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44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眼科常用中药Word下载.docx

宣通玄府

2、桂枝

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发表散寒

温阳利水

温阳通痹

2、祛风清热药

7、薄荷

风热外感之要药,主治风热上攻、肝气不舒或玄府郁滞之眼病

8、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1)、祛风清热:

目赤痒痛,眵多流泪

(2)、清肝明目:

头目眩晕,目赤视昏

(3)、益肝明目:

眼目昏花

(4)、凉血明目:

白睛溢血、视衣出血

9、菊花

气味清轻,善疏风清热,解头面风热,平肝阳、清肝火、熄肝风,益肝滋阴,用于内外障眼病

白菊、黄菊、野菊

白菊花:

味甘,清热力弱,长于平肝明目

黄菊花:

味苦重,清热力强,用于疏风清热

野菊花:

长于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疮疡。

1、桑叶、薄荷均为常用疏风清热药

桑叶:

凉血清热,疏风明目

薄荷:

入气分,偏于辛凉解表。

2、菊花、薄荷均可散风热,清头目

偏于发散,辛凉发汗力大于菊花,不能久服

菊花:

偏于清肝热、祛肝风、养肝明目,可以常用

注意:

久病、大病之后慎用薄荷,以防过汗伤阴耗气

10、蔓荆子

味辛苦,性微寒,体轻而浮,上升而散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疏风散热:

风热目赤肿痛。

(2)、疏风止痛:

风热头痛、目眶痛、眉骨疼。

(3)、疏风退翳:

风热翳膜、畏光流泪。

(4)、升发阳气:

气虚清阳不升之眼睫无力、久视酸痛。

11、葛根

甘润性平,解表解肌

可用于有汗之表热症、无汗之表寒证

为脾胃经之要药,升发清阳:

(1)津液上承

(2)降浊阴

(3)引药上达清窍

12、柴胡

具轻清升散、疏肝解郁之功,既透表退热,又升举阳气,为肝、胆二经病变常用之品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明目。

1、用于痘疹伤目,天行赤眼,黑睛星翳

2、清热解毒

3、升阳明目

4、用于阳明经头痛及胃热炽盛的牙龈肿痛。

升麻、柴胡、葛根均有升举透发之功

葛根:

透疹解肌鼓舞胃气,升举脾阳,功专入胃,尤具升津止渴之功

柴胡:

入肝胆二经,宣发少阳,疏肝胆之郁遏。

升麻:

有清热解毒之功,为前两者所不及。

四、祛风止痒药

16、蝉衣

功能:

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发散风热

透发麻疹

祛风解痉

退翳明目

17、蛇蜕

祛风,定惊,解毒,退翳。

退翳明目:

黑睛新老翳膜,红白久障,视物昏蒙。

祛风止痒:

皮肤搔痒、目痒,痒极难忍。

蝉蜕:

善于散风热,退翳,透疹,祛风解痉。

蛇蜕:

善除风邪,亦善退翳膜,多用于治疗疥癣、瘙痒等。

18、乌稍蛇

祛风,通络,止痉。

治疗目刺痒难忍、痒若虫行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体现“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原则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6、清肝明目药

19、石膏

味甘辛,性大寒。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收湿,眼科常用于:

(1)、清胃降火

(2)、清肺泻热

(3)、清热止渴

(4)、清解阳明

20、寒水石

味辛咸,性大寒。

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1)、清胃泻火

(2)、退红消肿

寒水石:

清肺胃实火,偏入血分,无解肌达表之力

生石膏:

清肺胃火热,主入气分,且有解肌达表,使邪外透之功。

22、栀子

味苦,性寒,常用清热泻火药

泻三焦实火

清血分之热

清利湿热

解肝胆郁火

二、清热解毒药

25、金银花

味甘性寒,功效: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擅长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

胞睑疮疖肿痛

风热外犯之白睛红赤、黑睛生翳

26、连翘

性凉而升浮,善治头、目、齿、鼻诸症

解毒消肿,为疮家圣药

散结

金银花:

清热解毒兼能散风热,升散透达的作用大于连翘

连翘:

兼散血中郁火壅结,消肿散结的作用大于金银花。

蒲公英:

治疗疔毒的作用大于连翘

清上焦心肺火热的作用大于蒲公英。

解说:

