄绍芬、许琦、周达明、罗从周、陈震祥、沈西林等;长影厂——王启民、王春泉等。

3、电影美术艺术家:

池宁、韩尚义、丁辰、秦咸等。

4、电影导演艺术家:

北影厂——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添、谢铁骊等;

上影厂——沈浮、吴永刚、孙瑜、黄佐临、张骏祥、汤晓丹、桑弧,郑君里、谢晋、鲁韧、白沉;

八一厂——王苹、严寄洲、李俊;长影有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

七、其他补充

1、长春电影制片厂:

v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v 前身是伪满映

v 前任厂长为袁牧之,拍摄了大量的战争新闻片,成为宝贵史料,如《民主东北》。

v 优秀摄影师:

张绍柯、王静安、杨荫莹

v 长影有8个摄影棚、5个录音室,年产故事片30部、译制片20部,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影片为主

2、东北电影制片厂:

v 1949年,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v 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短故事片、长故事片、译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