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39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三五人才工作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镇级层面,在14个镇区建立镇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办,党委书记任组长,组织委员任人才办主任,并配备专职人才助理。

企业层面,在重点企业集聚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30个,形成市、镇、企三级联动的立体式组织体系网络。

二是建强推进机制。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立全市人才工作联合推进机制的通知》,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了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建立人才工作“大部制提请任命市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人才工作分管领导兼任人才办副主任,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以及人才办主任例会,统筹资源,协调职能,切实构建了人才招引、服务的快速通道。

坚持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双招双引”并重,近年来,联合招商局、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在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地组织招商引才活动近10次,签约人才项目152个,实现了招商与引才的有机融合。

三是健全考核制度。

出台《关于实施镇(区)、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意见》,将人才工作考核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逐年增加分值比重,目前已达到主体功能区5分+2分,一般镇5分+3分;

及时调整优化考核指标,突出引进国家级、省级高端产业人才导向,不断提升考核实效性和科学性水平。

实施机关部门人才工作考核全覆盖,相关职能部门考核职能工作,其余部门考核招才引智信息,形成了人人引才的氛围。

研究制定《关于对人才(项目、载体)实施绩效考核评估的意见》,对入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的对象进行综合考评,有效激励促进人才作用发挥;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考评合格的及时兑现资助津贴,考评优秀的提高50%奖励资助标准,考核不合格的停发津贴并取消市级人才资格。

绩效考核实施以来,共考评各类人才(项目)239个,发放资助津贴1860万元,11人因考核不合格被取消项目资格。

(二)拓宽引才渠道,不拘一格引进各级各类人才。

一是围绕产业引才。

紧扣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高端人才引进“1222”引进计划、“雉水英才”引进计划、“学子归巢”计划、“名校优生”引进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和项目,不断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积极“走出去”招才引智,累计赴上海、南京、南昌、哈尔滨、西安、成都、昆山等地开展人才科技对接交流活动73场,坚持参加深交会、留交会、大连海创周、武汉华创会、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等上级引才活动,在上述活动中举行人才发展环境推介11场次,有力扩大了如皋知名度和影响力。

主动“请进来”,成功举办第14-16届科技人才洽谈会,做靓院士专家如皋行、学子归巢恳谈会、高端人才对接峰会等区域引才特色活动品牌,累计邀请各大高校院所领导、专家学者、在外学子来如考察洽谈上千人次。

实施“博士计划“科技副总选聘:

“一镇一校“百企百校”牵手联姻等活动,鼓励园区、企业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兼职、挂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教授、博士266人。

近年来,省“333”培养工程人才王文浩创办的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公司,年销售已达18.27亿元;

省“科技企业家”倪张根创办的恒康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年销售12.68亿元;

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引进朱勇等3名省“双创计划”人才,创下同一企业引进记录;

长江学者郑南峰落户隆昌化工有限公司,为企业新增销售8100万元;

雉水英才陈强创办的上海三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在新三板上市。

二是突出载体引才。

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等平台,不断加大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创立经济开发区高端人才创业园、高新区国家“千人计划”(如皋)产业园等科技人才特色园区,充分放大人才集聚效应。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打造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产业基地、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建成上海嘉定工业区如皋产业园、如皋张家港跨江合作园区等多个合作园区,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产业人才集聚平台。

三是坚持社会引才。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观念、机制转变,推进引才工作社会化。

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开展“人才服务进企业”活动,逐户上门进企业宣讲人才政策,增强企业引才用才内动力。

巧借外部力量,连续五年从高校院所、上级部门选派50多名省科技镇长团来如挂职,将高校院所资源与我市产业优势进行有机融合,促成产学研合作492项,总合作金额近1.2亿元。

聘请郑兰茹院士等20名两院院士、知名高校院所负责人为如皋招才引智顾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举荐贤才。

设立人才引荐奖项,对成功引荐人才来如创新创业的个人和社会机构,给予最高15万元奖励,营造开放式引才和全民引才氛围。

近年来,累计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顶尖人才2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14名,如皋市“雉水英才”29名。

(三)创新育才方式,有效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一是持续深化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

继续推进名工程师、名教师、名医师、名农艺师、名文艺人才“五名人才开发工程”,强化重点专业技能人才和紧缺型实用人才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围绕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实施“148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建立“一年一考察、两年一增选、三年一评选”3年滚动式管理制度,首期选拔70名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本土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进行梯队培养,对培养对象通过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组建团队、考核激励等方式加强培育,努力培养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队伍。

