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323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

1.尺度: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

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

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

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

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

12.狭温性:

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

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14.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太阳高度角:

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nm—710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17.黄化现象: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18.似昼夜节律:

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

19.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0.长日照植物:

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是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菠菜、萝卜、小麦、凤仙花等。

21.短日照植物:

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是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等。

22.中日照植物:

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23.日中性植物:

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24.长日照动物:

在温和高纬度地区的许多鸟兽,随着春季到来,白昼逐渐延长,其生殖腺迅速发育到最大时,繁殖开始。

这些动物为长日照动物。

25.短日照动物:

有些动物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的秋季,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交配,这为短日照动物。

26.日较差:

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亦称气温日振幅。

27.年较差:

气象要素在一年中月平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8.冻害:

在温度低于-1°时,一些物种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冻害。

29.冷害:

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从而造成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下受害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30.生物学零度:

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也称生物学零度。

31.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32.春化:

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33.贝格曼规律:

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34.阿伦规律:

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

35.热中性区:

恒温动物只通过控制可感觉的热量散失而进行体温调节的温度范围。

在此范围内代谢产热或蒸发散热没有产生调节性变化。

36.空间异温性:

37.时间异温性:

38.日麻痹:

39.季节性麻痹:

40.大气湿度:

所谓大气湿度就是指空气中的潮湿程度,它表示当时大气中水汽含量距离大气饱和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大气湿度的程度。

41.田间持水量:

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42.湿生植物:

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水分亏缺的植物。

43.中生植物:

适宜在中等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44.旱生植物:

适宜在干旱生境下生长,可耐受较长期或较严重干旱的植物。

45.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46.腐殖质:

腐殖质是指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

47.种群:

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8.种群动态:

种群大小或数量、遗传结构或年龄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

49.生物量: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某些特定组分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物质的总量。

50.样方法:

样方法是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的方法。

51.标记重捕法:

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的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

52.内分布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成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53.初级种群参数:

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参数。

54.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55.年龄椎体:

年龄椎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56.性比:

性比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57.同生群分析:

58.静态生命表:

有一类生命比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59.净增值率:

60.K-因子分析:

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那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61.存活曲线:

描述同期出生的生物种群个体存活过程与其年龄关系的曲线。

62.世代时间:

它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63.内禀增长率:

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64.种群的无限增长:

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

只有在种群不受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才会发生。

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

这类指数生长成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65.环境容量:

在不产生不良效应前提下,某一生态系统单元或环境介质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66.逻辑斯蒂方程:

dN/dt=rN(1-N/K)

67.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

68.集合种群: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69.局域种群:

局域种群是指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70.斑块:

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71.物种:

基本的分类单元。

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

72.基因型:

种群内的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73.基因频率: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74.哈代-温伯格定律:

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75.变异:

亲代与子代间或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基因型或表型的差异。

76.多态现象:

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叫做多态现象。

77.渐变群:

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性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做渐变群。

78.自然选择:

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而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79.适合度:

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已知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

适合度越大,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

80.遗传漂变:

是指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跟明显。

81.遗传瓶颈: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撑起经历了瓶颈。

82.建立者效应:

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83.基因流:

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活动。

84.机遇对策:

85.最小可存活种群:

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86.基因库:

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87.适应辐射:

像这种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叫做适应辐射。

88.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89.达尔文魔鬼:

生物在出生后短期内达到大型成体大小,生产许多大个体后代并长寿的现象。

90.权衡trade-off:

91.r-选择:

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生育能力低,但是亲体有良好的育幼行为的进化对策。

92.k-选择:

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生育能力高,但是没有亲体有关怀的行为的进化对策。

93.滞育:

昆虫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暂时性停滞状态。

94.休眠:

有机体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所处的一种不活动状态。

如冬眠、蛰伏、滞育等。

95.迁徙:

生物在空间上移到更适宜的地点来躲避当地恶劣的环境,有方向性的运动。

9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不管初始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97.自疏:

在年龄相等的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使是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

98.稀少有利型:

母体倾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应度就比较高的现象。

99.局域交配竞争:

在同胞兄弟间存在交配的情况下,母体如果产量同数量雄仔和雌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

100.性选择:

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

101.让步赛理论:

较强的选手给自己设置不利条件的现象。

102.领域: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103.社会等级:

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104.领域行为:

动物保护领域的方式。

105.它感作用:

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06.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107.似然竞争:

如果是两种猎物被同一种捕食者捕食,由于一种猎物和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增大另一种猎物被捕食的风险,从而使两种猎物以共同的捕食者为中介产生相互影响与两种捕食者以共同的食物资源产生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结果相似,称为似然竞争。

108.生态位: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09.极限相似性:

竞争物种在资源利用分化的临界阈值叫做极限相似性。

110.竞争释放:

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111.性状替换: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112.缝隙:

113.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114.拟寄生:

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的寄生方式。

115.偏利共生:

两个不同两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利的关系,称为偏利共生。

116.互利共生:

是不同种两个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17.群落交错区:

不同群落间存在的过渡带称为群落交错区。

118.优势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指物种。

119.建群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120.伴生种:

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对群落环境影响不起作用。

121.多度:

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122.盖度:

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级的百分比。

123.频度:

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124.Raunkiaer频度定律:

125.生物多样性:

生物中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126.种间关联:

不同物种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

127.生活型:

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动物,不但形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128.层片:

是生物对外界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129.群落季相:

群落的外貌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130.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131.同种资源团:

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132.干扰:

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打扰和妨碍。

133.抽彩式竞争:

一个物种的个体先于另一个物种到达空斑块或萌发会造成先到达个体在以后的竞争中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使得谁先到谁就可以占据空斑块。

134.空间异质性:

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135.岛屿效应:

到与面积越大,种群越多的现象。

136.生物廊道:

指适应生物移动或栖息的通道,可以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它生境相连,从而减小生境片段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137.群落波动:

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而不产生群落更替现象的群落变动称为群落波动。

138.演替:

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139.原生裸地: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的地段。

140.次生裸地: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141.演替顶级:

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142.气候顶极:

143.植被型:

具有相同生活型群系的结合。

是我国植被分类体系的高级分类单位。

144.群丛:

群从是指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

凡是层片相同的,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145.初级生产:

一般把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

146.次级生产:

把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147.生物扩大作用:

在食物链中,某些物质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积累量越大的现象。

148.能量锥体: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椎体或金字塔。

149.同化效率:

指植物吸收的日光中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150.生产效率:

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151.林德曼效率:

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值比。

152.生物量:

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存积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g/㎡或J/㎡。

153.失汇现象:

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地,这就是著名的失汇现象。

154.固氮作用:

由物理-化学过程(闪电)和微生物把大气中的氮转变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过程。

155.硝化作用:

氨的氧化过程。

156.反硝化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把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而生成氮气的过程。

157.氨化作用:

是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然后氨基酸中的碳被氧化而释放出氨的过程。

158.热带雨林:

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之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5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

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

160.夏绿阔叶林: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

161.北方针叶林:

就是指寒温带针叶林,它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

162.草原:

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163.荒漠:

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

164.冻原:

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物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大致连续的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