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33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潜山市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综合性学习

4.综合性学习

《中国诗词大全》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础、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请你也来参加!

(1)请在诗句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备选字:

A.情B.信C.痕D.声

①人似秋鸿来有,②事如春梦了无。

(2)请阐述下列经典诗句所蕴含的中华美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请从表格中识别出一句七言律诗,并写在横线上。

 

五、现代文阅读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

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

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

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

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

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

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

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

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

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

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

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

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

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

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

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5.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彰显了他们的智慧,请联系第一件事的细节分析其是如何体现的?

6.第②段中的画波浪线句“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7.第⑤段画线句子“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8.如何理解第③段中的“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这句话?

9.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11)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有删改)

10.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请从女儿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11.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12.请品读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写出“她”的心里话。

13.概括父亲的形象。

六、课内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

好处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

C.可爱者甚蕃蕃:

多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

应当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___________。

七、未知

18.请以“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不能抄袭,不少于5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

(1)①散入春风满洛城②对镜帖花黄③会当凌绝顶④弹琴复长啸⑤烟笼寒水月笼沙⑥独怆然而涕下

(2)①无案牍之劳形②百般红紫斗芳菲

【解析】

【详解】

“帖”“琴”“沙”“怆”“牍”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

(1)zhuōchè

n

(2)烦燥烦躁(3)比喻排比

(1)“粗拙”指粗疏拙劣,不精美,“拙”应该读一声;

“称”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适合”的意思,应该读chè

n。

(2)“烦躁”指烦闷焦躁,“躁”应该是足字旁。

(3)从“是……是……是……是……”的句式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把“父母的爱”比作“夏日的凉风”“冬日的暖阳”“风雨中的港湾”“黑暗时的烛光”,这是比喻的修辞。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3.

(1)刘四小福子

(2)凡尔纳诺第留斯号

(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刘四是人和车厂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

小福子善良而伟大,勤快而能干,然而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最终沦为妓女,这不仅是她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剧。

(2)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

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海底两公里》的作者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

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4.

(1)BC

(2)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3)山重水复疑无路

(1)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能力。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全诗是: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故答案:

BC。

(2)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结合诗句来赏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美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这句诗蕴含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志豪情。

(3)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积累和默写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几个字包含的诗句是:

浅草才能没马蹄。

5.当蝴蝶对伸向它的枝条不予配合时,小女孩摘下了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一端,让待救的蝴蝶认为是同伴,这样施救才得以成功。

6.动作描写;

作用:

表现了小男孩、小女孩的细心、善良、纯真。

7.议论。

阐述了什么是真爱、大爱。

8.我”被春天里两个小孩营救蝴蝶的行为所感动,因为他们对蝴蝶的援助出自于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他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

9.关爱弱小生命;

与自然和谐共处;

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善良。

5.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

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

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从“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可知,小女孩利用蝴蝶形发卡引导小蝴蝶爬上柳条,这是智慧的表现。

6.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记叙文人物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

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从“放”“晒”“汲取”可知,这里进行了动作描写,突出了男孩女孩对蝴蝶的关爱和体贴,这是他们爱心的表现。

7.此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议论是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这句话是作者对男孩女孩行为的高度评价,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阐述了大爱的内涵,发人深省。

8.本题是对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结合下文“刚才的一幕,让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

作为成年人,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

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的世界里,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可以看出,我在书本之外学到的是生活中一次小小的相遇,我看到了这两个孩子对一只蝴蝶的精心呵护,从而感到了心灵的纯净无私,人性的善良美好。

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

本文记叙了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我”由此受到的启发,告诉我们要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围绕这一主题来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即可。

10.长笛。

①女儿小时候跟随“我”的笛声哼唱;

②女儿五年级时,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

③女儿上初中时,偷偷扔了“我”的长笛;

④女儿的儿子初一时,女儿买了支长笛送给“我”。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笛声比作河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悠扬和动听;

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笛声的喜爱之情,同时与下文写女儿因同学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12.爸爸,对不起,原谅女儿当年因虚荣犯下的错,我不该扔掉您的笛子,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宽容与呵护。

13.乐观、坚强、宽容、疼爱孩子。

10.本题考查线索的把握与故事情节的概括。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长笛,然后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分别进行归纳概括。

即:

爱听长笛,讨厌长笛,扔长笛,送长笛。

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清脆悠扬”正面写出笛声的悦耳,表现了父亲笛声的美妙意境,与下文情节形成对比。

12.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

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

女儿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愧疚,围绕这两个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1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可知,父亲热爱生活,技艺高超;

从“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可以看出父亲的宽容;

从“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疼爱。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

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

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4.A

15.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1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周敦颐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

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8.最美的风景

曾经见过许多文人笔下的海,温柔的海,静谧的海,顽皮的海,狂暴的海。

大海给我的感觉如同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但在我的心中,有另一种海存在,我向往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海。

呼呼的风声在我耳边回响,沿着笔直的公路,汽车向海边驶去,终于见到久已仰慕的海,但我的心情却没有一点激动,天空被一层厚厚的云所笼罩。

放眼望去,灰蒙蒙的天,给人一种压抑之感,不由吟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真有那么点同感,无论如何,这样的海,是不能算美的。

本指望过会时间可以放晴,可反而阴得更沉了,后又下起雨来。

到海边来,难道只是为了在屋里呆着吗?

忽然,我突发奇想,带上一把伞,我要去看看雨中的海。

雨并不怎么大,但风猛烈得很。

海在滚滚地怒号着,汹涌着。

巨浪层层叠叠地向岸边涌来,撞在礁石上,撞成尘雾和碎末。

但它毫不气馁,依然一次次涌过来,似乎要呼啸着扑到岸上。

忽然,我惊奇地发现海边不远处浪尖托起一只小小的橡皮艇,既而又把它丟入浪谷,一个人牢牢地抓着桨板,尽力地划着,小艇随着波浪起伏跳跃着前进。

这时,我的心也随之起伏跳跃。

蓦地,我看到了大海的美,这不正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美吗?

它虽不像我想得那般纯净,驯服,但它有自己的执着和强悍,这样的海难道不美吗?

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海面上,给海增添了几许温柔和美丽,月光给沙滩笼罩了一层银色,交杂在沙滩上,软软的。

海风习习,空气里夹杂着海水的咸味,海面上银色的月光聚着波浪上下跳动,似在轻轻地按动,那精巧的琴键,弹奏着轻盈欢快的,美好的协奏曲。

这就是海,有惊涛骇浪,也有温柔低语,这就是生活,有痛苦挫折,也有幸福快乐。

海美在这里,生活美在这里。

这就是我心弦上最美的风景。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难度不大。

“风景”是题目的关键词,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写这个题目,应抓住“风景”的另一层含义,即:

某个美好的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