前人经验,带心连翘偏入心经

连翘心味苦性寒,主入心经,有引经攻邪之力。

与莲子心同用,可入心经,泻心火

与金银花同用,则清热解毒兼散风热

与赤小豆同用,可清利湿热,

与荆芥、薄荷同用,可辛凉解表。

三、清肝明目药

33、决明子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降血压

清肝补肾明目

34、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

1、清肝泻火

2、软坚散结

3、补肝止痛

4、补肝止泪

35、青葙子

清肝,明目,退翳。

1、祛风清热

2、散风止痒

3、清肝明目

决明子、青葙子均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青葙子:

疏风止痒,散瞳

决明子:

益肾明目,润肠通便,降血压

青葙子有散瞳作用,绿风内障者慎用

36、密蒙花(《开宝本草》)

性味:

甘、凉。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清肝凉血:

肝热目赤,畏光流泪,白睛赤脉粗大。

退翳明目:

黑睛翳障,疼痛畏光流泪。

养肝明目:

肝虚目暗,视物昏花,或疳积上目,夜盲。

37、木贼(《嘉祐本草》)

甘苦,平,功能:

散风热,退翳膜。

祛风退翳:

肝经风热,目赤翳膜,羞明流泪。

祛风止泪:

迎风流泪,视物不爽。

升散郁火:

郁火目赤,日久不退。

38、谷精草

体轻性浮,专行上焦,直达巅顶

疏散头目之风热

小儿疳积上目,痘疹伤目,肝虚雀目

去翳障而不论新老

《张氏医通》:

“凡表里之药,非谷精不应也。

谷精草与木贼治目赤肿痛,退翳明目

谷精草:

适于风热目赤而兼头痛者

木贼:

宜于风热目赤而兼表证者。

四、清热凉血药

41、丹皮

凉血活血

凉血:

(1)凉血止血

(2)凉血除蒸

活血:

(1)活血化瘀

(2)活血消痈

42、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以行血中之滞见长

(1)行滞化瘀

(2)、清热凉血

(3)、清肝推辞

(4)、散瘀止痛

44、生地

清热凉血,润燥生津

(1)、凉血止血

(2)、凉血退红

(3)、滋阴止渴

(4)、养阴明目

(5)、滋阴通便

生地包括鲜地黄、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功效。

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突出。

干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功能较强。

丹皮、生地、赤芍均为清热凉血药

生地:

兼有滋补之性,兼能养阴生津,止血

丹皮:

兼消肿散结之功,长于退虚热,消痈肿

赤芍:

长于散瘀止痛,活血力量较强。

45、黄芩

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清泻上焦肺热

2、入清少阳经热邪

3、泻中焦湿热

4、清血分郁热

5、清热安胎

黄芩、栀子泻肺经血分之热;

桑皮、地骨皮泻肺经气分之热。

黄芩清热是由于“寒以胜之”

柴胡清热是由于“苦以发之”

两者合用为泻少阳邪热之专剂。

46、龙胆草(《本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龙胆草专清肝胆之火,

有苦寒直折之力

应注意使用剂量及时间,留心扶胃气。

48、黄连

长于清泻中焦热邪,有明目之功,为治眼病之要药,“治目中百病”。

祛湿药

54、秦艽(《本经》)

苦辛,平。

功能:

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

祛风除湿:

火疳结节,目赤疼痛。

清热利湿:

湿热犯目,眼生黑花,视物昏蒙。

清退虚热:

小儿疳热上目。

和血舒经:

风中经络,口眼喎斜。

化痰药

67、半夏

温化寒痰药,主脾胃失司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痰湿之证,眼科运用体现为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半夏生用有毒

70、贝母(《滇南本草》)

川贝母味苦、性、凉。

浙贝母其味大苦,性寒。

两药皆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但川贝兼能润肺,浙贝开泄力大,清火化痰作用较强,均有清热散结之功,而浙贝尤为突出

73、海藻

苦、咸、寒

软坚、消痰、利水、泄热

海藻与昆布有相似的消痰软坚的作用,均可治疗痰核、瘰疬以及眼内渗出、出血、机化等,临床两者常同用。

74、瓦楞子

软坚散结

眼科取其咸能软坚散结的作用,应用于痰核、眼底渗出、玻璃机化、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75、海蛤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瓦楞子:

善于消痰积,兼有化瘀之效

海蛤壳:

等壳善于化热痰,兼有利尿之功

77、白僵蚕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祛风化痰:

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

化痰散结:

痰阻胞令痰核肿块

胞睑过敏性搔痒及隐疹、风疹等

祛风止痛明目:

治疗风热上扰头痛目赤,羞明隐涩

治疗风冲泪出

78、全蝎

息风通络止疼,解毒散结

息风通络止痉:

目偏视,口眼歪斜,胞轮振路,

解毒:

眼部疮疡肿毒;

散结:

胞生痰核,眼内渗出,机化

全蝎:

味辛有毒,息风止痉功效较强且善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白附子:

辛甘大温、燥烈有毒,善治逐寒湿而化痰,祛风邪而止痉以治风痰诸症。

善上行而治头面之风邪与风痰所致之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等。

79、石决明

平肝潜阳,除热清肝明目退翳

石决明与草决明均有平肝、明目之功

石决明:

咸寒质重,入肝经血分,凉肝镇肝,滋养肝阴,尤适于肝阳上亢、血虚肝热证

草决明:

苦寒,偏于清泻肝火而明目,且通大便,故适于肝经实火证

83、刺蒺藜

疏散肝经风热:

目赤肿痛、多眵多泪、翳胀遮睛。

平肝潜阳:

头昏眼花,头目胀痛,视物昏朦。

风疹搔痒,止痒隐涩,胞睑刺痒等。

白蒺藜辛能发散,苦能降泄,入肝经,能降,能疏能利,故可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盐蒺藜既可平肝解郁,又可补肾明目,多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目晕眩,视物不明等症;

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多用于目赤肿痛等症。

刺蒺藜与沙苑蒺藜药名相近而易于混淆

刺蒺藜苦、辛、平,独入肝经,长于平肝疏肝,为祛风明目之要药;

沙苑蒺藜,甘温,主入肝肾二经,长于补肾固精,为补肝肾明目之要药而长于治下。

温里药

84、附子

回阳救逆,温肾暖脾,驱寒止痛。

眼科运用:

温中散寒:

黑睛边缘蚕蚀溃陷,疼痛畏光流泪。

温中助阳:

胞睑、视衣水肿。

温经通络:

关节冷痛,瞳神紧小或干缺。

85、肉桂

辛,甘,大热。

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之功

陷翳、水肿、渗出、出血

开窍药

87、麝香

开窍,通络,散瘀,通行十二经上下,内透骨髓,外彻皮毛。

各种原因之目窍不利,目中玄府、脉络闭塞,对青盲、暴盲、绿内内障等有较好疗效。

芳香迅烈,用之不当或太过,可耗散人体正气。

孕妇禁用。

价格昂贵,药力宏大,多入丸散剂,亦可随汤药吞服

鉴别:

麝香与冰片均有芳香走窜通窍之功

麝香:

性温,通经活络之力强大,孕妇忌用

冰片:

冰凉,清热解毒之力优于麝香,外用清热止痛,防腐止痒,具有明目退翳之功,孕妇慎用。

89、石菖蒲

芳香化湿;

健脾和中,开窍宁神

湿浊阻滞中焦、蒙蔽清窍之视瞻昏渺、玄府不利诸证

前人经验:

某些内障眼病恢复期加石菖蒲、远志,以其专司开窍,有提高视力效果。

远志与石菖蒲均有祛除痰湿之功

远志:

偏于化痰,兼能止咳

石菖蒲:

偏于化湿,兼能和胃,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腹胀等。

理气药

91、陈皮

理气燥湿,

治肺脾两经疾病

胞生痰核、重坠难睁。

燥湿健脾:

胞睑水肿,或视衣水肿。

和胃止呕:

头痛眼胀,恶心呕吐。

理气消滞:

脘腹胀满,眼胀不适。

陈皮、青皮均能行气化滞,治疗气滞症。

陈皮:

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多用于治疗脾胃气滞症;

且质轻上浮而入肺经,有燥湿化痰之功,善治湿痰咳嗽。

青皮:

性峻烈,行气力猛,苦泻下行,能舒肝破气,散结止痛,主治肝郁诸症;

且善消积,常用于食积气滞症。

94、香附(《纲目》)

长于疏肝理气,止痛,治一切内外障眼病属情志抑郁者。

行气止痛:

气滞性眼胀痛,或夜间痛甚者。

行气调经:

经期目赤胀痛,经期目病。

行气退翳:

肝气不舒之黑睛翳障。

行气和血:

产后气血不和,目昏不明,午后为甚者。

止血药

96、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味甘而不腻脾,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凉血而不积瘀。

凉血止血:

