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36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文学流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

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

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

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

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

厄内斯特。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

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

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

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

“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

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黑山派诗歌(BlackMountainPoems)

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

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

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

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

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

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

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

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o“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

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

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

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

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罗斯、格雷戈里。

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

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

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

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

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

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

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

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

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

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o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

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

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

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择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

“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

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

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

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

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

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

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

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

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天使》(1959)等。

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

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

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

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

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谐争。

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属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

黑色幽默(Blackhumor)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

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译混成一团。

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

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美国文学的雏形

早期的美国文学是从欧洲文学的样式和风格中衍生出来的。

例如,维兰德和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的小说创作就是对英格兰哥特小说的模仿。

就连华盛顿•欧文的杰作《李伯大梦》和《沉睡谷传奇》也是十足的欧洲风格,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改为美国而已。

美国文学的诞生

美国第一位在小说和诗歌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家是艾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于1835年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其作品包括《红死病》、《陷坑与钟摆》、《颓败之屋》和《莫尔格街凶杀案》。

他的创作触及了前人很少涉及的心理学领域,并且将神秘、幻想等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

1837年,年轻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将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册出版,名为《重讲一遍的故事》。

这是一部包含了丰富的象征主义及神秘主义元素的作品。

后来,霍桑又开始写作长篇的传奇小说、类寓言小说,他的本土小说《新英格兰》以人类的内疚、荣耀和情感上的压抑为主题。

霍桑的代表作是《红字》,讲述一个因通奸行为而被驱逐出社区的女人的故事。

霍桑的小说创作对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一1891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曼•梅尔维尔以自己早期的水手经历为蓝本创作了许多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

在霍桑的影响下,麦尔维尔的小说中也融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索。

在其代表作《白鲸》中,作家通过对一场惊心动魄的捕鲸历程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痴迷状态、人性中罪恶成分以及人类如何战胜这些天性的思索。

在他的另一部短篇杰作《比利•巴德》中,梅尔维尔则戏剧性的描写了战争时期一艘船上人们责任和同情心的主题。

梅尔维尔的那些涵义深远的杰作销量少得可怜,而梅尔维尔本人在有生之年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

直到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才重新被人发掘并被给予公正的评价。

1836年,曾经做过联邦政府部长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年一188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作品《自然》,主张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世界来代替笃信宗教或试图达到某种玄妙的精神境界。

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作家,以致于形成了一股“先验论”的文学思潮,而且还通过他本人大量的演说而影响了公众。

除爱默生外,最具天赋的先验论思想家是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他是一位坚定的新教徒。

梭罗曾独自一人在一片密林环绕的湖畔小木屋中独居了两年,并完成了《瓦尔登湖》。

那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思想是反对无所不在的、组织严密的社会对人性的束缚。

梭罗激进的思想对后世美国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主义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吐温(真名为塞缪尔•克莱门斯,1835-1910)是美国第一位生于美国边境密苏里州而非东海岸的重要作家。

他的代表作包括论文集《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小说《顽童流浪记》。

马克•吐温的风格受新闻学影响很大,尽管根植于美国本土,语言质朴,却也具备很多发人深省的幽默元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文学创作语言。

他笔下的人物的言谈往往非常生活化,十足的“美国味”,并且使用方言、新生词汇和地方口音。

亨利•詹姆斯(1843年一1916年)的作品关注所谓的新旧世界(指欧洲和美国)的差异。

尽管他出生于纽约,却在英国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

他的很多小说都关注那些旅居欧洲的美国人。

詹姆斯的作品往往使用结构复杂、风格高雅的语汇,注重描写情感上的细微变化,这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晦涩难懂。

相对而言,他有两部作品比较容易读懂,分别是《黛茜•米勒》和《碧卢冤孽》。

前者描写一个迷人的美国女子在欧洲的生活,后者则是一个灵异故事。

[编辑]美国抒情诗

19世纪美国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彼此的性情和风格都截然不同。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曾经做过工人、旅行家,而且在南北战争中志愿做过护士。

