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2998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大全.docx

马克思复习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1、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1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3、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6、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8、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9、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2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6、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外在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7、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8、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0、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3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5、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6、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8、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9、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4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41、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3、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45、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46、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4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8、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

49、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政治经济学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2、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8、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9、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10、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2、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1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金融资本是有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17、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说,价值规律改变了其表现形式。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生产力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9、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是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20、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指的是生产力全面社会化。

21、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所反映。

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22、商品的价格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但同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23、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5、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的目的在于:

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出路,获取巨额利润,增强垄断资本实力;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占领有利投资场所;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垄断重要原料来源;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命脉。

27、经济全球化表现为: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8、从资本形态看,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其中,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

29、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是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30、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在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表现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4、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前提条件。

35、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科学社会主义

1、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列宁。

4、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5、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7、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8、三大差别是指:

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9、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无产阶级的建党思想和策略原则。

10、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不能超越的发展阶段。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1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3、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

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社会主义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同,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14、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划时代意义有:

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提升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局面。

1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逐步激化,现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政治经济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近代西方经济学      B.现代西方经济学

C.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商品交换  B.社会生产力  C.物质资料生产  D.社会生产关系

3、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交换  B.分配  C.生产  D.消费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D.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剩余价值规律B.揭示经济规律C.揭示价值规律D.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联系()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  C.生产方式  D.经济规律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剩余价值理论       B.劳动价值论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值

9、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10、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市场经济规律

12、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是()

A.商品的二因素决定劳动二重性 B.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C.两者互相决定       D.两者没有直接联系

13、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减不定

14、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不变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15、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要转化为价值的前提是()

A.使用价值要转化为价值    B.具体劳动要转化为抽象劳动

C.复杂劳动要转化为简单劳动  D.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

1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17、货币的本质是()

A.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形态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社会财富的体现物

18、价格是()

A.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C.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标志   D.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志

19、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特点是()

A.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B.现实的货币

C.足价的货币         D.金属的自然形成即金属条块

20、一本书售价21元6角,这里的“元”、“角”是(  )

A.价值尺度   B.观念货币   C.价格标准   D.货币价值

21、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

A.水果店给苹果标价每斤2元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D.顾客用10元现金购买了5斤苹果

22、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

A.纸币发行量少于社会商品价值总额

B.纸币发行量超过社会商品价值总额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

A.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4、资本的本质是(  )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  )

A.在使用过程中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B.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

C.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27、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

A.商品价值B.劳动力自身价值C.剩余价值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2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劳动的报酬 B.劳动的价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创造的价值

3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B.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C.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  D.资本各部分的构成不同

31、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  )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2、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是4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是1元,工作日为8小时。

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2元,而其他情况不变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

A.由50%变为100%  B.由50%变为200%

C.由100%变为300% D.由100%变为400%

33、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抽象劳动而增殖

C.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34、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35、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二者没有内在联系        D.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

3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C.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7、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有机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价值构成

38、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劳动力供给增加

43、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44、下列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