优先鼓励和推荐优秀培养对象申报省、市各级人才工程,近五年来推荐入选省“333工程”28名,南通“226工程”63名。

二是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培养。

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市级层面对领军型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育的基础上,牵头教育、卫生、农技等部门对各条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站”等方式进行综合培育,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强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定期举办雉水经济讲坛、企业家沙龙、企业家论坛等活动,组织企业家到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学习培训,五年来累计参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00多人次。

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每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超5000人。

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广播电视、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五年来培训持证职业农民43000人,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

强化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先后已有103人次通过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较好地推动了社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建设。

三是不断促进在外人才作用发挥。

在抓好本土各支人才队伍培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举措,促进我市在外优秀人才和优秀学子资源作用发挥。

定期组织举办在外学子家乡行、在外优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成立雉水青春联盟,引导在外优秀学子回如工作就业,为家乡引才荐才。

组织开展全市优秀在外人才普查,排查出在外政军学商等各类优秀人才信息1620条,形成《如皋在外人才录》。

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在外高层次科研类人才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筛选出以国家级顶尖人才为代表的重点科研类人才69人和其它各类科研类人才475人,分别在市、镇层面逐个进行联系对接,通过乡情感召、政策优惠、环境吸引,引导和鼓励他们回如创新创业或引荐科技人才项目落户如皋,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四)完善留才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留才。

不断建立完善各类人才政策,五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千人计划、高端人才、雉水英才、名校优生、学子归巢、科技镇长团、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等一系列引才政策及涵盖教育、卫生、农技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的人才培育政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

强化资金保障,严格按一般预算收入3%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各类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

二是强化服务留才。

建立完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及各主体功能区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建立"

一站式”服务窗口,在政策落实、手续办理、信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及创办企业提供“保姆式‘:

“一站式”服务。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成立创投公司1家、股投公司2家,积极与SBC、天津软银天智等创投企业合作,积极为科技人才项目提供创投资金。

充分发挥科技担保公司、南通市元升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循环贷款专项资金作用,先后为各类科技人才创业提供贷款资金1.8亿元。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42万平米,目前入驻率已超过60%,超市、食堂、卫生所、酒吧等相关各类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实施“百强企业人才服务”工程,定期走访企业调研服务人才工作,为人才协调解决户籍登记、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实际问题。

三是强化感情留才。

在政治上关心,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入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在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担任职务,聘请优秀人才担任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在生活上关爱,建立了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和优秀人才生日祝贺、生病探望制度,开通高层次人才医疗高速通道,定期组织优秀人才健康体检、休假,开展青年人才联谊会、青年人才相亲会等活动,让人才在如皋生活舒心、工作安心。

在舆论上关注,定期召开人才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人才进行集中表彰宣传;

通过在规划馆等主要窗口开辟人才工作展示区,在“市委人才工作网

《如皋日报》、党建手机报等媒体开辟专栏,主动衔接各级各类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体多渠道宣传报道如皋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先进经验和优秀人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环境。

二、我市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以来,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初步实现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共赢局面,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一是从人才层面看,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统计数据分析,我市现有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具有明显的“三多三少”特征。

一是传统人才较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偏少。

目前我市人才队伍中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企业管理人才,都是以中低端为主,高层次人才占比仅为2.94%,低于江阴的3.01%,宜兴的3.27%,常熟的4.84%,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的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非产业领域人才较多,产业一线人才偏少。

全市22.48万人才中,在公务员、事业岗位的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而在企业一线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仅7.75人,人才助推产业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人才整体贡献率较低。

三是输出人才较多,返乡创业就业人才偏少。

每年全市录取高校的本科生近6000人,而每年回如工作的本科以上学生却很少,近几年,我市企业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仅1000多人。

二是从企业层面看,主体性地位尚未确立。

部分企业对人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三重三轻”现象较为突出。

一是重设备投入轻人才投入。

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能按照不低于销售额0.6%的标准进行技术投入,但很多企业将90%以上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只有不到10%用于人才引进,甚至有部分企业家片面地认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应该是政府行为,人才待遇应该由市财政兑现。

调查中,只有16.2%的企业家愿意为聘请的高层次人才支付30万元以上的年薪,43.5%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不够。

二是重人才使用轻人才培养。

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仅有4万多人,而中级工、初级工为13万人,部分企业为了防止职工能力提升后跳槽,不愿意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申报高一级职称,有8.6%的受调查企业“从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只有42.9%的企业能做到“对员工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三是重短期效应,轻长远规划。

一些企业在人才问题上,急功近利,热衷于短期行为,对通过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认识不到位。

企业研发机构内的科技人才数量相对较少,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整体规划。

三是从政府层面看,协调运转的合力有待加强。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尚未有效形成。

一是部分单位岗位分工不一致。

镇区人才工作由组织委员分管,而大部分组织委员不在工业条线,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很难形成有效合力。

