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367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docx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唱、演、跳、等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舞蹈动作,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将音乐与舞蹈、绘画等姊妹艺术及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蒙古族的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三、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表演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一、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能小组合作进行舞蹈、绘画和打击乐的编创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一)律动(简单的蒙古动作),刚才我们做的什么动作?

你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最喜欢骑马?

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

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出示课件,简介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背景音乐)。

1、蒙古的地域、大草原

2、蒙古族的风俗

3、蒙古人民丰富的生活(善骑马,射箭,摔跤,更能歌善舞)。

(看,这是我们祖国国土的版图,象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图中红色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就主要分布在这里。

内蒙古有美丽的草原,珍珠般的湖泊,

草原上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那里牛羊、马匹、骆驼成群,水草肥美,天高云白,一座座蒙古包就象天上的星星洒落在草原上,奔腾的马群给草原也带来了生机。

蒙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喜欢骑马、射箭、摔交更喜欢唱歌跳舞,每到节日他们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来赞美草原、赞美家乡。

(三)舞蹈导入,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跳一段蒙古舞蹈:

1、老师自跳,学生拍手伴奏

2、师教几个动作和学生一起跳起来(讲解蒙古族几个动作的要领如:

硬腕、硬肩、骑马的动作)

3、师生一起跳起来

二、新课教学

(一)、听、蒙古族小朋友骑着小红马向我们走来了(完整聆听歌曲)。

(二)(你听到蒙古小朋友都唱了些什么)读歌词(可用动作提示)

(三)请同学们跟音乐小声唱一遍。

(四)你们唱的真好听,老师还想再听一遍

(五)如果你们也骑上小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

现在让我们也来试试。

(处理歌曲情绪)

(六)下面一起跟琴来唱(纠正错误解决难点)直到唱好

(七)这么好听的歌,我看有的同学都忍不住跳起来了,让我们边跳边唱(跟伴奏)

教学内容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综合练习:

双声部节奏练习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

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

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

“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

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

小朋友们,看!

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

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

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

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

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

蒙古族

老师:

(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

(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

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

(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

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

房屋可以移动。

这就是蒙古包。

2、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习歌曲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听。

a、老师范唱

b、同学听磁带

c、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用动作扮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表示欢乐的草原。

a、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

(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

(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

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

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

(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

(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学难点: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

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

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

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

1234555

师读:

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432111

师读:

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535

师读:

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11133331—

师读:

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111

师读:

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765432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

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

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

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

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

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

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

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

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初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2、在朗读中理解(可以或与同学讨论)词语。

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

3、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根据所提示的问题快速思考,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1)闰土为什么要到我家来?

闰土长得什么样?

(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

(3)闰土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我在哪些方面不如闰土?

4、在小组里讨论。

第二学时

1、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建议学生,把月下看瓜(第一自然段)、闰土外貌描写(第三自然段)、我的赞叹和向往(倒数第二自然段)等段落多读几遍,读得琅琅上口。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读后将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评析词句)或谈谈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如:

第一自然段,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

作者首先描写出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

在这样的景色中,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文字的描写让人想象景色及闰土的形象。

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

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

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要能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用稍快的速度朗读。

第四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见面的情景。

我早就想见到闰土,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朗读时要用急切的语气来读,速度稍快。

接着就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

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圈、见人怕羞。

这可与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

紫色的圆脸中紫色是闰土在田地里风吹日晒的结果。

外貌描写可用平缓的语气朗读。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

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而我和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第1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要读得舒展些;第2句,要强调不知道、只看见、不和只为重读,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还有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等。

3、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我和闰土的对话(从第二日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并读出感情来。

在小组内交替朗读、互相评议。

4、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描

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再说一说。

5、摘录

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再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6、课后,可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设计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2课。

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

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学生分析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并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朗读体会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自读比较,导入课题

1.(出示鲁班人物像)猜猜看,他是谁?

(板书:

鲁班,生自读。

)以“猜”激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

(板书:

橹板,生自读。

2.把上面两个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与前一个字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导入课题有多种方法,这个课题由于“鲁”、“橹”同音不同形而产生一定的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比较记忆有较大的优势,于是我就以字音字形的比较解题导入,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自读自悟,大胆质疑

1.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合作,交流初读成果。

师:

你是怎样读这篇课文的'?

哪些字、词、句你是注意读的?

课文的哪儿是问题的答案。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大胆充分地与同伴交流,能更进一步地为自主学习引路搭桥。

4.学生提出自己无法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

(1)学生之间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回答。

(2)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出示:

①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

②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落实重点,合作交流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鲁班为什么发明橹板呢?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老艄公的“十分吃力”和“累得满头大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多媒体画面展示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加上第三、四自然段的文字配音。

(2)师:

带着“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这个问题到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也可以与同桌一起读。

(3)小组合作,进一步读懂、读好第三、四自然段。

(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和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就会充满创造色彩。

教师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

可以边看图边读;可以读读课文,再学着动手做做(画图,剪纸,捏橡皮泥等),也可以边读边表演。

学生在小组内自选方法合作学习。

(4)交流小组学习方法、读书情况并随机指导。

各小组介绍、读书,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朗读充分感知第四自然段(结合画面)。

(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暂不评价,而由学生评议。

心理学家认为,延迟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地评价,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证明学生已把自己融入到课堂中自主学习。

(5)表演诵读第三、四自然段。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

(6)小结:

人们就把鲁班发明的这种摇船工具叫做“橹板”。

四、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师:

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你知道鲁班还发明了什么?