他是一位诗歌的革新者。

他在篇幅浩大的诗集《草叶集》以无拘无束的诗体和长短不一的诗句来象征美国无所不在的民主精神。

诗人将自己生命的历程和美国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视为一体,努力使自己不要变成一个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例如,在《草叶集》中收录的重要作品《我自己的歌》里,惠特曼如此写道:

“这就是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处所的人们的思想/我对他们并不陌生”。

惠特曼也是一位关注人的实质而非精神的诗人。

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在研究美国经典文学的时候,曾经如此评价惠特曼:

“他是第一位向,人类的灵魂高于肉体,的陈词滥调开炮的人”。

和惠特曼不同,埃米莉•迪更生(1830年一1886年)是一位独具在马萨诸塞小镇的上流社会的未婚女子。

她的诗作充满灵性和智慧,结构精巧,深入心灵。

她的作品和当时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出版。

埃米莉•迪更生的很多诗作都以死亡为主题,并带有揶揄的意味。

她的一首诗这样开头:

“由于我无法逃避死亡/死亡却对我望而却步了气她的另外一首诗作则戏谑自己一样的女子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她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你呢?

/你也是个不存在的人么?

[编辑]美国文学的黄金世纪

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小说家们将观察的触角深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同时关注上流社会和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

伊迪丝•华顿(1862年一1937年)的小说反映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她本人就生于美国东海岸富裕的地区。

她的杰作之一《纯真年代》描写了一个男人徘徊于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却最终选择了那个传统的、被上流社会所能接受的女人的故事。

和她同时代的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

克莱恩在他的《街头女郎梅季》中描写纽约妓女的生活。

西奥多•德莱赛(1871-1945)在他的小说《嘉丽妹妹》中讲述了一个乡村少女来到大都市芝加哥,并成为一个有钱人妹妇的故事。

作家们在文学风格和形式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并终于导致创作主题彻底的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彼时正流亡法国巴黎的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小说《三个人生》。

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其中融入了作家所熟悉的立体主义、爵士乐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思潮等元素。

诗人艾兹拉•庞德(1885年一1972年)生于爱达荷州,却在欧洲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

他的作品体系复杂,晦涩难憧,经常在文学中融入其他艺术样式的元素,并在东西方文学中广泛汲取养分。

他对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影响,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年一1965年),另一个旅居海外的美国诗人。

艾略特的诗作以玄奥著称,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

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诗人通过描写一系列支离破碎、气氛可怖的图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满敌视和偏见的社会。

艾略特的诗歌和庞德的诗歌一样晦涩难懂。

《荒原》的一些版本甚至需要诗人自己作大量的脚注,才能让读者大致读憧。

艾略特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的作家们也喜爱选择战后世界的觉醒与幻灭作为题材。

费滋杰罗(1896年一1940年)的小说创作生动的描述了20年代美国社会躁动不安却又无比沉闷的氛围。

费滋杰罗最热衷于表现美国年轻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沮丧中融入社会的过程,代表作品是《大亨小传》(乔志高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一站期间从事过救护车司机的角色,亲眼目睹了死亡和暴力的惨烈。

战场上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径使得他痛恨抽象、空洞的文学语言,认为这样的语言只能粉饰太平,误导读者。

于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删除可有可无的语汇,语言洗练简洁,直接切入主题。

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道德约束,并颂扬那些在重压之下的勇敢者。

他小说中的主角通常是强壮、沉默却不憧得取悦女人的男人。

《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

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史坦贝克(1902年一1968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的很多小说便以故乡作为背景。

史坦贝克的小说风格简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却无法讨得文学评论家的欢心。

史坦贝克经常描写贫穷的工人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反抗自己的命运的过程,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具社会意识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愤怒的葡萄》,讲述了贫穷的裘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州千里迢迢的迁徙至加利福尼亚,寻求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薄煎饼》、《人鼠之间》、《罐头工厂》以及《伊甸园东》。