眼科血热出血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视衣出血等。

利尿消肿:

用于黄斑水肿、视衣水肿。

利尿降压:

前房出血,眼压升高,眼球胀痛。

附1:

大蓟

性凉,味甘、苦。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凉血止血:

血热之血灌瞳神、视衣出血等。

潜阳止血: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视衣出血。

解毒消肿:

眼睑疮毒肿节。

附2:

小蓟(《本章经集注》)

甘,凉。

功用:

凉血,祛瘀,止血。

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血热之内眼出血。

大、小二蓟由于性状、功效近似,故多混称大小蓟,两者均有凉血止血之功,可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且均具消散痈肿之效,可治热毒疮疡。

但大蓟散瘀消肿力强,小蓟则擅治血淋、尿血诸证。

附3:

槐花(《日华子本草》)

苦,凉。

清热,凉血,止血。

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

血热之血灌瞳神、视衣溢血。

清肝明目:

肝热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98旱莲草(《本草图经》)

甘、酸、咸。

凉血止血,滋补肝肾。

阴虚火旺,灼伤脉络之眼科血证

滋补肝肾:

肝肾亏虚之头晕目眩,视物昏花。

99、蒲黄(《本经》)

本品凉血止血,活血消瘀,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尤其适用于眼科血症,如络损暴盲、血管瞳神、消渴目病等

100、花蕊石(《嘉祐本草》)

酸涩,平。

化瘀,止血。

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

化瘀止血:

用于眼底反复出血,或出血后期既需止血又需活血者。

化瘀退翳:

多年翳障,视物昏蒙,尤适于血翳包睛。

101、三七(《纲目》)

甘微苦,温。

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治疗:

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化瘀止血:

用于眼科各种出血,或既需止血又需活血者。

化瘀通脉:

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

活血定痛:

外伤所致眼部瘀血肿痛。

茜草根(《本经》·

原作茜根)

苦,寒。

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

 

治: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

眼科用于化瘀止血,治疗眼底反复出血。

收涩止血药

102、仙鹤草(《伪药条辨》)

苦辛,平。

本品为止血要药,适用于多种出血症,不论寒热虚实之证均可使用,配合得宜,奏效甚速,但本品味涩收敛,其止血作用以收敛为其所长。

用于眼科血症,尤其是血灌瞳神后部

久用、过用致止血留瘀之患。

白及(《本经》)

苦甘,凉。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治:

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

收敛止血:

眼底反复出血。

解毒生肌:

眼睑疮疖肿毒,溃口不收。

103、藕节(《药性论》)

甘涩,功用:

收敛止血,散瘀。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

眼科用于多种出血性病变。

温经止血药

艾叶(《本草经集注》)

苦辛,温。

理气血,逐寒湿;

温经,止血,安胎。

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

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温经止血:

脾胃虚寒,面色萎黄,唇舌淡白,眼底反复出血。

活血祛瘀药

104、丹参(《本经》)

治瘀血、生新血、凉血、安神。

眼科应用于多种瘀血为患或血行不畅的病证。

名家论述:

《本草纲目》:

“一味丹参散,功用四物汤。

当归:

性温,补血力大祛瘀

丹参:

性微寒,祛瘀力大于补血,但能祛瘀生新,故也可有生新血作用,但补益力不及当归。

105、川芎(《汤液本草》)

辛,温。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

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行气活血:

血灌瞳神、络损暴盲、眼外伤等。

祛风止痛:

风邪偏正头痛、眼痛、眉骨疼痛。

风湿头痛、眼痛、身痛。

风邪致翳,疼痛畏光。

风邪目痒,痒若虫行。

对眼科血症需防其祛瘀而出血。

106、桃仁(《本草经集注》)

苦甘,平。

气微弱,味微苦。

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活血祛瘀:

外伤所致之眼内外瘀血阻滞或视网膜血管阻塞之内眼疾患。

润肠通便:

津枯便秘,对需活血化瘀且润肠通便者尤宜。

本品破血之力强,需防引起再次出血。

109、郁金(《药性论》)

辛苦,凉。

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行气化瘀:

眼内瘀血停滞,视网膜血管阻塞。

行气解郁:

肝郁气滞之眼胀不适,眼球深部疼痛、眉骨疼痛等。

辛香通窍:

清窍郁滞,玄府不通之青盲内障,视物不清。

补益药

114、枸杞子(《别录》)

甘,平。

滋肾,润肺,补肝,明目。

补益肝肾:

肝肾亏虚之青盲、夜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

补肾退翳:

年老体弱,肝肾不足之圆翳内障。

补肝止泪:

肝虚冷泪,迎风尤甚。

116、龟板、鳖甲

为至阴之物,入肝,统主厥阴血分之病

鳖甲:

主肝肾而除热,清热力强,善行血脉,有破瘀散结之功

龟板:

通心肾以滋阴,益阴力强,并能补血止血。

117、山茱萸(《本经》)

酸,微温。

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眼科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之内障眼病及目昏冷泪等

眼病的治法与方剂

(一)祛风清热法:

1、银翘散

出自清代吴瑭《温病条辨》,原名“辛凉平剂银翘散方”,疏风清热之代表方剂

银花、连翘:

辛凉解表

桔梗、牛蒡子:

开泄肺气,清利咽喉

荆芥穗、薄荷、淡豆豉:

疏散风热

芦根、竹叶、生甘草:

清热以清肃上焦

2、羌活胜风汤

出自元代倪维德之《原机启微》,治疗“风热不制之病”

白术、枳壳调治胃气为君

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诸治风药,皆主升发为臣

桔梗除寒热,薄荷、荆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药为佐

柴胡解热,行少阳厥阴经,黄芩疗上热注目中赤痛为使

3、驱风散热饮子

出自傅仁宇《审视瑶函》

祛风清热

主治:

风热外障之热重于风之证型:

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暴风客热等证

防风、羌活、牛蒡、薄荷:

疏风散邪

栀子、连翘、大黄:

清热泻火解毒

赤芍、归尾、川芎:

凉血活血,消肿退赤

甘草:

调和诸药

鉴别

三方皆为风热外侵而设

银翘散为风热上犯肺卫之主方,用于多种病证属风热证型者

羌活胜风汤疏散风之力强大,用于风重于热证型

驱风散热饮子清热力强,用于热重于风证型

4、羌活散《太平圣惠方》

祛风止痛,退翳明目。

肝经风热之白睛红赤,黑睛生翳,泪多眵少,目痛连头,眉骨疼痛。

羌活、防风、蔓荆子、菊花辛散轻扬,祛风退翳;

黄芩、石膏清泻肺胃,退红消肿;

川芎合羌活、防风治太阳头痛,合蔓荆、石膏治阳明头痛。

5、消风除湿汤《眼科集成》

清热祛风

肝胆风热所致之黑睛新翳肥嫩,目赤肿痛,羞明碜涩,眵泪俱多,口苦苔黄。

柴胡、前胡、荆芥、防风、白芷、薄荷、葛根祛风退翳止痛;

黄芩、龙胆草、石膏清热降火,消肿退赤;

大黄通腑泻热,引热下行;

甘草协和诸药。

6、风热头痛方《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疏风散热,活血止痛。

风热上扰,络脉瘀滞之目珠胀痛,眼眶及眉棱骨痛,头顶痛。

“蔓荆子、荆芥、防风、藁本、白芷、细辛祛风止痛为主药;

蝉蜕、钩藤、木瓜平肝息风、舒筋活络而止痛为辅药;

川芎活血破瘀止痛;

桑叶散风热,清肝明目;

升麻提升阳气而解表,兼治风火头痛,苏叶解表散寒”

三方均俱疏风清热之效

羌活散长于祛风而止痛

消风除湿汤长于清热泻火

风热头痛方长于止痛

8、还阴救苦汤《原机启微》

祛风清热,泻火解毒。

(1)、火疳

(2)白睛青蓝

“方以升麻、苍术、甘草培元气为君,为损者温之也;

以柴胡、羌活、细辛、藁本诸升阳化滞为臣,为结者散之;

以川芎、桔梗、红花、当归尾行血脉为佐,为留者行之也;

以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连翘、生地黄、龙胆草诸去热除邪为使,为客者除之也”。

(二)祛风散寒法

适用于风邪滞留经络所致之眼病,治疗风寒犯目的各种证候

代表方剂:

四味大发散、荆防败毒散、明目细辛汤

1、四味大发散《眼科宜书》

发散风寒、祛风退翳

风寒外障重证

麻黄:

温辛发散

细辛:

辛温通窍散寒

蔓荆子:

清利头目,祛风退翳

藁本:

辛温散寒止痛

八味大发散:

本方加用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发散祛风之力更强。

2、明目细辛汤《审视瑶函》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