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623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专题04水体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

(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

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

地中海气候区。

(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

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

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

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

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

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5.“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

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

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6.图示法记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 

联想记忆:

中间分数线为赤道;

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

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

7.“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动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

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

当东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形成补偿流,尤其是往上升的洋流,水温偏低,因而东部海区相对来说形成了“冷水池”。

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这样,由于西部海域水温高,气温也高,形成上升气流,因而降水丰沛;

而低纬的东太平洋地区则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致使南美洲的低纬西海岸地区较干旱(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2)在有些年份,这两个海域的水温出现了异常。

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则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西部海域的水温不如往常高,这样上升气流减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于是就使得该地区及邻近的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地出现干旱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带来森林火灾。

反观东部,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往干旱的南美洲西海岸成了多雨的天气,有时出现水灾,而由于沿岸的上升流(洋流)难以形成,渔场大大减产。

(3)“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东西部海水的温差比正常年份要大,也会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

(4)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热带气旋减少,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减少;

二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

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仍发生洪涝灾害,近百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

四是厄尔尼诺年发生后的冬季,北方多出现暖冬。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1.C 

2.A 

3.B

【解析】1.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

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2.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

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3.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

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

故选B。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4.B 

5.C 

6.D

【解析】4.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

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5.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

故选C。

6.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

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

故选D。

(2016•上海卷)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据此回答7—8题。

7.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

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

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8.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答案】7.D 

8.A

【解析】7.7月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甲是西南风形成的风海流;

乙在非洲沿岸是离岸风形成的涌升流;

丙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间的密度流;

丁处是中纬西风带形成的风海流。

8.E是在台湾海峡北侧,是我国的东海海域。

故选A。

(2018届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

读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域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逐月分配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地表蒸散年内的变化是

A.林地土壤蒸散大,草地蒸散小 

B.冬季植被蒸散大,夏季植被蒸散小

C.植被生长期蒸散大,休眠期蒸散小 

D.夜间蒸散较大,白天蒸散较小

2.该流域内8月份草地土壤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比较低 

B.海拔比较高 

C.阴雨天气多 

D.径流量较大

(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三)海水中的悬浮物的粒径一般在几至几百微米之间,其数量取决于海水的运动、人类活动的强度以及入海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因素。

我国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陆架海区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现出悬浮物数量多、质量浓度高、物源丰富多样、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

下图是该海区春季表层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状况复杂 

B.季节水温变化大 

C.入海河流较多 

D.人类活动强度较小

4.该季节近岸悬浮物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 

B.洋流的流向

C.离岸风较强 

D.海底地形复杂

5.关于洋流对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说法,确的是

A.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完全一致

B.洋流D增加悬浮物浓度

C.洋流B对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下渗率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地表的水量,常用mm/h计。

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地表时的最大下渗率,叫下渗容量,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

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

下面两图分别表示下渗率随时间变化图和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同一区域中,左图四个时间点中降雨累积损失量最大的是

A.t1 

B.t2 

C.t3 

D.t4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地表中下渗容量最大的是

A.草地 

B.水泥路面 

C.裸地 

D.沥青路面

3.若降水量相同,与右图中①至④符合的是

A.草地、裸地、沥青路面、混凝土方砖 

B.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

C.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草地、裸地 

D.混凝土方砖、裸地、沥青路面、草地

海底盐池是分布在世界部分深海底部的盐水集中分布区,盐跃层是池面与普通海水之间清晰可见的分界。

盐池附近少有动物涉足,却有异常丰富的贝类环绕四周。

以墨西哥湾的海底盐池为例,左图为海底盐池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盐池内外水体盐度和微生物细胞数量分布图。

据此回答4—6题。

4.海底盐池盐度高的原因是

A.海水蒸发旺盛,盐分积累多 

B.盐岩层厚度大,盐分溶解多

C.海水温度高,溶解盐分多 

D.岩浆活动强烈,盐分溢出多

5.盐池中

A.微生物数量高于海洋表面 

B.生物多样性低于海洋表面

C.微生物数量随盐度减小而增大 

D.生物多样性随盐度增大而增大

6.盐池四周环绕有丰富的贝类,最有可能是盐池周围

A.水温较高 

B.水质更好 

C.盐度较高 

D.饵料丰富

【答案】1.C 

2.C

【解析】1.读图可知,该流域一年内地表蒸散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林地蒸散小于草本植被(草地)蒸散;

植被生长期内(4—10月份)蒸散大,休眠期内(11月—次年3月份)蒸散小;

夏季植被蒸散大于冬季植被蒸散;

白天气温高,蒸发旺盛,故白天植被蒸散大于夜间植被蒸散。

据此选C。

2.读图可知,该流域8月份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气温相对较低,光照时间短,从而导致草地土壤在8月份蒸散相对较低。

【答案】3.C 

4.A 

5.D

【解析】3.读图可知,图示海域悬浮物浓度河流入海口处最大,向外递减,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入海河流较多。

4.根据上题分析,河流入海口处悬浮物浓度大,故该季节近岸悬浮物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

5.读图可知,并不是所有区域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都一致,A错;

洋流D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较低,B错;

洋流B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并没有明显增加,C错;

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D对。

【答案】1.D 

2.A 

【解析】1.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

图示在同一区域中,t1时段下渗率最大,t4时最小;

但降雨损失率是时间越长,累积损失越大,从开始降雨时间越长,降雨累积损失量越大,所以t4时累积降雨损失量最大。

2.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

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草地的下渗率最大,其下渗容量也最大。

3.图示①的降雨损失量累积最多、④最少;

下渗率大,其下渗容量也大;

若降水量相同,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对雨水的截留、下渗依次减弱。

【答案】4.B 

5.B 

【解析】4.据图可知,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强烈,导致盖层和新岩层出现裂隙,底部溶解了盐岩层盐分的盐水,沿裂隙向上运动到普通海水当中,水温较高,但因为盐度大,密度大,所以集中于海水底层的洼地里,形成盐池,B正确。

根据图中信息显示,海水盐池的盐份,主要来自于海水底部岩层的盐分,与海水表面的蒸发强度无直接关系,A错误;

盐水水温高,但不是溶解盐分的原因,C错误;

该地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岩浆活动强烈,与其盐度高无关,D错误。

5.读图可知,可以看到的是细胞数量即微生物数量不是生物多样性。

根据图中的纵坐标可知该图的上部并不是表示海洋的表层,而是表达盐跃层以上一米,A不正确;

通过统计图的判读,可以知道盐池的盐度随深度不是持续增大,而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微生物的数量与海水的盐度不是负相关关系,C、D不正确。

根据信息判断,盐池中虽然生物数量较多,但是几乎只有贝类,所以生物多样性低于海洋表面,B正确。

6.根据题干提示,海水盐池的生存环境不适合一般的动物生存。

但因盐度高,大量嗜盐细菌集聚,成为贝类的饵料。

由于饵料丰富,所以也会有能够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贝类在此集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