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繁荣的美国戏剧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戏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他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的剧作在古典神话、圣经以及现代心理学等领域取材,直白的描写性和家庭争端问题,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问题的探索。

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长夜漫漫路迢迢》(乔志高译)是一部规模很小,主题却很深刻的悲剧,以作家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蓝本。

这个时代的另一位美国本土的剧作家是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

他来自美国南部,热衷于以自己的家乡为故事的背景。

他的剧作通常十分诗化且煽情,经常以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被困于一个蛮荒的环境为主题。

他的一些剧作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包括《欲望号街车》和《朱门巧妇》。

[编辑]来自南方的声音

其实,在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五年,便已经有一位美国作家获得这一殊荣,那就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福克纳以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名为“约克纳帕塔瓦”的虚构的地方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他以看似未经修饰的人物的思维轨迹为线索来叙事,以此来揭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这一技巧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意识流”。

作家还经常打乱时间顺序来叙事,用以揭示过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最优秀的作品包括《喧哗与骚动》、《押沙龙!

押沙龙!

》、《去吧,摩西》等。

福克纳是美国南部文学崛起的一个代表人物。

南部文学的代表作家还包括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和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

尽管卡波特的创作领域包括长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他最杰出的作品却是纪实文学《冷血》。

这部作品记录的是一宗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体现了一位小说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和优美的文风的绝佳结合。

其他擅长写纪实文学的作家还包括诺曼•梅勒(1923—)和汤姆•沃尔夫(1931—)。

前者在收入《夜晚的大军》中的《五角大楼》一文中描写了一场反战大游行,而后者的《太空先锋》则真实的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的生活。

汤姆•沃尔夫是美国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她能够以旁观者的冷峻目光观察她的家乡——新教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南部社会。

她笔下的人物多半是正统的新教徒,同时迷恋上帝与魔鬼。

她以其悲喜剧风格的短篇小说而著称。

[编辑]黑人文学

20年代,位于纽约曼哈顿哈莱姆区的黑人艺术家社区逐渐崛起,发动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场文艺运动中产生了诸如朗斯顿•休斯(1902年一1967年)、康蒂•库仑(1903年—1946年)以及克劳德•麦凯(1889年一1948年)等极具天赋的诗人。

小说家佐拉•尼尔•赫斯顿(1903年一1960年)将传统的小说叙事与非裔美国人的口头传播的传说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且融入了人类学元素。

她在小说《凝望上帝》中描写一个非裔美国女人的生活和婚姻。

她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黑人女性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文学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许多黑人作家跻身美国文学的主流。

詹姆斯•鲍德温(1924年一1987年)在作品《乔万尼的房间》中表达了对种族主义的蔑视和对性解放运动的支持。

拉尔夫•艾利森(1914年一1994年)在《隐形人》中以“隐形人”喻黑人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将非裔美国人的境遇和现代社会中人类对白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结合起来。

[编辑]垮掉的一代

50年代,美国的西海岸出现了一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

这些人热衷于爵士乐,认为战后的社会已经疲惫不堪,主张人们应该在毒品、酒精和东方的神话传说中寻求更多新鲜的体验。

诗人艾伦•金斯堡(1926年一1997年)在其作品《嚎叫》中奠定了这一流派反抗社会和追求视觉迷幻的风格。

这部作品以惠特曼风格的句式开头:

“我亲眼看到我们这一代最美好的心灵被疯狂所毁灭气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一1969年)在他插话式风格的小说《在路上》中为“垮掉的一代"

纵情享乐的生活方式大唱赞歌。

[编辑]后现代主义文学

以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勾画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大致轮廓:

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罗伯特•库维尔、威廉・H•加斯、约翰•巴斯、雷蒙德•费德曼、唐•德里罗。

这些作家共同的特点在于:

主张每个具体的“文化结构”都应该服从一个范围更庞大的叙事结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结构是完美的;

理想的叙事结构是人们所无法预知的;

知识具有无法改变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