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62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8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5.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

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

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D.娱乐场所

6.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B.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7.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D.工业革命的逐步扩展

8.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块石座铜碑。

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

麦哲伦死于此地。

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

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完成第一次环球航海”。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

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A.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随意性B.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互相矛盾

 C.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D.纪念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

9.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l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10.1831年,有一欧洲人描述道:

“两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

一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

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不穿袜子。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B.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落后

C.化学工业的兴起D.欧洲人生活观念的改变

11.下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12.19世纪中叶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D.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3.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

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办厂诱导B.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

C.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D.清朝政府的放宽限制

14.1931年,宋裴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抵羊牌”毛线(“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

一经问世,“抵羊牌”毛线逐渐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

这种现象说明()

A.“抵羊牌”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

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

C.“抵羊牌“毛线物美价廉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15.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物价不稳定B.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C.自然灾害D.货币的种类多

16.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后初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D.解放战争期间

17.1952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  )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

C.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初步进展D.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18.与右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19.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20.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

“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两个凡是”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指计划和市场

①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②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③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是不能兼容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23.辛亥革命后,一款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它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24.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D.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5.1998年4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总统排名表:

历史的评判》的文章,九位研究美国总统的历史学家把20世纪的17位总统按政绩优劣进行排序,富兰克林·

罗斯福(任期1933-1945年)名列第一,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语是“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他主要改变了美国()

①传统的经济政策②民众的生产生活处境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对苏政策的基本原则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6.罗斯福认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

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27.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削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8.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印证了()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就是全部由国家投资”

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2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

为此,西方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其措施不包括()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重视市场的作用

C.重拾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推行“混合经济”政策

30.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政府形象C.改善劳资关系D.缓和社会矛盾

31.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

国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62%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2.“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

33.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34.西方史学家认为:

“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轻工业生产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35.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

”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B.美苏冷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B.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C.世界银行的运行D.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37.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

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获利匪浅

C.关贸总协定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D.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

38.某历史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下列符合该小组探究主题的是(  )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39.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A.成员国分布最广泛,文化和历史差异最大B.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成效最显著

C.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重要标志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40.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

“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卷(主观题共40分)

二、(本大题3小题,第41题18分,第42题11分,第43题11分,共40分)

41.(18分)农业是基础,古今中外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在当前重新认识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三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四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五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

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

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3)材料三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

(3分)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4)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2分)并指出材料四、五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2分)

42.(11分).新航路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材料一1739年1月到1740年6月,北欧瑞典的货船“哥德堡号”开始首次广州之行。

“哥德堡号”复原图18世纪中期“哥德堡号”来华航线

材料二19世纪后期世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

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

——《读书》2003年第3期

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图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5、16世纪之交就已开通,为开辟这条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哪两位?

(2分)概括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市场形成方面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当时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及根本原因。

(3)材料三表明美国经济形成了什么新的发展模式?

根据材料概括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

(4)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分)

43.(11分)某班同学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进行的课堂讨论。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

明清政府与新航路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

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影响如何?

主题二:

工业文明与中国社会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主题三:

中国企业与国际合作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3)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

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答案】C

2.【解析】材料古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农民赋役负担沉重,被迫出卖农产品以缴纳沉重的赋税,且从“新丝、新谷”也说明农民仍然以务农为主,选择C项。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要通过题中现象分析背后的实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土地私有。

【答案】B

4.【解析】根据对“居民职业结构表”(本表中数据有误,工场主人数占30%,应为工场工人人数占30%)的分析,“工场工人”的人口比例大提高,竟占30%,居民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工场主和工场工人,这种现象最早开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苏杭地区。

联系所学,明代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业人口大量增加。

同时,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变化:

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本题选D项。

【答案】D

5.【解析】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

据此本题选B项。

6.【答案】A

7.【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进行剥削和掠夺,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本题选A项。

【答案】A

8.【答案】C

9.【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1500年以后”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起了“价格革命”。

题干材料即是“价格革命”的反映。

10.【解析】材料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结合时间提示为1831年,可知与工业革命的作用有关。

11.【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虽然在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在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12.【解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意味着中国逐步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即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解体了,B正确;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A错误;

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C不科学;

D与题干无关。

13.【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了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BD不符合实际,C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

1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图片主要反映的是日军侵华对民族企业的冲击。

16.【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提取信息: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发展阻力大于发展动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缓慢,同时受到国民党滥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A、B、C三项时期内都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均排除。

17.【解析】1949~1952年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人民政府通过实行一系列措施,使工农业生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18.【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惟妙惟肖的展示了那个荒唐时代的荒唐事件。

C项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图片的主题一致。

从图片(“大跃进”时壁画)上的文字“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可知,反映是五十年代大跃进的历史现象,而C项正是大跃进时期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鲜明反映的时代标语。

“宁要社会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是文革时期的标语;

而“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应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AB都是“文革”的口号,C是“大跃进”的口号,D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口号。

【答案】C

19.【解析】C到D点变化反映出1960-1965年期间的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应该与党对国民经济进行八字方针有关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抓住材料中“21世纪始于1978年”“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等信息,“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1.【解析】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说明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后。

22.【答案】D

23.【解析】各图服装分别是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和西服。

长袍马褂是男子的传统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旗袍是女性传统服饰,本题应选C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中山装,此后大为流行。

24.【答案】D

2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等。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新政”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各选项中③④项与罗斯福无直接联系。

26.【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题干中“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政府必须…”“最能体现”,不难得出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就业,实行社会保障,故答案选B;

其它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从材料“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可以看出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能达到这些效果。

所以选B。

2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材料描述的情景主要是指工人和大批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

罗斯福新政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全国工业复兴法》关于工人工资水平、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等规定,再就是加强社会救济,制定加强社会保障的措施等,由此判断D正确。

28.【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