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69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docx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1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

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

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

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二、《窗边的小豆豆》(970字)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

书中记载了作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

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去,感受着节奏、韵律。

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得多。

"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

比如:

我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不好。

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

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志刚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志刚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近,接受了他。

志刚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三、《守望教育》教育名著读后感(962)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

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

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

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

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

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四、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74)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

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

"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

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

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

”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

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

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

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

"“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

”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

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

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四、《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855)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

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

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

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

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

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五、《做最好的家长》(993)

读后感我读完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这本书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李镇西老师和自己的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而是提供给所有的家长,也包括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操作模式。

  教育孩子是责任、是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下面,我谈谈我几点体会。

  教育需要恒心和毅力:

李镇西老师和女儿晴雁小学三年级时订的《晴雁学习、生活常规》。

这是他和女儿一起商量定制的,我相信许多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但多数可能是一厢情愿,而且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没有几个,我就是这样的。

李镇西老师却能始终坚持下来,一朵小红花或者月末一本书一张碟,打造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说:

"好习惯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

”其实要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首先更是考验家长和老师.

  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

肯定孩子的成绩,夸大他的光荣和自豪,不惜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要客观对待孩子的优势和缺陷,客观对待成绩和失败,懂得进步是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李镇西老师的女儿第一次语文考试只考了77分,他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把他自己的难过无意中传染给女儿。

他故作轻松地说:

”呀,第一次考试就得了77分,下次争取上78分"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但是,面对已经很糟糕的考试成绩,如果家长一味地责怪,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挫伤,这比糟糕的考试成绩更糟糕。

还有李镇西老师让女儿小学三年级就背《赤壁赋》而保持了学习快乐的感觉,没有被层层加码的学习压迫而丧失学习的兴趣等等.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的信心的培养方面,李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

做为家长的李老师他以自己的人格对孩子进行着无声的感染,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

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有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我想:

本着”让我们的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

"这个理念,与孩子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也能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六、《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1105)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

.。

.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

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

"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

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

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

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

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

”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

”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

”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

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272)白老师经常会给同学或家长推荐一些书,前不久推荐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是特别的喜欢知道别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喜欢接受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

自己的教育女儿的方法不得当,很是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洗脑"这本书拿到后,几乎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被里面的一些教育方法,深深的打动,感觉人家再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应了那句话"人家是把孩子教育大的,而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感动我的是里面诸多的方法,应该是细腻到家了。

给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有一拼。

太独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

她讲了一个故事:

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

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

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

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

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

"10美分?

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

”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

"太少了,我们不干了!

"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由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现这样的错误。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是来教训他.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

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我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实例,看的我心服口服。

我真的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的一个教育孩子的工具书,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

只恨没有早读到这些文章.

八、《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1395)在接触“人文素养”这个词的时候,概念是模糊的,也从未考虑过与我有多大的关系。

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学校发了本《教师十大素养》。

翻开第一页,“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几个字着实让人惊了一把。

大学毕业,老老实实工作,何为素养还真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反观自己,以此律己了。

  这一个星期,闲暇之余偶尔翻翻,一来是为写此文章拿学分,二来这本书的确让我有所悟。

我们一直提倡人文教育,而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人文的知识、人文的精神、人文的行为,而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而我也一直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时光荏苒,流逝的岁月中,记得很深的两个字,那是我我初三的班主任潘老师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时,写在黑板上“公平”二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潘老师一直这么做着。

而我在工作以后,也坚持着。

而这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它是教师人文行为的具体表现.

  昨天的班会课,我要解决的是一个学生与网络游戏的问题,那么以何种形式,让学生更能接受呢?

开学以来,在一次课下我发现一群同学围在一起看cf的游戏介绍书。

没给学生太多反应的时间,我把书拿了就进了办公室。

没有个别叫学生来,处在学生的立场,谁都不喜欢“告秘者"。

中午的时候召开了班干部会议,我把自己对班级里就游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测,让班干部也参与进来。

书是缴上来了,情况也了解了,而我却很矛盾。

脑子里闪过很多的念头:

杀一儆百,与家长联系断了学生的后路……

  以前从不曾想过,处理学生的问题,和自己的素养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对学生利益是否充分关切,是否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是否对学生宽容,这都是教师的学生观的体现,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我们说问题从哪里来就在哪里解决,所以我谈话的地点放在的教室,时间定在了班会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近他们,我花了半天时间去了解这款游戏,以及它各式武器,玩法。

班会课,学生没一点准备,我请了陈斐峰上讲台去谈谈自己对这款游戏的看法。

学生很讶异,甚至当他上去的时候有人在下面小声朝他喊:

“你真去说啊,老师肯定是在对你开玩笑的!

"学生公开在全班面前谈游戏,他们很是惊讶,听到陈斐峰的介绍,他们更是惊讶,一个成绩很差的同学,此时却姿态从容、侃侃而谈,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坐在下面的班主任我,时不时的帮他补充。

之后让很多同学谈了看法,有些还自己主动承认自己也在玩,谈了当时自己的心理。

在做小结的时候,我对游戏的好和坏已无需做过多的评判,只是告诉学生有兴趣做一件事情肯定能做好,陈斐峰同学如果能钻研到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