二是人才政策衔接配套不够。

我市人才政策面广量大、体系分散,相关实施细则比较少,可操作性不强,购房补贴等人才优惠政策目前还无人享受。

三是协同推进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职责交叉,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较多,没有能够落实到位。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人才理念相对滞后。

对“第一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全市从事人才工作的工作人员共有约60人左右,仅为全市招商人员的五分之一,且除了市人才办工作人员以外,其余均为兼职。

对高端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引进,等待观望、怕担风险的思想普遍存在。

人才工作“口头上重要,执行中次要,落实上不要”的现象在部分镇区还有存在。

企业自身对人才也不够重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微生态尚未形成,高达93.9%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单位报酬待遇低、缺少配套生活设施、缺少人文关怀。

二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近年来,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但纺织服装、机械铸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存在着经济结构偏重、中间产品偏多、母体经济偏少等问题,企业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旺。

全市14000多家法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00家左右,只占0.7%,与周边县市相比,世界500强企业及央企海安(5家)、如东(20多家)、海门(12家)、启东(10家),通州(7家)、崇川(4家)、港闸(5家)、南通开发区(60多家),而如皋目前没有一家央企或世界500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力不强。

调查中,72.4%的企业目前需要的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只有27.6%的企业需要领军型的研发人才。

三是引才环境相对欠缺。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市建设明显加快,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在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土地供给、交通区位方面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有待加强,不易吸引高端人才。

虽然全市已规划建设了包括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13个特色园区,但大部分的园区建设进度较慢,配套设施难以跟上,产业链条不完善,再加上缺少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平台,系列化、集成化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难以提供风险投资、科技孵化、市场拓展等中介服务,人才集聚力不强。

三、“十三五”我市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五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以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并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面对新形势,面对建设“人才强市”的新要求,我市的人才工作仍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之争演变为人才拼抢之战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演变为人才之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发展后劲,谁就拥有区域实力。

特别近年来,各地都在制定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

我们只有增强人才工作的紧迫感,才能在激烈的区域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二)城市能级之短阻碍了人才发展之路

我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区域位置、自身资源、承接载体、产业层次等引才条件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科研院所资源不足,始终是集聚人才的一条“短腿岩随着城际高铁的不断建设,周边地区引才环境将“重新洗牌‘:

我们只有扬长避短,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突破人才发展的“瓶颈”,形成如皋发展的新优势。

(三)产业发展之势呼唤着人才工作之新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不断向“高、轻、优、强”转变,急需大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领。

而我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必须以一定的政策、载体和环境为支撑。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进行人才工作的创新创优,才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三、“十三五”我市人才工作的目标定位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办发C2015)7号)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党管人才领导机制,实施外引内育两大战略,积极调动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资源优势,全面推进“666”人才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确保我市人才工作继续保持南通领先,全省前列,为我市“勇当苏中全面小康领头雁‘: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如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原则。

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如皋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尊重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突出工业经济,尤其是凸显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

双创型”领军人才为核心、以“管理型”高端人才为重点、以“紧缺型”应用人才为主体,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重点加强以船舶海工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开发,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

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如皋核心竞争力。

3.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的原则。

根据如皋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成长的特点,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在突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兼顾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人才的集聚,不拘一格选才、引才、用才,充分调动全社会人才开发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共同开发的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促进人才工作、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战略目标

“十三五”我市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总量提升、配置合理、机制灵活、环境优化、产出高效的人才队伍,确保2020年,全市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数量实现“双倍增”,人才竞争力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主要指标要走在全省前列,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在苏中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成为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和最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1.人才总量稳步增长,规模不断壮大。

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4万人,经营管理人才6.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13万人,高技能人才6.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2万人。

人才总量位居江苏省前列,人才密度处于南通市领先位置,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到2020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7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收到高等教育比例达32%,大学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资源总数的90%以上,其中本科学历人才达75%以上,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的35%以上,一、二、三产业科技人才所占比例1.5:

17.8:

80.7,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3.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2020年达到35%;

围绕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凝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建成一批人才高地;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四、统筹推进六大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每年面向全国知名高校招录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党政后备人才不少于40人,研究生以上公务员不少于10人,招录的新任公务员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到2020年,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96%,其中,研究生学历达36%。

总量相对稳定,结构更加合理,能力水平明显提高。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能人兴企的新理念,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平均增长10%,到2020年达6.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达60%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达30%;

高层次管理人才占全市经营管理人才的5.2%o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发展眼光,懂管理、会管理、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精通国际贸易的外向型人才、熟悉资本运作的企业管理人才。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7.0%以上,到2020年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