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3896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孟子》各一章Word下载.docx

冉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

姓曾,名点,字皙

2.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注:

相关资料有译文)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听录音正音。

(幻灯片5)

俟-sì

莫-mù

甫-fǔ哂-shěn相-xià

ng

铿-kēng沂-yí

喟-kuì

雩-yú

冠-guà

n

(二)学习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

1.一词多义现象:

(1)以(幻灯片6)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毋吾以也。

认为

则何以哉。

(2)如(幻灯片7)

①如或知尔。

如果

②如五六十。

或者

③如其礼乐。

至于

④如会同。

(3)方(幻灯片8)

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礼义,为人的道理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刚,才,正

(4)与(幻灯片9)

①吾与点也。

赞同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语气词

③遂与外人隔绝。

④往借,不与。

给,给予

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幻灯片10)

 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

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幻灯片11)

 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

名词作动词,吹风

3.特殊句式:

(幻灯片12)

 

(1)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

(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异乎三子者之撰。

(作状语的介词短语后置)

(三)学生讨论:

1.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课文的结构及大意。

(幻灯片13)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师生共同明确)(幻灯片14)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

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

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逊、娴于辞令。

3.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幻灯片15)

 对子路: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

认为他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幻灯片16)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

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

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

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孔子既有抱负,也很苦闷。

他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

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

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

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

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三、课堂小结:

(幻灯片17)

本文通过对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畅谈理想、志趣的生动叙写,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以对话形式进行教育活动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提供了借鉴。

四、布置作业:

(幻灯片18)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孔子教学思想的理解,或者谈谈你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谈谈今后你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附:

相关资料(译文仅供参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

‘没有人知道我啊!

’如果有人想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闹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

“冉有,你的看法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治礼乐,那就只得另请更加贤惠的君子了。

“公西华,你的看法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你的看法怎么样?

”这时他还在弹奏乐曲,但接近尾声,只听到“铿”的一声,乐曲结束。

他放下琴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

“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皙的看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

曾皙问孔子说:

“他们三个的看法怎么样?

“只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治理国家要讲究谦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得讲的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华所讲的礼仪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司仪,那谁能去做大事呢?

第二课时

(幻灯片2)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新课讲授:

(一)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幻灯片3)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影响很大。

主要观点(幻灯片4)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善性,并视为之为人的根本。

他在政治上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推行王道,反对霸道。

应该说孟子是封建地主阶级有远见的进步的政治家。

孟子曾率领他的门人周游列国,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幻灯片5、6)但他的理论在战国时代,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始终未被采纳。

六十五岁左右,孟子回到邹国,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遂成《孟子》。

终年八十四岁。

作品介绍(幻灯片7)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由孟子的弟子编辑,共七篇。

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

本文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二)请学生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幻灯片8)检查预习情况。

曳(yè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

豚狗彘(zhì

)之畜(xù

谨庠(xiá

ng)序之教

孝悌(tì

)然而不王(wà

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整体感知:

找学生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四)师生共同分析解读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等。

(幻灯片)

1.分析课文第1段:

(让学生自读,自问,自主回答,教师指正)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

“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

“这样”,亦通);

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凶(幻灯片9)

A.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 

加(幻灯片10)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

C.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4)从课文看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

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提出了论辩的话题,即如何“使民加多”。

也写到了梁惠王自以为“尽心”的骄矜态度。

2.分析解读2、3段。

(学生齐读后讲解)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

“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或(幻灯片11)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②直(幻灯片12)

A.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C.理直气壮。

公正的,正义的

D.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设喻说理,讽刺梁惠王的举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并无本质的区别。

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3.分析解读4、5段: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胜(幻灯片13)

A.谷不可胜食也。

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

超过

数(幻灯片14)

A.数罟不入洿池。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E.数不胜数。

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本段孟子正面提出“使民加多”的举措: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4.分析解读第6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幻灯片15)

A.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

C.王好战,请以战喻。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

“王”又当何以解?

“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

“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

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仁政”;

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5.分析解读第7段。

(1) 

本段中的“检”“涂”“发”(幻灯片16)各作什么解释?

“检”是约束的意思;

“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

“发”是发放的意思。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

武器

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

军队

C.五万兵难卒合。

兵士

D.穷兵黩武。

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

后者是“这”,代词。

提出应避免归罪于岁的错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使民加多”的愿望。

回应篇首。

6.分组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实现知识迁移。

提示: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7.学生齐读课文4至7段。

总结课文结构及写作特点。

指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教育学生把古人的思想作为处理当今社会上相关事宜的依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幻灯片19)

1.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

译文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

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

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

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