哪些工具也是受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

课后,请小朋友收集鲁班或其他发明家的资料,也可以是其他仿生学的知识。

(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

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出珍珠泉。

1、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那就是——板书“泉”。

会写“泉”字吗?

把手拿出来跟我写一个。

2、师:

(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泉)这是芙蓉泉,清诗人董芸曾寄迹于此,并赋《芙蓉泉寓舍》诗:

“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

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多美的泉啊!

这色洁如璧,水涌似珠的便是濯缨泉。

生:

瞪大眼睛非常专注,不时发出“呀”“哇”的赞叹声。

师:

大家看这是什么泉?

(多媒体出示珍珠泉的画面和名称)

生:

珍珠泉。

师: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觉得珍珠泉怎样?

生:

我觉得珍珠泉很美。

生:

珍珠泉实在太迷人了。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珍珠泉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珍珠泉。

生:

齐读课题。

师: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完成两个要求:

(1)标出自然段,并和课文中的生字交朋友。

(2)读完后想想珍珠泉美在哪里?

评议:

正因为有了前面对各种泉的介绍,学生才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这时出示声情并茂的珍珠泉画面,孩子们便认真地、真切地、看着说着,他们不知不觉中已置身于诗一般的珍珠泉中,珍珠泉的美也从视觉、听觉走向心灵,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叹:

珍珠泉实在太迷人了!

此时此刻教师抛出“珍珠泉美在哪里?

”这一问题,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寻找美的欲望。

二、走近珍珠泉,寻找美。

1、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2、师:

(生读完课文)珍珠泉美在哪里呢?

生:

我觉得珍珠泉的水很美。

生:

珍珠泉的水泡五颜六色的非常迷人。

生:

……

3、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珍珠泉真是太美了,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

生:

齐读。

师:

是啊,美丽的珍珠泉因为有清、绿、静的水和五颜六色的泡泡而更加迷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珍珠泉的水中去看看。

评议:

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整体文本的感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地把握文章。

初读课文,鼓励学生谈珍珠泉美在哪里,这一点便是文章的中心基点,也是学生的情感基点。

接下去,学生再读课文,情感体验便在珍珠泉的水和泡泡中徜徉。

三、走入珍珠泉,体验美。

1、走进水中,感受美。

师:

(多媒体出示珍珠泉水的画面)这就是珍珠泉的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

珍珠泉的水很清,里面一点儿杂质也没有。

生:

珍珠泉的水很静。

生:

珍珠泉的水真绿阿,好像被染过似的。

师:

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写出了珍珠泉的水。

课件出示: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师:

谁能看着画面,把这句话读好。

生:

(读)

师: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里好像出现了那又清又绿又静的珍珠泉水了,我不禁要说(课件出示)“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生:

(齐读)

师:

刚才我们从珍珠泉那深、清、绿的水中感受到珍珠泉的美,除了水,珍珠泉还因有珍珠般的水泡而美丽。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好好读读。

评议: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通过让孩子们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珍珠泉水的特点:

静、清、绿,从而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美丽,这样珍珠泉的美丽在孩子们的心里更加丰满,更加实在。

因此,当读到“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孩子们的情感也愈加强烈!

2、走进泡泡里,体验美。

(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

)师:

你喜欢哪一句?

哪一句话让你感受最深

(1)我喜欢“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这一句

师:

你什么喜欢它?

生: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水泡的样子是那样的晶亮、饱满。

生:

还写出了水泡的声音:

一嘟噜一嘟噜

师:

谁能读好这几个词语?

生:

读,(一个比一个进步,一个比一个有趣)

师:

放到句子中你们能读好吗?

生:

很自信的说能。

生:

齐读。

评议:

重点词句的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

当学生把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读得精彩了,整个句子也就内化成孩子的精神产物了。

(2)我喜欢“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句。

生:

这句写出了泡泡的颜色很多。

生:

写了泡泡像珍珠一样闪亮闪亮的非常美丽。

生:

……

师:

珍珠泉的泡泡五光十色,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除了这些还有吗?

生:

迫不及待的说有

师: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

我从后面那六点中知道的。

生:

那六个小点是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没说出来。

师:

你理解的真好,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

很有感情地读这一句。

师:

我读这句话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说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而不说射下呢?

生:

射下表示太阳光直射,而这里因为有密密的树叶遮挡着,太阳光不能直射到。

生:

太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有些光线被遮住了,有些光线穿过缝隙,找到地上,所以用筛下一束束金光。

师:

你说得真棒,我想你一定也能把他读好。

生: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评议:

这几句话写得非常优美,是积累词句的首选佳句,同时这几句话的理解也是难点,教师设置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